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達吉堪布:發起菩提心須具備的兩個條件
一、緣眾生的大悲
我們先要明白:身處在六道輪回中的眾生,無始以來沒有一個未曾做過自己的父母。做父母時,他們都是無微不至地呵護我、恩寵我,最好的食物先給我吃,最好的衣服先給我穿,十分慈愛地撫育我成長。
其實,六道眾生都當過父母,這在佛經中也有記載:《父母恩重難報經》中說,有一天,佛陀帶領眾弟子往南方行走,見到路邊有一堆枯骨,佛陀便對這些骨骸以五體投地的方式頂禮。阿難不解地問:“您是三界導師、四生慈父,為眾人所皈依敬仰,為何要禮拜這堆骨骸呢?”佛陀說:“這一堆枯骨,或是我前世祖先的骨骸,或是多生累世父母的遺骸,由於這個緣故,我今天理應對它頂禮。”佛陀在《梵網經》中也說:“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只是因為時間過於久遠,加上胎障所蔽,眾生認識不到罷了。
然而,修持菩提心的聖者,能真正體會到這一點。阿底峽尊者在聶塘時,有天看見一匹馬將脖子卡在樹中,拼命地在那裡嘶叫掙扎。尊者忙對旁邊的人說:“我的老母親正在受苦,請快救救她!”所以真正修過菩提心的人,無論看見什麼眾生,上至梵天帝釋,下至蝼蟻昆蟲,都會生起與父母無別的想法,絕不會產生殺害之心。法王在《懷業時語》中也說:“三界眾生皆為父母親,當以大慈大悲平等護。”
三界眾生既然都當過父母,我們就不能只孝順今生父母,而對其他的眾生,尤其是關系不好的怨敵、人類以外的動物不管不顧,甚至肆意殘殺,否則,這是修行人的一種恥辱,不是大乘菩提心的表現。其實,修行最難的就在這裡。很多人口頭上說要發菩提心,高僧大德講經時也再再強調發菩提心,可是你這種心生起來了沒有?你能否將一切眾生與今生父母平等對待?這還是值得觀察。倘若你所學的理論並沒有付諸實踐,從沒有生起過一剎那的菩提心,那你說得再漂亮,也只不過是重復前人的話而已,對自己沒有多大利益,想真正利益他人就更不可能了。
所以大家在學習過程中,一定要經常思維:眾生都做過自己的父母,做父母的時候,始終無微不至地關心我。就像堪布阿瓊所說,即使父母沒經濟條件而當乞丐,他們乞討的食物中,哪怕有一點油脂或一團肉塊,也捨不得自己吃,馬上會給我;在垃圾堆裡找到一件破破爛爛的衣服,也會把稍微干淨、結實的地方,給我做成衣服或補丁。除了極個別父母因特殊業力不疼愛子女以外,一般來講,不管是有錢人、沒錢人,他們對孩子的關愛無法用語言來形容。
每個人都當過孩子,你們可以想一想:父母對自己付出多少?自己又對父母付出多少?有些人長大後雖然很孝順,但一個月中連半個小時也抽不出來陪父母,好好對他們噓寒問暖,所以父母非常可憐。當然,若想報答父母的恩德,僅陪他們聊天是不夠的,關鍵要讓他們學習佛法。現在提倡最多的報恩方法,就是給父母洗洗腳,其實這不是很重要,腳髒也可以、腳干淨也可以,腳怎麼樣都沒關系,最重要的是應該給父母“洗洗心”。父母無始以來相續中遍滿了貪嗔癡,今生中若沒有辦法以自力洗掉,也應讓他們借助於佛法的力量消除,這才是最好的報恩方法。
當然,這是對今生父母而言的。同樣,一切眾生無始以來都當過我們父母,對我們恩重如山、恩深似海。但遺憾的是,他們因為愚昧無知,再加上沒有大乘佛法和善知識的引導,雖然拼命追求各種快樂,卻不知奉行快樂之因——十種善業,為了發財去偷盜、為了長壽去殺生,將樂因當成仇敵一樣毀滅掉,如寂天菩薩所言:“愚人雖求樂,毀樂如滅仇。”他們雖不願遭受任何痛苦,卻不知捨棄痛苦之因——十不善業,反而為了快樂而邪淫或賭博,以至於“眾生欲除苦,反行痛苦因”,所想與所做背道而馳,最終得不到絲毫快樂。
放眼整個世界,隨著科學技術的高度發達,人類造惡業的手段層出不窮,造善業的手段微乎其微、極其鮮少。很多人糊裡糊塗地步入歧途,對世間法的智慧完全成了造業的手段,善惡報應自己一竅不通,等在前方的唯有迷茫、黑暗、恐怖,就像雙目失明的盲人徘徊在無邊無垠的曠野中一樣,根本不知方向。
