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日 星期二

銀錠盛行數百年鑑賞價值受關注

 新浪福建 

長6厘米、重180克的明代紋銀長6厘米、重180克的明代紋銀
本報訊(記者曾廣太實習生曾麗君文/圖)由福建省收藏家協會顧問陳昌明主講的銀錠知識講座日前在泉州舉辦,該講座由泉州錢幣學會主辦。 陳昌明介紹了銀錠的流通歷史以及對我國古代政治經濟、社會生活的重要意義。
陳昌明表示,銀錠作為貨幣流通的歷史悠久。 自東漢以來黃金逐步退出流通,而盛行白銀。 銀錠成為古代基礎貨幣之一。 隋唐以前稱“銀鋌”、“銀餅”、“銀笏”,一般是長方條形、餅形和船形,主要用於大額支付和儲藏。 宋金時期稱“銀錠”,使用的範圍更加廣泛。 元代時稱“元寶”,這時元寶一詞含有“元朝之寶” 的意思,此後“元寶”成了各式銀錠的統稱。 到了明清兩代,白銀作為主要貨幣流通,銀錠在中國盛行了數百年,直至1933年“廢兩改元”才退出流通領域。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金銀一直是國家控制的特種貨幣,受到嚴格管理。 1950年4月,中國人民銀行總行製定下發了《金銀管理暫行辦法草案》,凍結民間金銀買賣,明確規定國內的金銀買賣統一由中國人民銀行經營管理。 2000年1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布取消白銀的統購統銷,不再辦理白銀的收購配售,至此白銀市場全面開放。 銀錠是中國特有的貨幣形態,是中國銀兩制的載體,在近代貨幣制度中居核心地位,是中華貨幣文化中的瑰寶。 近幾年來銀錠日益受到關注, 銀錠的鑑賞對研究我國古代的政治經濟、社會生活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來源:泉州晚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