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質龜紐正方形刻印 秦代印章 秦代印章
正方形刻印
文/圖記者李斌 楊鎖強(西安交大書法藝術與信息技術
交叉學科研究所所長、教授)
魏杰(西安美院副教授、杭州西泠印社社員)
陳根遠(西安碑林博物館[微博]研究員)
謝紀元(終南印社社員)
中國古代印章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春秋戰國的古璽印以難得的自然天趣、超拔的想像力與創造力、近乎於童心的創作狀態、類似於遠古圖騰的詭異、爛漫和多樣化的審美取向成為了當代篆刻藝術可資借鑒的寶貴資源。 隨著古璽印和秦漢印的大量出土和古文字研究的進展,使得當代古璽印的創作在創作意識、技法、視覺感等方面獲得了新的突破。 隨著古璽印與秦漢印拍賣行情的一路走高, 其市場上的假貨可謂讓人防不勝防,那麼什麼是古璽印? 學界是如何界定? 如何識別一件古璽印與秦漢印的真偽? 帶著疑問,記者採訪了業內幾位權威人士,聽聽他們是怎麼指點迷津的——
追根溯源
古璽印與秦漢印
歷史淵源與界定
記者: 謝老師聽說您收藏有幾十枚秦漢印,那麼什麼是古璽印? 學界又是如何界定的?
謝紀元:古璽印的概念有狹義與廣義之分。 狹義的古璽印是指先秦印章的統稱。 廣義的古璽印是指古璽(先秦印章)、秦漢印章、南北朝、隋唐至明清以來官私印章的總稱。 在此取狹義的概念。 若從數量與藝術價值來觀,當以春秋戰國古璽印為最。 古代典籍中關於璽印的最早記載見於《周禮》:“貨賄用璽節。”這個“璽節”就是後世所稱的印章。 古璽印是個人的記號並隨身佩戴。 秦代時皇帝印始可稱璽,官吏與一般人只得稱印。 漢代沿用舊例,發展並稱“章”或“印信”。 依據“賈湖遺址”出土的“十”字契刻原始文字陶模,可以斷定距今8000年左右的先民已使用印模於陶器,此應為古璽印的濫觴。 文物界與書法界對於古璽印的起源大多圍繞殷墟出土的三方銅質瞿甲璽、亞禽氏璽、奇文璽討論且多有爭議。 實際上,古璽印的起源應早於殷商。 “龍山文化”出土的陶器上的同文印跡說明了夏代亦在陶器上使用璽印了。 古璽印是由印陶的陶拍演變成陶文的印模章,再到銅器的印模與銘文的印章,然後發展到作為“憑證”或“權利”的“印信”的印章。
業內分析
各具千秋的古璽印與秦漢印
成為藏家掌上明珠
記者: 楊老師古璽印與秦漢印章有何特點? 請您結合實物解讀一下好嗎?
楊鎖強:原始社會的璽印主要用於陶器的生產上,出現在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拍打壓印紋飾的方法,使得陶器壓印的紋飾呈現出了弧線紋、弧蓖點紋、斜線、繩紋、藍紋、方格紋、布紋、編織的席紋等多種紋飾,其陶拍具有印章的功能。 陶拍印模的質地有木質印模、石質印模、雕紋龜板、陶質印模之分。 陶拍的形制有蘑菇形、方形或近方形、扁橢圓形、長方形;春秋戰國時,璽印已廣泛使用於公文、財物、倉庫等封檢,作為吉祥或辟邪之物的佩帶,或作為伴隨墓主的殉葬以及公用財物、器物、牲畜的烙鈐等等。 其古璽印有官璽、私璽與圖像璽之分。 官璽多為銅質,白文鑿鑄,朱文較少,其文字為大篆。 印面大約在2至3厘米左右見方(偶有長方),多為鼻紐,少數為柱、亭等紐。 白文多加有“田”或“口”等邊欄界格;春秋戰國傳世的私璽很多,形制上有長、方、條、圓、聯珠等。 大小懸殊,大者6.7厘米,小者不足1厘米,一般多為2×2厘米左右。 內容有姓名璽、吉語璽、單字璽等等。 其質地有銅、玉、陶、石、骨等之分。 其文有朱白兩種,其中朱文為鑄造,文字細若毫髮。 白文除鑄造外,也偶有鑿刻而成。 少數有田字格。 紐制除實用外,有的也有一定的含義。 其形狀有鼻紐,間有亭紐、人紐、獸紐等,也有極少數的帶鉤紐或戒指紐等;春秋戰國亦出現不少的圖像璽,主要刻鑄人物、飛禽、走獸等圖案和幾何紋飾的圖像。 其造型簡練、概括而動人。 其具有禳災祈福與玩賞之功用。
