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6日 星期二

三、氣一元論在中醫中的具體實踐


1 診斷方面-中醫診斷學中,四診無一不與氣密切相關。“有諸內者形諸外。”-《丹溪心法》
審察五臟之病形,可知真氣之虛實。因此,正氣的盛衰可以從面色、形態、聲音、神志、脈象等方面表現出來。其中以神志和脈象尤為重要。神氣的存亡是生命活動的標誌,神以精氣為物質基礎,是臟腑氣血盛衰的外露徵象。
“神者,正氣也。”-《四診抉微》“神氣者,元氣也。元氣完固,則精神昌盛無待言也。若元氣微虛,則神氣微去;元氣大虛,則神氣全去,神去則機息矣。”-《景嶽全書·傳忠錄·虛實篇》故望氣色又可知內臟之盛衰、氣血之虛實、邪氣之淺深。
2 診斷實例-“寸口者,脈之大會。”-《難經 一難》“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氣歸於權衡。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素問·經脈別論》故氣之盛衰可從寸口脈上反映出來。人之元氣為脈之根本。
“脈有根本,人有元氣,故知不死。”-《難經 十四難》。中醫在診斷中,審查“胃氣”如何,是決定疾病順逆、生死的關鍵。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
3 治療方面-中醫學認為,疾病的發生取決於邪氣和正氣雙方的矛盾鬥爭,正氣在發病上居主導地位。“正氣存內,邪不可幹”-《素問遺篇·刺法論》“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素問·評熱病論》因此,治療的基則不外乎扶正和祛邪。祛邪為了扶正,扶正即所以祛邪。“氣者,人之根本也。”-《難經》
治療的目的旨在疏其血氣,令其和平。氣得其和為正氣,失其和為邪氣。治氣貴在於“調”,這裡的“調”,是調和之意,不僅僅是用理氣藥來調暢氣機,而是指通過各種治療方法來調整臟腑的陰陽失調,使機體重新建立陰陽氣血升降出人的動態平衡,即“謹察陰陽之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可見氣一元論對治療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四、疾病的輕重順逆:從氣的流轉來看人之死生-應用氣一元論,從形氣關係來判斷疾病的輕重順逆和預後,是中醫診斷學中的重要內容。形以寓氣,氣以充形。
“形氣相得,謂之可治。”“形氣相失,謂之難治。”-《素問·玉機真髒論》“形盛脈細,少氣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脈大,胸中多氣者死。……形肉已脫,九候雖調,猶死。”-《素問·三部九候論》
所以,元氣是疾病順逆的根本。中醫學根據“形神合一”的觀點,強調望神色以決死生。“血氣者,人之神。”-《素問·八正沖明論》“夫色之變化,以應四時脈…以合於神明也”,“治之要極,無失色脈。”-《素問·移精變氣論》
“見其色而不得其脈,反得其相勝之脈,則死矣;得其相生之脈,則病已矣。”-《靈樞 邪氣臟腑病形》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寸口脈寸關尺示意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