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5日 星期五

古代官员面见皇帝需要排号并附加简历

  新浪收藏

光绪十七年四月二十二日引见“排单”光绪十七年四月二十二日引见“排单”
  中国古代官员面见皇帝,需要有高级官员的引领。这种中下级官员由王公大臣引领觐见皇帝的形式,称为引见。清代引见制度包括官员入仕选拔、升迁调补、降革处罚等方面,成为皇帝加强皇权的一种重要政治手段。官员的考核分为京察和大计,分别对京官和外官进行。考核结束后,将京察一等、大计一等和二等的部分官员引见给皇帝。引见地点一般在紫禁城的乾清宫或养心殿,皇帝驻跸圆明园或西苑时在勤政殿引见。巡幸各地时在行宫引见。如遇重大祭祀活动,则在斋宫引见。文官引见由吏部尚书、侍郎带领。引见制度确立以来,受到历代清帝的高度重视,成为一项重要的日常事务。
  对于清代引见制度,包括进行过程的仪式,所使用的器物、文本等,学者进行过研究。通常这样描述:引见之日吏部衙门的司员、书吏将引见官员排班,一次引见五六人,班首、班尾各有司员一人为领班和押尾。引见时呈递绿头签(亦称绿头牌)。该签用白硬骨纸制成,上半段为绿色,首尖下长,牌上书写引见人姓名、履历以供皇帝阅看。如果引见官员是地方推荐、送部引见,还要将督抚出具的考语也填在绿头签上。除绿头签外,皇帝手中还有引见人写的履历折子,以便参阅。文官引见时,皇帝升御座,吏部尚书、侍郎跪于御座一侧,将绿头签和引见单呈递皇帝。引见官员按班次顺序入殿,奏报履历,然后皇帝与之交谈。交谈内容十分广泛,除了公务,有时也叙家常。通过引见谈话,皇帝观察官员的身材相貌、言谈举止、人品德行,并用朱笔把评语、升迁降革意见写在引见文书上。皇帝的决定并不当场宣布,只是将绿头牌发给本人,令其退场。之后,皇帝会向主管堂官说明自己的意见,主管堂官据此撰写奏折,待批准后向引见官员宣布。
  清代官员引见时,除上述程式之外,有一件似未被提及的“排单”。如图所示这件排单,为木刻件,原为折册形式,已残缺后面一段。所存一段下端记官员履历处文字也略有缺失。起端上题“四月二十二日引见排单”,下题“十二排八十(下缺为‘九员’等字)”。正文起题“谨将考试试差之詹事府少詹事张英麟等八十九员”一行,转行存“见”字,前似缺一“引”字。以下分“詹事府”(八人)、“国子监”(三人)、“六科”(七人)、“道”(十七人)、“吏部”(十人)、“礼部”(七人)、“兵部”(存二人),后缺,存54人,缺失45人。引见官员有李慈铭、王颂蔚、袁昶等人,而尤以李慈铭著名。李慈铭(1830—1894),字炁伯,号莼客,室名越缦堂,会稽(今浙江绍兴)。光绪六年进士,官至山西道监察御史。数上封事,不避权要。学识渊博,承乾嘉汉学之余绪,治经学、史学,蔚然可观,称为“旧文学之殿军”。他的日记30余年不间断,读书心得、交往琐事无不记载,为晚清日记名著之最。李慈铭光绪十六年(1890)补山西道监察御史,排单已有在任官职,则此次引见当在光绪十六年之后。查《荀学斋日记》记光绪十七年四月二十二日引见之事,与排单时间吻合:“二十二日乙卯,晴熇热甚。平明入西苑门。卯正二刻引见勤政殿。自十九日后引见翰林院考差诸员。今日引见詹事府、科、道、六部、国子监诸官。己刻出城,答客一二家而归。”这件“排单”年份及所用因此可以确定。
  排单引见人员姓名下,有的记载简历,亦有不注者,因此略具引见履历的内容。引见时一次引见五六人,班首、班尾各有司员一人为领班和押尾。此排单应该是引见排位时所用,相当于现代的座次表。排单上残存的“十二排”即分成十二批引进。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共收录文武官员履历55883件,引见制度执行程度可见一斑。其中雍正帝尤为认真,引见单中留下大量朱批。研究者认为晚清由于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独揽大权,皇帝有名无实,引见活动大为减少,这项制度也渐成具文。从排单的刻印使用,即使成为“具文”之仪,但还是正常如式进行。与宫中所存大量文武官员履历不同的是,排单当时印行只是区区之数,似为司员领班引导时所用,事后又未如引见履历专藏宫中,因此流传极少。即使偶有传至外间,也未有专意存藏。笔者所见之件的残损自然是未引起重视所致。正是流传极少的原因,排单的使用在有关引见制度的研究中似未见论述,也因此可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
(文章来源:收藏快报 广西柳州 刘汉忠 原标题:由一份清代排单管窥当时的引见制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