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五千餘年藝術文化延續,是炎黃子孫共同責任,在復興中國夢的指引下,和睦共處、團結友愛,讓全球華人緊密團結在一起,唱響民族團結一家親不要忘本與根,也使中華文化藝術要薪火相傳,立天地之心,立生民之命,在中華優秀文化的啟迪之下,開萬世之太平。與北京車管家互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於2017年7月向台灣新北市提出申請註冊,為中華新聞社。並於八月六日台灣新北核准,經登字第1068123401號函註冊登記,並於2021年6月2日經台灣新北市經濟發展局核准商業變更登記,即日起更名為中華聯合新聞社
2014年2月16日 星期日
明海法師:上供下施的意義
各位法師,各位同修,大家辛苦了!
我們這次的水陸法會非常圓滿。我想給大家簡單地介紹一下有關水陸法會的一些知識。水陸法會,從歷史的淵源說,最早是在南北朝。南朝的梁武帝時代,有當時的志公大師,志公大師有人說他是四臂觀音的化身。由志公大師召集一些高僧,在梁武帝的護持下,制定的一整套的修法的儀規。今天我們看到的這個儀規,在後來的歷史上也有增加和刪改。他的這個法會構成,大家也都看到了,就是分成內壇和外壇。外壇又包括華嚴壇、法華壇、楞嚴壇、諸經壇、淨土壇和拜梁皇忏的大壇。內壇是按著水陸法會的儀規在一個相對封閉的地方,布置一個壇場,有些法師早晚在那裡修法。那麼整個法會的內容就在今天上堂的時候說的那四個字:上供下施。上供就是對上、對諸佛菩薩、對聖賢修供養,下施就是對六道裡的眾生要布施給他們。整個這個法會,通俗的講呢,就是把這些聖賢也好,凡夫也好,孤魂野鬼六道裡的這些眾生啊,把他們一起請來,請來以後,請他們吃飯,請客,不僅請客,還要對六道眾生來說呢,每天還要給他們搞佛學討論、佛學講演。所以外壇誦的大乘經典,這就是佛學講座。諸佛菩薩那我們就供養他們。當然我們誦大乘經典本身也是供養。供養的內涵呢,我今天也講了有四項的,請他們吃飯、有鮮花、有香、有水果、有水、有食物,用種種殊勝的這些物質。那麼我們誦大乘經典、大乘經乃是佛所說啊,那也是如法修行供養。
這裡呢有的人就問了,說佛菩薩還要吃飯嗎?他們都成佛菩薩了還要吃飯嗎?佛菩薩無所謂吃飯不吃飯,這個問題對他們不存在,但是他們需要吃飯的時候,他們就要跟我們一樣也是有吃有喝。什麼叫需要吃飯的時候呢?利益眾生的時候,所以他們在利益眾生的時候他就會跟我們一樣有吃有喝。但是這個利益眾生是要因緣而起的,不是憑空的,所以眾生要請他們吃,緣具足了他也就吃,但是我說了,佛菩薩對吃不吃這些話都是多余的。所以一切從利益眾生出發,借助吃來成就我們的供養。這是從事上生起這個疑問,那麼我們也從事上回答。我們可以肯定地說,我們按著這個儀規,我們如法的請佛菩薩來吃飯,他們一定會來吃,絕對不會錯的。從理上來講呢,我們眾生的生命都要靠食物來維持,那麼我們法身的慧命呢也要靠食物啊。我們的法身慧命,我們的真理的生命也要靠食物,所以以種種的食物供養佛。這樣的行為正是我們的真理的生命需要的營養,靠營養來生長的緣。所以我們在以外在的食物供佛的時候,正是表達我們法身的生命、真理的生命生長這樣的一個緣起。我們眾生離不開食物,沒有食物會令我們死,我們的法身慧命也需要精神食糧。所以這裡就更深了,我們外面做的這些,我們內在的法與外面所做的相應的法就會生起,就是這樣,這就是緣起的道理。所以供來供去最後是供了自性佛,供了自己。
有人要問第二個問題呢,佛菩薩的法身遍一切處,他們還要來嗎?因為我們的法會,一開始是請他們來,今天下午呢我們是送他們去。《金剛經》已經講了,佛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但是落實到事相上呢,我們這個活動有一個時間,有一個場所。這個時間有一個階段,有開始有結束,在具體的時間空間、具體的因緣下,佛菩薩本來沒有來和去,就如吃飯和不吃飯的問題一樣,他也可以表現出有來有去。佛菩薩沒有來去的意思,是說我們不可以用來和去這樣的概念去界定他,他可以因緣而示現來和去,也可以因緣示現無來無去,佛的自在在此。同時我們也請了很多的六道眾生,特別是那一些受苦的眾生,無始孤魂,請他們來。我們要為他們立牌位。那麼有人問了,說這麼多的孤魂,這麼多眾生來,第一我們怎麼沒看到呢?第二我們的廟這麼小,我們的內壇也不大,我們的回向堂也不大,我們的牌位那一張紙就更小了,他們這麼多的眾生來,能盛得下嗎?