很多人確實非常可憐,一旦淪為地獄、餓鬼、旁生的眾生,何時才能了知取捨因果啊?有時候我們應想一想,自己會不會墮入三惡趣?一旦墮入三惡趣中,解脫的機會極其渺茫,可以說幾乎沒有。我們現在獲得了人身,一定要抓住機遇,否則,以一念之差而造下彌天大罪,到時想後悔也來不及了。所以,我們現在擁有人身的時候,應該把握好自己的方向。同時緣那些迷茫的老母有情生起大悲心,這是發菩提心的第一個條件。
二、緣佛果的智慧
再進一步觀想:要想幫助一切眾生遠離痛苦,別的方法無濟於事,如今我遇到大乘善知識和大乘佛法,自己也有幸堪為法器,這種殊勝因緣具足的時候,一定要聽受能斬斷輪回根本的大乘佛法,同時不斷地認真思維、修持。此舉並不是為了自己快樂或得到名聲,而是為了使曾經做過自己父母、現在為六道痛苦所折磨的一切有情,擺脫各自業和煩惱的束縛,獲得遍知佛陀的果位。這就是緣佛果的智慧。
簡而言之,所謂的菩提心,正如彌勒菩薩所雲:“發心為利他,求正等菩提。”發心利益一切有情(緣眾生的大悲),願他們獲得圓滿正等覺佛果(緣佛果的智慧),就是菩提心的兩個條件。智悲光尊者也說過:“所謂的菩提心,斷除了自私自利,為眾生希求佛果之心猶如饑餓者尋找食物、口干者尋找水一樣強烈。”這樣的殊勝發心,無論任何時候都要具足。
……
其實本論內容越學習越難,就拿“發菩提心”來說,誰都能口若懸河地講上半天,我也講了二十多年了,可每次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並沒有時時以菩提心攝持,有時候講課處於無記的狀態中,好像完成任務一樣,不是為自己、也不是為眾生,反正這一堂課不能缺,說是為了一切眾生,但為眾生的念頭沒有生起,這是很可怕的!
所以,每個人在聞法之前,當聽到“為度化一切眾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時,自己的意識要當下轉變,若能轉變,一剎那就可以攝持聞法功德,這是非常關鍵的。當然,這也跟自己平時串習有關,若從來沒有這樣串習過,聽了多少年法也不一定發菩提心。但如果你每次不管做什麼善法,首先都想到利益眾生,那麼久而久之,就會習慣成自然。
因此,無論在上師或光盤、MP3、MP4面前聞法,還是放生、念咒、做慈善、當義工等修法(原注:修法:“修”有串習之義,“法”有善法之義,從廣義上講,在自相續中串習任何善法都稱為修法。),發菩提心都相當重要。不管你行持的善根是大是小,大至放生幾千頭牦牛、建造幾層樓的佛堂,小至持一句觀音心咒、念一聲阿彌陀佛名號,最初都應以菩提心攝持,這稱為“加行發心殊勝”。中間善根不被違緣損害,稱為“正行無緣殊勝”。(倘若你有大圓滿、大手印、大中觀的境界,則應安住於此,這是上等正行無緣殊勝;倘若沒有這種能力,做善法時從始至終專心致志、聚精會神,不要三心二意,也是一種正行無緣殊勝。有些道友聽課的時候,剛開始有點專注,後來就心不在焉了,這不叫正行無緣。)最後為令善根蒸蒸日上,以回向來印持,這叫做“結行回向殊勝”,就像錢存在銀行裡被印持了,它的利息會越來越增上,但若沒有存進去,隨時都會被偷走或亂花掉。因此,藏地很多老修行人對回向非常重視,自己正在禅修、做善事時,如果突然有人找,他會說:“你等一下,我回向了再跟你說話。”“你等等啊,我回向了就出去。”即使沒時間念長的回向文,至少也要念一遍:“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復然,我今回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三世諸佛所稱歎,如是最勝諸大願,我今回向諸善根,為得普賢殊勝行。”這樣一來,善根乃至菩提果之間也不會耗盡。因此,所有善行以此三殊勝攝持是必不可少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