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16日 星期日

《茶》紀錄片講述中國的茶文化

《藝術品鑑》雜誌 ​​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本刊記者_張珍珍
2013年11月,中央電視台紀錄片頻道播出了中國首部全面探尋世界茶文化的紀錄片——《茶,一片樹葉的故事》(以下簡稱《茶》)。 該片採取了與以往不同的視角來講述中國的茶文化,似乎並未以人講茶,而是“茶”在悠悠然講述發生在它周圍的人的故事。 《茶》提供了一個通道,使我們得以在氤氳的茶香中一窺茶背後的那些人和事兒。 而《茶》的總導演王沖霄作為一名愛茶人,在長達三年的拍攝過程中,對於茶的體會比常人更深一些。
茶的視角
不知道為何,在看《茶》的時候,心裡慢慢浮起懷舊的味道,是兒時和外公一起喝菊花茶,偷偷喫茶裡冰糖的記憶。 那是“過去”遺留在了舌頭上吧,是過去的香氣透過熒屏緩緩熏香了現在。 片子的什麼打動了我呢? 我冥思苦想,是視角的問題。 好像這千百年來,一直默默滋潤中國人心靈的茶在片中突然開口講話了“餵,你知道我身邊發生的故事麼?”
為什麼會採取“茶”和“人”倒置呢,片子為何讓茶開口講故事?
王沖霄說:製作紀錄片《茶,一片樹葉的故事》是有一個漸變的過程。 三年前最初開始策劃此片時,擬定的標題是“茶,一片改變世界的葉子”。 想法還比較傳統,是想從歷史的角度來講茶的起源、茶是如何傳播並改變世界等等。 為此節目組整理積累了超過百萬字的素材,包括茶各方面的知識以及一百多個有關茶的歷史故事。
蒐集資料結束後,節目組開始對人的採訪,接觸了大量的茶人茶事後發現,從種茶、製茶到最後喝茶的這個過程,最能引起人們興趣,最能帶來心靈的感動的,還是隱藏在小小茶葉後面的人的故事。 事實上,愛茶的人想了解有關茶的各類知識,完全可以採用看書查閱等種種方式;而茶人的故事,卻是難以尋覓的。 恰巧紀錄片的長項,也是紀錄片最本質的東西,就是去講述“人”。 所以,在一年多的採訪結束後,節目組對片子做了調整,與其單純講茶,不如讓茶去講講人吧!
茶的魅力
最初吸引王沖霄去拍攝有關茶文化的片子,還是茶本身,以及茶本身帶有的特質。
王沖霄在2003年拍攝故宮時開始正式接觸傳統文化。 他說,毫無疑問,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寶庫——故宮,它裡面深藏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 故宮中所呈現的文化,即是廟堂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精英文化的集大成者。 而中國文化中的另一面,即是江湖文化,就是廟堂之外的中國民間文化,比如中國的民間手工藝文化、少數民族的風俗等。
而茶文化打通了江湖文化和廟堂文化之間的通道。 人們既能在紫禁城裡看到,皇室尊貴精美的茶;也在文人雅士的書房中,嗅到風雅出塵的茶;而普通百姓的生活中,有柴米油醬醋茶。 在中國的文化中,很少有文化現象能打通幾乎所有的社會層面;不同的社會階層,因其不同的文化背景,對茶的解讀也是不同的,卻無一例外的歡迎這神奇的“液體”。
