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河文化鏤雕鳳形玉佩
古玉品鑑之44 蔣衛東
198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考古系,現為浙江省良渚博物院院長、研究員、中華玉文化中心專家委員,長期從事浙江北部地區史前文化遺址的考古發掘與研究工作,與良渚文化結緣尤深。
石家河文化的動物形玉雕,既有蟬、虎、鷹等生動具象的寫實動物,也有龍、鳳等抽象虛幻的神靈動物形象。
寫實動物玉雕中,玉蟬的數量最多,近50件。 蟬體皆琢於扁平片狀長方形玉料上,長度一般在2~3厘米。 玉虎頭的出土數量僅次於玉蟬的種類,絕大多數呈圓柱形或扁管形。
與寫實動物相比,龍、鳳等抽象虛幻的動物形玉雕的出土數量雖少,但制琢更為精緻。 龍有環形龍、玦形龍和鏤空透雕龍形佩等多種造型。 鳳的表現形式也有環形鳳和鏤空透雕鳳形佩兩種。 其中,頭披長羽或戴高冠、長尾分叉飄逸的鳳鳥形象為石家河文化首創,經過春秋戰國時期楚文化的傳承、發揚和渲染,終於在秦漢時期擴展至全國,成為國人耳熟能詳的“鳳”的典範形象和中國文化中與“龍”同等重要的祥瑞符號。
石家河文化的環形玉鳳,發現於湖北天門羅家柏嶺遺址。 鳳鳥首尾相接呈環形,最大徑4.7厘米、厚0.6~0.7厘米。 兩面鏤空透雕相同的紋飾。 鳳圓眼,尖喙,長長的頭羽往後飄拂;雙翅較短,琢刻三根上端帶豆芽形彎鉤的陽線羽紋;長花尾分為兩叉,尾端上翹與鳳首相接。 此件玉鳳優美的造型,充分展現了鳳作為神鳥和百鳥之王的優雅姿態。 此外,此件玉鳳以及石家河文化玉鷹、玉鷹首笄上鷹的翅膀上,都琢刻著三根上端帶豆芽形彎鉤的陽線羽紋,與山東龍山文化玉圭上鷹形圖案的羽紋完全相同,顯示出兩湖與海岱地區在史前即已存在非同一般的文化交流與互動。
類似的鳳鳥玉雕還曾發現於商代晚期的婦好墓,整體呈半圓的長弧形,頭戴鏤空的高冠,分叉的長尾飄逸舒展。 其造型特徵與細部紋飾,都與羅家柏嶺玉鳳極為相似,因而不少學者也將其歸為石家河文化的遺物。
片狀鏤空透雕的玉鳳形佩出土於湖南禮縣孫家崗十四號墓,長12.6厘米、寬6.2厘米、厚0.2厘米。 整器略呈長方形,鳳鳥頭戴羽狀高冠,曲頸長喙,展翅卷尾,姿態優美。 這件鳳形佩設計巧妙,各部分的造型與線條剛柔相濟,形神兼備,堪稱史前鳳鳥類題材玉雕中工藝最為複雜和最為華麗的作品。 然而,此件玉鳳形佩採用片狀鏤空透雕、局部輔以刻劃陰線的琢刻技法,與羅家柏嶺環形玉鳳較多采用淺浮雕和減地陽文的製琢工藝,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也反映出湖北與湖南史前琢玉工藝的些許地方特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