藝術家:秦修平 、孫浩、譚軍、杜小同、劉琦、徐加存、王煜
嘉賓:中央美術學院(微博)教授、AMRC藝術市場分析研究中心主任 趙力(微博)
美麗道藝術中心藝術總監 張英劍
主持人:雅昌藝術網(微博)畫廊頻道主編 裴剛
地點:「柒舍雅集——70』後當代中國畫創作實踐與研究中心」
關於當代水墨的討論,如何面對傳統是一個關鍵的話題,在場嘉賓談到在當代藝術發展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水墨畫不在當代藝術的視野中,甚至很多水墨類 的展覽都忽略,柒舍雅集杜小同談到柒舍雅集在交流過程中聊得很多的話題,是應該真正重新來再認識傳統,他們對於很多問題的討論最終還是會落在如何繼承「傳 統」上。
中國傳統水墨畫與西方藝術屬於兩個體系,當代藝術在中國這種發展和展覽機制屬於西方的,但其實中國水墨畫這種革新和發展不可能完全是西方的,因 為不可能完全把所有傳統的東西完全打碎,完全肢解。杜小同認為「裴剛講看到的材質、畫面、形式,很多內容跟以往的傳統不一樣,也就是產生意義所在,其實每 天談到最後,最聚焦的就是來討論傳統的問題,大家發現這是一個整體的思路,其實最終中國水墨當代性還得從傳統來突破,還是要從傳統當中來生發,而不是一味 地追隨現在西方當代現象。」
所以,水墨的當代性不能照搬西方當代藝術的一個模式和軌跡,這種當代性一定要從傳統中來,一定要從傳統中找他的營養,一定要從傳統中真正實現中國水墨畫的當代藝術的面貌,這個或許是柒舍雅集一個共同的理想。
藝術家秦修平則認為現在人們對傳統的理解是有侷限性的,從農耕文明到現代的新文化運動往後工業文明的轉型,導致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判斷髮生了 很大的變化,同樣對待一件事情的觀點完全不一樣了,結果你依然用以前的方式去判斷,依然用以前的這種對待傳統的態度去畫畫,這就出現問題了。「現在有很多 人口口聲聲喊傳統,把傳統固定為一種模式、一種形式,如果說逃離了那個程式就不叫傳統了,這樣的傳統肯定是有問題的。」
秦修平舉例:「為什麼師傅帶徒弟會被認為這是一種傳統,因為中國幾千年是在一個相對穩定的體制內更迭,而到了二十世紀初發生了一個巨變,由古典 形態一下子轉入到了現代的形態裡邊,這個時候價值評判也好審美追求也好,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當代水墨也是一樣,藝術家們都擁有自己的想法,一人一世 界,如果說這個時候再要求水墨畫是一個面貌,自然就會出問題。傳統如果是這樣,就沒有生命力了。傳統肯定是應該跟時代是對應的,才能往下傳承,這樣的傳統 才會有生命力。」而在這個時代可能真正要探討的,就是如何讓傳統繼續健康地往下走,對應我們現在的狀態而產生相應的「傳統」,「我們只是去考慮他們的對 應,表達內容與言說方式的對應,不應該是固定其一。我們覺得傳統好,就是因為它們跟當時是對應的很密切,我們也應該去考慮一種跟我們密切對應的。」
柒舍雅集的成員藝術家徐加存談到這個話題時認為傳統可能不一定是某種形式,可能是一種對應。然而在當下的時代背景之下,人與畫之間卻對應的沒那 麼貼切,所以那種傳統是當下人們需要考慮的,「我們的所思所想能很好地流淌出來,最後物化成藝術品,我覺得這個是我們真正要思考的,一筆一墨要對應我們自 己的東西。」
在傳統當中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畫家注重寫生和內心的結合,這種就是傳統的一種精神。徐加存認為在當下,藝術家們也是注重寫生或者是目識心記 的,把物象記下或者是人物記下來再回來創作,立足當下,個體和當下的對應關係就是傳承了一種精神。「古代的時候也是一種精神,像《韓熙載夜宴圖》可能他當 時畫的時候沒有寫生,但是目識心記了,畫面有趣事,對於形成非常生動的東西,有形象、有精神氣質,很容易出現這種情況,古代的山水也是這樣的,有可能在那 個山上……不是對景寫生,是一種體會,我們可能內心認真地去觀察事物、體會這也是一種傳統精神,認真地去體會。」
總體來看無論是柒舍雅集或者是70後這一代人的觀念在徐加存看來都是比較儀式的,也就是對於傳統的繼承最主要的是傳統精神方面的傳承,而不是筆墨形式或者畫面形式,更多的是一個意境,或者是創作意境的傳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