世界上的文化傳播往往是強勢文化向弱勢文化的灌輸,帶有侵略性,帶有諸如戰爭、殖民等很多不愉快因素。 而茶的傳播過程是溫柔的、流動的,要一個別國的人接受茶,並不要冰冷的槍支和傳教士的滔滔口水,只需要在那人面前放下一碗溫潤的茶湯。 除了打通了中國的社會階層,茶也溝通了世界。 世界上大約有六十多個國家在製茶,喝茶的人不計其數。 茶傳播到一個國家,就能跟當地的民族文化有機融合,產生一種新的文化。
王沖霄說,茶非常打動他的一個特質,就是它的溫和、包容。 日本人認為“茶道”是日本文化的象徵,英國人也認為下午茶是英國文化的驕傲。 茶打通了西方和東方的文化,向世界展示了它包容的一面。
茶的傳播,實質上也是中國文化的傳播。 中國文化在舌尖上的輸出,本不只茶這一項。 鼎鼎大名的中華料理,因帶給人們味蕾的享受而為世界熟知。 但是,如果把中國的美食和茶放在一起,還是有很大的不同。 中國文化的傳播過程中,茶文化能夠被東西方文化都接受並很好理解的。 相比美食而言,茶含有更多文化、更多哲學、美學上的意義,更能在精神層面上來影響其他的國家。
茶的漫長歷史
在《茶》紀錄片的第三集“燒水煮茶的故事“中,香港茶人復活了“唐代煎茶”的整個過程,中國徑山的和尚邀請客人參加了宋代的茶宴,千利休的後人也擺出了整套日本茶道的儀式,一個個有關茶的古老儀式的重演,王沖霄似乎想來喚醒當代中國沉睡的茶文化意識。
就這個問題,他的問答很簡單:沒有這個野心。
王沖霄說:其實現代人沒有必要去拘泥於古代那種喝茶的方式。 通過一碗茶湯來體味生命的意義時,中華民族和日本人選擇了不同的方式,中華民族選擇了不停的創新。 而日本人一直堅守著傳統的茶道。 日本現代喝的茶湯跟五百年前千利休時代喝的茶湯是一個味道。 這是日本對文化的堅守。 而中國人不一樣,中華民族的文化積澱非常深厚,亞文化多種多樣,正是各種不同文化在中國碰撞交融,才激發了中國人蓬勃的文化創造力。 這種創造力幾乎給“茶”一個朝代帶來一個改變,似乎無窮無盡。
因此當王沖霄談起有些人說的“中國民族是善於遺忘的民族”這句話時,並沒有同意這句話。
他說:如果我們以另外一種胸懷來想的話,這也說明中華民族是非常具有創新能力的。 落實到茶這種形式時,就能發現,從漢代有了非常完備的喝茶形式後,到現在,兩千多年來,我們喝茶的方式一直在變化。 中國茶藝的第一個高峰:唐代的煎茶法在精緻上已經達到了一個高度。 從紀錄片中再現的唐代煎茶器皿就可看出一二。
宋代更近一步,宋人對茶的熱情沒有止境。 點茶法大興於宋朝,宋朝的文人們更是將茶的精緻推崇到了精神文化層面,達到不可超越的巔峰。 蘇東坡曾盛讚茶'純潔無暇',有如剛正不阿的有德君子。
經過元代的衝擊後,到了明代,中國茶藝有了革命性的變化,由點茶變成泡茶,既一下子解放了對茶的限制,也釋放了中國人熱愛自由的精神。 唐宋時期,人們可以喝到的茶的味道只有幾種。 明代泡茶法流行之後,各種茶才開始大量的創新。 中國人在製茶的各個方面,幾乎到了無所不能的境界。 茶有了千變萬化的味道和香氣,並包含了各種文化在內。
明代泡茶法一直延續至今,或許這種自由隨性的喝茶方式,也暗暗符合了中國文人推崇的“是真名士自風流”的精神,在嚴肅正統的儒家文化壓抑下,文人對於自由的追求都化作了裊裊茶香,蒸騰而上。 相比中國茶藝連綿不斷的變化,日本在學習唐宋時期的茶藝,形成了自己的茶道文化後,茶道在日本似乎幾百年來如岩石一般巍然不動,這也是日本人引起為傲的地方。 但王沖霄認為一直宣稱從未改變的日本茶道事實上也在悄悄地變化、發展。
