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6日 星期六

真心即是心頭的佛


非心不問佛,問佛非不心。
隨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
這些是禪宗中最精髓的東西。 你要除了真心再不去求別的佛,因為心外求佛是外道。 所有的佛,所有的菩薩,所有的淨土,其本質,都不離我們的本元心。
我前面說過:佛就是心,心就是佛。 這裡的“心”是本元心,真如之心,明空之心,不是一般的凡夫之心,不是你整天胡思亂想的那顆心。 你真正地安住本元心時,就達到了“隨緣無好醜”。 不要因分別心而去判斷你眼前的人、事、物,更不要因為這種判斷而對它們或喜或惡,要一切隨緣不生分別。
因為所有的“好”與“醜”,都是分別心在作怪,這世上本沒有什麼美醜。 就好像某一幅畫,有人認為它美,也有人認為它醜,畫沒什麼不同,不同的是評論者心中的那把尺子。 所謂的美與醜,也只是他們的分別心在作祟。
心若不強名,妄心從何起?
妄情即不起,真心任遍知。
吾當心自在,快樂無憂慮。
無執無對治,名常住法身。
在禪宗裡,專門談到這個問題。
如果心中不硬是給自己一個名相,那麼妄心從何而起?如果生不起妄心,用真心去面對這個世界上的一切,而不是用“分別心”的眼睛審視萬物,這個世界就非常美好了。
“吾當心自在,快樂無憂慮。”當修到這一階段的時候,心一定會達​​到一種自由自在的狀態,並因此而快樂無憂。
“無執無對治,名常住法身。”這時候,既不要執著世界,也不要想方設法去對治它。 無論覺得這個不好要把它消滅掉,還是覺得那個好一定要得到,都不對。 假若如此,就是沒有擺脫分別心的控制,沒有達到心氣自在。 要達到“無執無對治”,你的心才叫做“常住法身”。
這時,你就證得了法身,朗然空寂,光明四射,了無牽掛,空空蕩盪,觸目隨緣,快樂無憂。 到這時,才是真正的即心即佛,我就是佛,佛就是我,我就是本尊,本尊就是我。
再次強調,這裡的“心”,不是凡夫之心。 如果一個凡夫說:“佛就是我,我就是佛”,那就錯了,是狂慧了。 在沒有證得空性前,你的心還只是凡夫之心。 當你證得了空性,有了明空智慧之後,你的明空之心和上師的明空之心、和本尊的明空之心才是一體的,到那時才可以談到無二無別。
韓鳳鳴也在《解脫論》中談到了這一點:“人類的心靈嚮往天國樂土,這個樂土從清淨心靈生出來,只有清淨的心靈才能看見。但人的日常'自然'總讓人下降到世俗和修行之間,人類做著許多事業,增添了許多幻想的煩惱。如何使淨土和人間、清淨與自然接合起來,或者他們之間的差別消失,或使他們在超越的層面上直接同一,就是禪宗進行的世間事業。禪宗看到自然的自在與自我清淨的一致性,清淨世界裡的一切都是'如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