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6日 星期三

百件西周青銅器山西比美(組圖)

 和訊網

西周伯公父瑚1977年扶風縣雲塘窖藏出土,器呈長方形,腹斜收,體略呈漏斗狀,器蓋與器身形制、大小、紋飾完全相同,腹兩側有一對環狀耳。蓋緣四邊中間各有一個小牛首,牛首吻部下垂,扣合時以納底,使器蓋與器身不能移動。蓋頂與器底外飾竊曲紋,蓋緣與底緣飾一周重環紋,腹部飾一周波帶紋,圈足飾重鱗紋。整器造型精美,設計精巧,紋飾簡潔大方。西周伯公父瑚1977年扶風縣雲塘窖藏出土,器呈長方形,腹斜收,體略呈漏斗狀,器蓋與器身形制、大小、紋飾完全相同,腹兩側有一對環狀耳。蓋緣四邊中間各有一個小牛首,牛首吻部下垂,扣合時以納底,使器蓋與器身不能移動。蓋頂與器底外飾竊曲紋,蓋緣與底緣飾一周重環紋,腹部飾一周波帶紋,圈足飾重鱗紋。整器造型精美,設計精巧,紋飾簡潔大方。西周晚期五年琱生尊2006年扶風縣城關五郡村出土,本件敞口,方唇,束頸,溜肩,深腹下斂,平底。紋飾主要分佈於腹部和肩部;肩部一周重環紋,腹部飾一周連續三角紋,直線紋地。內有銘文14行113字。西周晚期五年琱生尊2006年扶風縣城關五郡村出土,本件敞口,方唇,束頸,溜肩,深腹下斂,平底。紋飾主要分佈於腹部和肩部;肩部一周重環紋,腹部飾一周連續三角紋,直線紋地。 內有銘文14行113字。西周天盂2003年眉縣楊家村窖藏出土,敞口,深直腹,四耳兩兩一組,相互對應,一對作環狀,一對捲曲成像鼻狀,圈足。上腹部及圈足飾夔龍紋,下腹飾環帶紋。器底有銘文兩行十一字:“作寶盂其子子孫孫永寶用”。並有一“天”族徽。西周天盂2003年眉縣楊家村窖藏出土,敞口,深直腹,四耳兩兩一組,相互對應,一對作環狀,一對捲曲成像鼻狀,圈足。上腹部及圈足飾夔龍紋,下腹飾環帶紋。 器底有銘文兩行十一字:“作寶盂其子子孫孫永寶用”。 並有一“天”族徽。
西周早期 伯各卣1980年宝鸡市竹园沟7号墓出土,深腹下垂,高圈足。器身和器盖都装饰有四道高扉棱。纹饰由内到外分为四层,即地纹、浅浮雕、高浮雕和圆雕。提梁与卣体相接处有羊首,卷角高突。提梁中部有对称的两牛头,牛头突出梁端,兽角翘起,吻部突出。器盖内有两行六字铭文:“白(伯)各乍(作)宝尊彝”。西周早期伯各卣1980年寶雞市竹園溝7號墓出土,深腹下垂,高圈足。 器身和器蓋都裝飾有四道高扉棱。紋飾由內到外分為四層,即地紋、淺浮雕、高浮雕和圓雕。 提樑與卣體相接處有羊首,卷角高突。提梁中部有對稱的兩牛頭,牛頭突出梁端,獸角翹起,吻部突出。器蓋內有兩行六字銘文:“白(伯)各乍(作)寶尊彝”。
西周早期 伯各卣1980年宝鸡市竹园沟7号墓出土,深腹下垂,高圈足。器身和器盖都装饰有四道高扉棱。纹饰由内到外分为四层,即地纹、浅浮雕、高浮雕和圆雕。提梁与卣体相接处有羊首,卷角高突。提梁中部有对称的两牛头,牛头突出梁端,兽角翘起,吻部突出。器盖内有两行六字铭文:“白(伯)各乍(作)宝尊彝”。西周早期伯各卣1980年寶雞市竹園溝7號墓出土,深腹下垂,高圈足。 器身和器蓋都裝飾有四道高扉棱。紋飾由內到外分為四層,即地紋、淺浮雕、高浮雕和圓雕。 提樑與卣體相接處有羊首,卷角高突。提梁中部有對稱的兩牛頭,牛頭突出梁端,獸角翹起,吻部突出。器蓋內有兩行六字銘文:“白(伯)各乍(作)寶尊彝”。
西周早期 伯各卣1980年宝鸡市竹园沟7号墓出土,深腹下垂,高圈足。器身和器盖都装饰有四道高扉棱。纹饰由内到外分为四层,即地纹、浅浮雕、高浮雕和圆雕。提梁与卣体相接处有羊首,卷角高突。提梁中部有对称的两牛头,牛头突出梁端,兽角翘起,吻部突出。器盖内有两行六字铭文:“白(伯)各乍(作)宝尊彝”。西周早期伯各卣1980年寶雞市竹園溝7號墓出土,深腹下垂,高圈足。 器身和器蓋都裝飾有四道高扉棱。紋飾由內到外分為四層,即地紋、淺浮雕、高浮雕和圓雕。 提樑與卣體相接處有羊首,卷角高突。提梁中部有對稱的兩牛頭,牛頭突出梁端,獸角翹起,吻部突出。器蓋內有兩行六字銘文:“白(伯)各乍(作)寶尊彝”。