他說,日本是個非常善於學習和模仿的國家,一旦他發現有頂尖的文化現象,就會採用很堅守的狀態。 日本學習了唐宋時期處於巔峰狀態的中國茶藝,發展形成了本國的茶道文化。 雖然在日本明治維新期間,由於日本人熱衷學習西方,茶道受到很大的衝擊。 但還是有一小撮日本茶人在堅守茶道。 就像片中所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日本經濟重振時,茶道文化作為一種心靈救贖的方式,又開始復興了。
茶道在日本複興,相比之下,中國的茶藝卻依舊沉默。 對於中國的80後、90後來講,中國茶藝或者茶文化是很遙遠的。 這種遙遠不僅指的是歷史帶來的距離感。 說起來,中國的年輕人平時喝咖啡飲料等更多,傳統的中國茶藝似乎只存活在發黃的古書裡。 《茶》紀錄片中放入了“唐代煎茶”“徑山茶宴”等古老的中國茶藝,這些優美、典雅、蘊涵豐富的中國文化因子的茶,毫無疑問將引起年輕一代對茶文化的嚮往。 中國茶人“復活”唐代煎茶或者徑山茶宴,在王沖霄看來,是有很大文化價值的。 現代茶人對傳統茶儀式的追求,其實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也會有創新,追求的行為和結果都蘊涵著我們對中國傳統的嚮往和尊重。
王沖霄對於《茶》這部紀錄片是否會引起80、90的年輕一代了解茶文化的興趣,持著非常謙虛的態度。 他說:80、90後接受傳統茶文化的熏陶這件事本不是這短短一部紀錄片能考慮、能做到。 這應該是中國現代茶業中人應該思考的。
在他看來,在中國以外的國家,人們喝茶的方式是非常簡單的,比如英國人就喝袋泡茶,即使喝散裝紅茶,方式也很簡潔。 日本人就喝綠茶、抹茶,也非常清晰。 而現代的中國人喝茶是很模糊的,我們甚至不知道一杯茶正確的價格。 茶的價位垂直變化非常大,同一種茶的價格可以從幾十元到幾萬元,這樣不僅是年輕人,即使喝茶很多年的老茶友也會很困惑。
王沖霄說:茶經歷了唐宋元明的幾個朝代的變革後,到現代,中國茶需要一個革命性的變化。 一方面,是中國精英文化在復興,比如現在的茶人去複原唐宋精緻的茶藝;另一方面,卻有大量資本在炒作茶葉。 資本喜歡昂貴、頂級的茶,一個個關於茶的神話漂浮在中國上空,普羅大眾在選茶時被它們的陰影籠罩,無法理性選擇。 這不是說頂級、昂貴的茶不能出現。 頂級的茶一定是和相應的精英文化聯繫在一起,一定要蘊涵精緻、高雅的文化,而不只是暴發戶用來炫富的“奢侈品”。
日本的茶道風行日本的貴族階層,在日本的精英文化中創造了積極、質樸卻高雅的、豐富的文化氛圍,不是僅僅為了炫富。 而現代一些人在炒作茶葉時,僅僅是把它當成一種虛榮的奢侈品,而完全忽視了頂級茶應有的文化內涵。
而且中國的大眾茶現在還處於弱勢狀態。 前幾年,茶行業的人都在追求高端茶。 現在他們應該著重去發展大眾茶,使普通民眾能夠喝到明明白白,簡單清晰的好茶。 媒體也應該宣傳普通百姓消費的起並能在其中體會到人情冷暖和人生意義的干淨茶。
雖然說推廣現代茶並不是他們這部紀錄片要表現的主題。 但在拍攝調查過程中,王沖霄發現星巴克現在推出了茶,很多咖啡、飲料企業也都把目光對準了茶,因為茶相對咖啡、可樂來講,更健康,更能適合現代人的需要。 在這麼多傳統的飲料企業都在研究茶的時候,這對中國茶業既是一個考驗,也是機遇。 生產出時尚的、清晰健康、能讓年輕人接受的茶,也是中國茶業現在面臨的一個大的命題。
茶湯裡濃濃的懷舊味道
記得看過一部電影,裡面滿滿是對20世紀的懷舊感,電影裡的大人們都沉浸在舊時的電視節目和電影、日常生活裡,不想回到現實。 說實話,中國茶其實也一直在“懷舊”的深坑中,因為即使在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不論從哪種角度講起茶來,先燃亮的總是它過去的魅力。
