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張老地契現身棗強老宅
本報衡水電(記者焦磊)近日,棗強縣張先生在老家打掃屋子時,發現了34張老地契,最早的地契是乾隆四十五年簽訂的,最近的地契也可追溯到民國十九年。 200多年的老地契不僅見證了我國農村土地的交易歷史,丈量面積精確到萬分之一也令人驚嘆。 乾隆地契現老宅
“這些老地契都是我們家祖上傳下來的。”2月13日,張先生拿著一疊泛黃的宣紙慢慢展開,一張張手寫的老地契露出了古老的“面容”。 張先生是棗強縣肖張鎮後河西村人,年前在老宅收拾物品時,在一個角落裡發現了一團宣紙,打開後發現居然是許多老地契。
記者註意到,這些老地契年代久遠,共有34張。 最早的一張是乾隆四十五年二月初一訂立的,最近的是民國十九年間的《買賣田房草契》,此外還有道光、光緒年間的地契。 由於時間較長,部分地契已有一定程度的破損,可大多還能完整地辨認出字跡。 這些地契跨200多年,對土地畝數、房屋間數等標註分明,都清楚地寫有雙方立保人和中間人名字,並蓋有章印、手印。
據張先生的父輩們回憶,祖輩們通過辛苦勞作,攢錢買田買地,在當地也是小有名氣的富戶。 張先生說,這些地契反映了祖輩家庭生活的歷史。
丈量面積十分精確
攤開乾隆年間的地契,地契用毛筆寫明,立、賣契人姓名為“張分成”,買入者姓名為“張學立”,買賣時間為“乾隆四十五年二月初一”,買賣原因為“無大”。
在買賣的土地面積上寫著“二畝八分五厘三毫二絲八忽”,其中“毫、絲、忽”均為古代丈量單位,竟精確到了萬分之一。 衡水市質檢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一畝三分地”是一句俗語,但也反映出,在較早的年代裡,田地的單位基本是以畝為單位,下面細到分基本就到位了,再細化到厘,只是字面概念。 “像這樣精確的地契實屬少見。”
文物部門工作人員表示,這些地契具有一定的歷史收藏價值,家族內成員收藏,可見證祖輩們的歷史,對了解家族文化有很大幫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