秦印有官印、私印與圖形印之分。 秦官印留世不多,印文書體採用小篆,印形多為方形,一般尺寸在2至2.5厘米見方內。 絕大部分加刻“田”字格,半通官印為“日”字格,也有少數的“口”形格的。 幾乎全採用白文,乃鑿刻而成。 印紐多為鼻、瓦紐制;秦代私印形制不定,有長方形、方形、圓形、長圓形、馬蹄形等,也有兩面印。 文字風格同官印,多方正、古樸、勁健、靈活。 紐多為鼻紐。 從內容來看,有姓名、吉語、訓誡、辟邪等;圖形印多是環狀加圓台,有兩三層台階。 漢印大量存於墓葬出土與傳世的官印、私印與近代出土的封泥之中。 其基本都是為實用而製作的,亦有少數供欣賞把玩而佩戴的。 其有官印、私印、圖像印之分。 漢官印分璽、印章、章等幾種。 西漢官印以鑄印為主,除武職官員和頒發給少數民族頭領的印章多為鑿印,少數地方官也有用鑿。 西漢官印初期稍大,有的大至2.6厘米見方;中晚期一般多為2.3厘米左右見方。 早期的印文多用圓筆,較為粗壯圓渾自然;中期趨於方筆,也出現屈曲盤纏的現象。 東漢官印與西漢無明顯區別,但其文字嚴謹不如西漢;漢代私印因不受其製度所限,發展自由。 其初期私印多用白文,鑿印。 常有田、日界格,印面較小。 稍後框格減少,文字趨於勻整。 中晚期鑄印較多。 大小在1.1至2.3厘米之間,印文多不加界格,由兩字三字發展到四字印。 東漢私印除繼承西漢外,有鑄有鑿,朱文印較西漢為多。 印面多為1.5至2.3厘米見方,也有長方形、圓形、柿蒂形、三聯珠等。 紐同西漢,多為鼻、瓦、橋、壇、龜、虎、獸等。 漢代圖像印除繼承戰國以動物紋樣為主外,還有人物、戲獸、車騎、神話、植物、幾何紋樣等。 而且在印面的圖文結合、風格及紐制上亦各有變化,成為藏家追逐的掌上明珠。
專家把脈
歷代官印既是藏家追逐目標
又成作偽重災區
記者:陳老師,市場上古璽印和秦漢印的行情一路走高,造假可謂層出不群,那麼,如何識別一件古璽印與秦漢印的真偽呢?
陳根遠: 歷代官印是藏家追逐的目標,官印又自然成為作偽的重災區。 歷代官印皆以正方形為正宗,然而特定時期和地域也有一些其他形狀的官印,掌握這些特徵,如印文為某時某地職官印,而印面形狀卻不符,偽印的可能性更很大了,這在戰國古璽鑑定中尤為重要。 如戰國齊官印往往在印面上端或上下兩端有方形突楞,黃賓虹藏有一方“歷王之璽”,見《濱虹草堂藏古璽印》,上有一突,模仿齊璽,但印面有一周框線,一望而知贗作。 戰國官印或朱或白。 至秦至南北朝,方形官印幾乎皆為白文。 隋唐以後,官印基本為朱文。 如遇不合此規律者,務必警惕。 總的來說,現代偽印的銹無論是用漆調色塗抹,還是用硫酸銅加化學試劑置於潮濕環境下“培養”出來,都有兩點共性:第一,銹層薄,塗抹而均勻,層次單調,綠銹色多發白,不似古印真品的綠銹沉古。 第二,與印本身銅質結合不緊,較容易除掉。 另外,篆刻風格是鑑定古印的極為重要的一個方面。 後世作偽都能模仿古印的大概,但對特定時代形成的篆刻的內在神韻是難以畢肖的。
記者:魏老師,古璽印與秦漢印現在市場行情如何? 造假手段都有哪些?
魏杰:古印璽收藏與其他收藏一樣,追求年代久、名頭大、藝術水平高、品相好等。 印章史上,戰國、秦漢是兩比鄰的高峰,自然應是首先搜尋的對象。 其中官印遠少於私印,故以官印為貴。 紐式中常見為鼻紐、瓦紐,其他紐式如龜紐、辟邪紐、帶鉤紐等遠少於鼻紐,價格當然高於鼻紐印。 古璽印中銅印最多,玉印、銀印、金印極少,備受藏家青睞。 流派篆刻方面,明代印章已極罕見,得到清代印以足歡喜,如為名家有年款之作,價格自然更高。 另外,無論古璽印,還是流派印,個頭大者一般比個頭小的為貴。 就西安文物市場來講,如今一般的秦漢官印好一點的龜紐價格一枚在4~5萬左右,而一枚戰國上等玉質的龜紐侯王印價格在百萬元以上。
造假手段大概有兩點:一、印面篆字書寫不規範。 二、組合件,也叫“聯合國”“八國聯軍”(行話) 。 就是說造假者把一些古銅器殘件挖來組合對拼起來,用樹脂或膠水粘好,極具欺騙性。 一次我在古玩市場買來一件青銅帶鉤,回家後仔細辨認發現帶鉤是漢代的,帶鉤上的印紐印文卻是粘上去的,我發現篆字書寫不規範,字口呆板,用硬物一撬就掉了。 還有一次一朋友買來一件漢代印胚拿來讓專家鑑定,印胚是真的,而印紐和印文卻是後粘上去的,極具迷惑性,好多專業人士也被打眼。 如今極為稀少的戰國印璽也成了造假者的實驗地,故此,告誡藏友遇到一件古印璽,最好多看少動,多向行家專家請教,切莫因一時衝動,吃藥打眼而追悔莫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