盱眙星像圖
韓劇《來自星星的你》最近非常火爆,裡面的男主角來自遙遠的外星球,一舉一動既神秘又古典,讓追劇的人欲罷不能,由此還引發了一股“天文熱”,甚至有鐵桿“粉絲”用星像圖來測算,到底主角來自天上的哪顆星。 其實,這樣的“星星熱”古已有之,距今2000多年前我國西漢時期就有人關注星像變化並詳細記錄下來。 盱眙縣檔案館提供的檔案資料顯示,世界上最早的木刻星像圖是從盱眙東陽漢墓群中發現的。 這件珍貴文物目前就收藏在南京博物院中,它比之前世界公認最早的耶路撒冷彗星圖還早了110多年,被定名為“盱眙星像圖”,屬國家一級文物。 故事始於40年前……
村民挖渠,挖出一個古墓群
檔案資料中交代了星像圖發現那年發生在盱眙的情況。
1974年8月的一天,盱眙縣東陽公社東陽大隊立新小隊的幾位社員,一大早就起來集體進行清修水利,準備在廟塘附近開挖一道灌溉水渠。
說到廟塘,當地人也稱為棺材灘,又名廟塘東大灘,這是一處大土墩。 當時,它還是安徽省天長市的土地,因地理位置十分接近東陽大隊立新小隊,從方便水利灌溉的角度出發,兩地進行了置換。 全大隊勞力當年都上河工做引水幹渠,將附近安樂水庫的水引到大隊作為灌溉用水。
廟塘這裡的土質與周邊其他地方完全不同,早上7點多,社員在挖土做渠埂時感覺異樣,挖了3鍬深約60cm,就發現有方土塊人為加工過的痕跡十分明顯,大都為夯土或軋過土塊。
當時他們沒有多想,繼續挖了下去,發現情況更不尋常:繼續向下挖了3cm左右,挖到幾塊腐朽的長木板。 聯想到此前曾在附近挖出過古墓,很快就有人聯想到這裡可能是古墓群。 於是,大家停下了手中的活,你一言我一語,商量決定先向公社匯報。
隨後而來的事情誰都想不到,發現古墓的傳言見風就走,附近一些村民得知情況後紛紛趕來。 因為當時文物保護觀念淡薄,一擁而上進行任意開挖,不少人挖到陪葬品後帶回了家中。
據當時的知情人講述,挖到棺材板材質好的就出售,賣給安徽省天長縣大東公社用於蓋禮堂;短的打門窗,長的做梁棒,還有的被當地人打板車,做凳子、桌子等家具;壞的爛的及有畫紋的大都被百姓作為不可再利用的廢料當成燒鍋的柴火。
棺內出土的陶器被老百姓當廢物亂扔、亂損,大家感興趣的是銅器,一面銅鏡可以換2包香煙,一個銅壺可以賣2元錢,被貨郎換去的出土文物數量頗多。
曾任盱眙博物館館長的秦世之至今還記得當時的紛亂情景。 他介紹,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東陽公社境內盜墓猖獗,一些不法分子肆意偷盜西漢古墓寶藏。 1974年8月在大雲山南側東陽公社東陽大隊立新生產隊,在廟塘修建灌溉水渠時曾發現一西漢土坑木槨墓,係兩人合葬墓,該墓葬位於東陽古城遺址外的東南距古城牆約200米。 當時很多農民將古墓上的頂板、蓋板、木廓拿回家,有的準備打家具,有的準備作燒鍋柴火。
秦世之當時作為縣文化館的工作人員親臨現場,一方面報告縣里領導,請公安機關介入,打擊盜墓分子並上報南京博物院;一方面組織尋找搶收文物,把一塊塊有精美雕刻的圖紋的棺木板,從百姓家的鍋灶旁邊搶收回來。
記者在盱眙縣馬壩鎮東陽村見到了56歲的村民萬從華,他當時參加了木刻星像圖的挖掘,他的話印證了秦世之的說法。
據他介紹,當時百姓任意挖掘古墓一時無人追責,直到一件古銅壺的出土,引發出糾紛後才被重視。 1974年8月底,社員們挖到3個大墓,以一個雙人棺大墓為中心,西南角及東北角各一個小墓,棺材頭向排列一致。 在挖掘大墓棺蓋板時,有一日正值午飯期間,現場只留下生產隊張婆婆看管。 立新生產隊記工員朱學章趁這會兒來到現場,本想尋一枚銅鏡換一包香煙抽抽,可惜沒找到。 他不甘心,就在墓坑內尋找,終於發現了一件銅壺,於是取出到旁邊的廟塘洗拭。 去銅鏽後,古銅壺亮光閃閃,煥發出往日的光彩,看管現場的老婆婆誤認為是金壺,遂與朱學章發生矛盾,阻止他拿走。 雙方矛盾升級後消息被傳到公社,公社安排工作人員到現場察看,叫停了擅自盜墓行為,並上報縣文化館。 由於當時博物館未成立,文化館長秦世之等人覺得事情重大,立即上報縣革委會文教局,並請南京博物院考古隊來現場考察。
星像圖記錄了什麼?