在現代社會,為滿足大眾對茶的需求,茶葉生產逐漸工業化,機器製茶大肆衝擊傳統手工製茶,使之慢慢消亡。 許多名茶的手工製作方法已作成為文化遺產,《茶》這部片子裡面收錄的手工製茶人也多為中老年茶人,因為很少有年輕人願意去學手工製茶。 再過若干年,片中展現的製茶方式或許將真正消失。 人們將只能從影像中來窺探曾經的手工製茶。 想到這裡,片中那些古老的製茶、喝茶方式,都透漏出淡淡的感傷。
雖然感傷,《茶》卻不無矛盾的介紹了中國茶葉現代化第一人:張天福,他發明了中國第一台茶葉的“手揉機”,開啟了中國茶業現代化的進程。 傳統與現代糅合進一部片子,既不無惋惜的懷念過去,又期待未來可能有的欣喜,這種矛盾情緒往往是中國文人“柔腸百結”的原因所在。
王沖霄說:現代化是中國茶業不可逃避的宿命。 節目組都是文藝情結很濃的人,他們都也避免不了這種矛盾的情緒。 一方面,單純從審美角度看,傳統手工茶藝是美的、是歷史的精髓,人們希望它能夠永世流傳。 另一方面,茶葉的現代化、機器化是大勢所趨,從理性角度看,它的確對整個社會有價值、有意義。
關於傳統製茶與機器製茶,很多人都存在一個偏見,就是認為傳統製茶肯定比機器製茶的味道更好。 針對這一點,王沖霄的觀點很中肯。
他說:兩種製茶法,硬要說誰高誰低是偏執的。 手工茶不確定性很強,傳統手工製茶首先要看茶葉工藝師的能力,其次要考慮諸如外在環境的影響等很多其他因素。 機器製茶是非常穩定的,包括茶的質量、衛生等等。 可以說,'天然的手工茶一定比機器製茶要好'是大眾的一個誤解。 雖然在片中展現的頂級製茶師傅帶給我們的視覺享受中,我們感受到手工製出的茶是非常好喝的,但是在目前的環境下,大眾喝的茶還是機器製茶。 在我們採訪過程中,也去過很多茶的生產線,了解整個過程,中國的品牌茶的質量還是有保證的。
大眾產生誤解的原因很多,最重要的一個是中國現在缺少對茶理性、普及性的宣傳。 相比中國,日本對茶的宣傳可謂無處不在。 在拍攝紀錄片的過程中,王沖霄發現在中國,不同的茶種、不同地域的茶,各有不同的人在宣傳。 所謂宣傳,無非是大講特講茶葉的保健功能、茶葉的各種神奇故事,目的是銷售,只能為茶帶上功利的、冷冰冰、硬邦邦的外殼,使茶變得更加不可接近。 而且,即使是這樣的茶葉宣傳也帶有很強的地域性。 茶種之間的隔離,地方之間的隔離最終會損害茶業的發展、茶文化的傳播。
近幾年,資本炒作茶葉的事件層出不窮。 雖然茶葉炒作也是對茶的宣傳,但這種宣傳對中國茶業發展起到的影響卻是負面的。 因為茶葉一波波的熱炒而被誤導的公眾,在各種噪雜的宣傳聲音中,已經不知道該如何選擇,最後可能直接放棄喝茶。 目前中國茶業缺少對於中國茶一個整體的、理性的宣傳。 像《茶》這種人性化、理性化的紀錄片宣傳就更少了。 如何打破信息的不對稱,讓公眾接觸茶清晰的訊息也是目前茶業中人需要思考的一個問題。
在不完美的時空,感知完美,哪怕只有一杯茶的時間。
這是紀錄片的主題詞,這句話的來源是日本文人岡倉天心寫的《茶之書》。 原文是:本質上,茶道是一種對“殘缺”的崇拜,是在我們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為了成就某種可能的完美,所進行的溫柔試探。 茶本身真正蘊涵的最感人的正是“人追求完美的故事”,這種完美,不僅指茶,也是人生;這正是《茶》要告訴我們的最重要的東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