西周早期 兽面纹盉1980年宝鸡市竹园沟13号墓出土,圆侈口,敛颈,深腹,分裆,上部乳状,下为柱足。颈部有圆流伸出,对称处有牛头单鋬。盖上有提钮,器盖由链钮和牛头单鋬连接。盖面和颈部饰一周四组饕餮纹,中有小扉棱,云雷纹衬地,上有一周列旗纹。盉体厚重,通身满被蓝色翠绣,腹底有烟炱。西周早期獸面紋盉1980年寶雞市竹園溝13號墓出土,圓侈口,斂頸,深腹,分襠,上部乳狀,下為柱足。頸部有圓流伸出,對稱處有牛頭單鋬。 蓋上有提鈕,器蓋由鏈鈕和牛頭單鋬連接。蓋面和頸部飾一周四組饕餮紋,中有小扉棱,雲雷紋襯地,上有一周列旗紋。盉體厚重,通身滿被藍色翠繡,腹底有煙炱。
彭婷婷
近日,陝西青銅重器在山西匯集,讓我們可以近距離感受西周青銅鑄造技藝的最高成就。
近日,鳳鳴岐山—周原青銅藝術展在山西博物院開展,來自寶雞青銅器博物院的132件青銅器登台亮相,這是陝西西周青銅器首次大規模在山西省展出。
此次展覽精選了132件西周早中晚不同時期的代表性器物,分為承先啟後、禮樂文明、王朝衰相等三個部分,多數展品出自寶雞彌漁國墓地、扶風莊白1號窖藏、眉縣楊家村窖藏、石鼓山墓地等著名遺址。
周原是周人的發祥地,核心區域就在今陝西省岐山、扶風兩縣交界處。 從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遷居於此,至平王東遷,這裡是高級貴族居址和墓葬密集分佈的區域。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周原一帶出土了大量的西周青銅重器,數量遠遠超過西周名義上的京都所在地豐鎬遺址。青銅器是西周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周王朝禮樂制度的載體,能夠集中反映其經濟、文化、思想和藝術成就。 以周原為核心的整個寶雞地區出土的青銅器,具有重器多、銘文多、器型種類多的特徵,是認識西周歷史的重要實物資料。 這些器物工藝複雜、造型奇特、紋飾華麗、銘文豐富,代表了西周青銅鑄造技藝的最高成就。
此次展覽的展品中包括伯各卣等一批“明星青銅器”,在西周考古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價值和藝術價值。 青銅器伯各卣陳列於展廳入口處,是西周早期青銅器,出土於彌漁國墓地。 卣是一種帶提樑的青銅酒器,伯各卣為橢圓形,有橫置提梁,高27.5厘米,提梁兩端裝飾有羊首,羊角大而高凸,角尖高高翹起。 青銅器佈滿了各種紋飾,包括雲雷紋、夔龍紋等,製作精良,裝飾華麗,立體感很強。 據介紹,出土的伯各卣為一組兩件,兩件伯各卣造型風格完全相同,僅大小有別,本次展出的伯各卣為其中較大的一件。
另外還有最早的編鐘“組團”,展廳中,大、中、小三件編鐘陳列在展櫃內,這組編鐘是我國已被確認可以測音、年代最早的西周編鐘,距今約三千年。 三件編鐘統稱為“雲紋編鐘”,因編鐘錶面裝飾的細陽線雲紋而得名。 三件編鐘出土於彌漁國墓地,均為合瓦形,內部為中空結構,鐘體上裝飾有兩組圓形乳突,共18枚。 在西周的禮樂制度中,禮以鼎為中心,樂以鐘為中心,編鐘是進行祭祀宴饗和軍事占卜活動中的重要禮器。 資料顯示,這組編鐘將我國編鐘的起源從西周中期前推至西周早期,為探討我國編鐘的發展源流及樂律學、鑄造工藝的演進問題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展品“四十二年逨鼎”更為出彩,是西周晚期青銅器,於2003年出土。 四十二年逨鼎腹內壁刻有25行、282字銘文,記述了周宣王四十二年,名為“逨”的功臣受到周王室冊封、獎勵的事情,其名稱由此得來。 四十二年逨鼎整體呈金黃色,色彩華貴亮麗。 據介紹,青銅器原本的顏色應為金色或香檳色,我們見到的青銅器通常為深黑色或深綠色,是青銅器氧化以後的顏色。 銘文中詳細記錄了年、月、干支、月相等,為研究西周曆法提供了珍貴資料。
據悉,展覽將於6月14日結束,相信觀眾會不虛此行。
來源:中國商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