木刻星像圖差點被當柴火燒了
有后羿射日、嫦娥奔月
最重要的是刻下了彗星運行圖
在東陽廟塘共尋找到兩座古墓,被盱眙縣博物館定名為廟塘古墓群,屬於漢代墓群,位於秦漢東陽城遺址和大雲山江都王劉非墓群南側。 後來由南京博物院組織人員進場挖掘,陪葬品被省、縣博物館收藏,棺蓋板等從村民家收回來後,被南京博物院收藏。 秦世之當時也沒意識到,他們從村民家及時回收來棺蓋板等木材,無意中將世界最早的木刻星像圖挽救了下來。
那些棺木中有一組木刻畫,畫麵包括星像圖、泗水撈鼎圖、舞樂雜技圖等內容。 兩塊星像圖是縱向放置在棺蓋上的。 一塊長188 厘米、寬45.3厘米、厚3.5厘米,左方刻有圓日與金烏,金烏的頭尾在圓日的兩邊,上首和右首分佈9個小日,左上一人奔跑,推測應為古代傳說中的“后羿射九日”。 右方刻有圓月,月中有蟾蜍、白兔和半弧形線條,下有一人,將畫面連貫起來賞析,大約就是傳說中的“嫦娥奔月”。 圓月後面分佈七顆星辰,其中三顆連成直線,另四顆斜角排列。 日月之間有三條魚形圖案。
另一塊星像圖,長188厘米,寬28.2厘米,厚3厘米。 主體是兩條帶翼的飛龍。 左方排列三顆星,以線條連接成三角形;右方亦有高低參差的三顆星辰。 該畫面表現了眾多星辰和天象,更以圖像形式標示了觀察者所見到的月亮、慧星、太陽、諸星宿與銀河等天體的運動關係,特別是描繪了慧星運行圖像,為其它古星像圖所不及。
據南京博物院考古人員考證,上述星像圖與漢元帝初元五年(公元前44年)一顆彗星的記錄大致吻合,從而斷定其為彗星運行圖,運行軌跡由東向西。 圖上彗星尾部被月遮掩一部分,說明當時中國已有人發現彗星比月亮更為遙遠,該圖揭示了中國古代豐富的天象觀測成果。 在此之前世人公認公元66年的耶魯撒冷彗星圖為最早者,而盱眙東陽出土的木刻星像圖比它還要早110年。
38年後又有新發現
新出土的星像圖刻畫昇仙願望
時光飛逝,30多年後,東陽考古又有新發現。 2011年10月至11月,江蘇省金馬高速(金湖縣至盱眙縣馬壩鎮)公路工程建設過程中發現了大量古代墓葬,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南京博物院與盱眙縣博物館組成聯合考古隊,對金馬高速(東陽段)施工過程中涉及的古代墓葬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 至2012年11月野外發掘基本結束,共計清理墓葬196座,包括漢代墓葬176座、南北朝至唐宋墓葬20座。 本次發掘的漢代墓葬皆位於東陽城城址外部區域,與廟塘古墓群一樣均屬東陽漢墓群的一部分。 墓葬大多保存較好,未遭盜擾,出土了包括銅器、鐵器、漆器、玉器、石器、琉璃器、陶器等各類葬品2000餘件,收穫較大。
在一座西漢夫妻合葬墓中,考古人員又發現了一幅刻在槨板上的星像圖,這是時隔38年在江蘇盱眙東陽地區第二次發現木刻星像圖。 星像圖分兩部分,一部分是兩隻鳳鳥穿梭回環,象徵著引領靈魂到仙界,另一部分則是北斗七星等星象,其中一隻鳥腹內有一圓形,似乎是太陽的形象。 據介紹,星像圖代表一種昇仙的願望。 因為槨板有破損,這幅星像圖已被南京博物院帶回進行深入研究。
南京博物院有關人士表示,東陽漢墓群是繼大雲山西漢江都王陵之後,江蘇省漢代考古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意義重大。 墓葬中出土了一批漢代文物珍品,如玉石項鍊、木刻星像圖、漆紗面罩等,為進一步了解漢代物質文化提供了全新信息,同時也為東陽城遺址研究開闢了新的視野,在諸如地理信息採集、城市發展變遷等課題研究方面推動意義極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