這個問題呢是這樣的,我們看不見他們乃是因為他們是生活在另外一個世界的眾生,雖然是另外一個世界,但是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在心上是相通的,他們之所以在另外一個世界乃是因為他們有他們的業緣。如果他們來到這裡,在他們所感應的那個世界,那個時間空間裡面跟我們不一樣,跟我們所顯示的世界不一樣。我們這裡顯示一張牌位紙,在他們那裡可能是一棟房子,可能是一個殊勝的宴席的一個座位,或者是更大的空間,更廣大的空間。空間是相容無礙的,沒有妨礙的。在《維摩诘經》裡面,維摩诘在一丈見方的房子裡面,方丈就是這樣來的一個詞。在一丈方的房子裡面,接待了無數位佛菩薩和一些羅漢,所以空間無礙的。這一張牌位紙看來小,但是在他的感應裡面是很大的。打一個比喻來說明這一點,比如我們要到美國去,我們要到美國駐中國大使館去辦簽證。那簽證的護照,跟我們的巴掌差不多大的簽證,那一張紙並不大,護照並不大。但是就在美國駐中國的大使館扣上那一張巴掌大的戳子。就這個東西就標志著什麼?標志著你在美國有一個立身之地了,美國的幾百萬平方公裡你可以在裡面隨便走,這張紙就這麼個意味。你沒有這張紙你去不了,你連飛機都上不了。我們再打一個比喻。我們要考大學,我們考大學考上了,到大學去報到,要憑什麼?憑錄取通知書。錄取通知書那也只是一張紙啊,但這一張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你在那個大學某一個宿捨有你一個鋪位。你在那個大學的教室有你一個課桌,反正那個大學有你一個位置,在那個大學校園裡面生活四年五年或者更長的時間。所以我打這幾個比喻來幫助我們理解我們做這些佛事和其他世界眾生的關系都是由心所成。所以他也就無礙,無所妨礙。
因此整個這個法會就是布施就是供養,有財布施、有法布施,有香花燈供養,也有法的供養。那麼既然是供養呢,就要講規矩,儀規呀,不能想怎樣就怎樣。所以這樣的法會是非常殊勝的,並不是所有的寺院都能做。為什麼呢?它有一些硬件,要空間,要相當數量的法師,還有懂的人。那麼參與這樣的法會正是我們修集福慧的好機會呀。我們修行要積累福積累慧。整個佛法的修行都可以概括為上供下施。可能你們要問了,我們在禅堂打坐供養誰呀?跟誰也沒有發生關系。我們在禅堂打坐也是在供養佛,供養什麼佛呀?供養自性佛、供養本元自性天真佛。因為禅坐你的佛性顯露,你在成佛的路上前進就是供養他麼。可能有的居士注意到了,我們念經的師父,他們說得挺好上供下施,可為什麼要發紅包給師父?還發紅包?可能你們已經注意到了,這個法會呢,它是由香港旭日集團楊勳居士發起的,他是齋主。所以這樣大型的法會,要有齋主發願,發願來組織。居士可能想,出家人來修行,怎麼還要紅包?說真的我們巴不得不要紅包,從我們出家人本心來說巴不得不要紅包,但是不行。第一、居士發心跟師父結緣,供養師父,我們要是不接收,這個犯我們自己的一條戒。我們出家人自己的戒、菩薩戒。為什麼呢?因為居士他要以供養僧眾來修福慧,我們不給他機會,所以就不行。第二、這個法事之所以能夠成就,它要靠僧團的力量,靠僧眾集體的力量,所以這個居士正是以這種方式來和僧團結緣,緣就是聯系、關系。所以這個紅包不是那麼好得的,它是一根線、它是一個聯系,有了這個聯系,這個居士他把他的善根因緣,他把跟三寶的關系,以非常強有力的,看得著,摸得著的方式強化了,因此說,在這個意義上說,居士供養師父給師父的紅包,他應該感謝師父,為什麼感謝?師父成就他的修集福慧,供養三寶,感謝師父給他一個機會結緣。這個觀念正好跟世俗的觀念不同,世俗上的人如果有一個人給別人錢的話,應該是得到錢的人說謝謝謝謝。佛教裡正好倒過來,居士供養師父應該是居士謝謝師父給他的機會,謝謝寺院給他這個機會。所以會修行的居士,他們就是這樣做的。我今天講的這些,居士們不要誤會,不是在向你們化緣,因為這裡我沒把你們當外人,這些就是說作為在家居士修行福慧,我把規矩和道理講給你們聽,本來在南方佛教非常普及的地區,這些話都是廢話,多余的。在北方呢,不然,我覺得講一講,大家了解一些常識、有一些不理解的居士、不理解的人,他就會不理解這種現象。香港旭日集團的楊氏兄弟,他們是最懂得供僧,通過供僧,修集福慧。所以他們每年到柏林寺做普佛都要跟師父父們結緣,要拿一些錢,而且交錢的時候非常恭敬,要跪下來,還要磕頭。旭日集團在石家莊也有分公司,我認識的一個熟人在那個分公司,他跟我講,有一次他的分公司的一個職員在背後議論說,用很粗俗的話說他真傻把錢給別人而且還跪下來給別人磕頭,世界上哪有這麼傻的人呢?我認識的這個熟人就給他說,是啊,他傻你聰明,可是你在他下面打工,他是老板。這裡就是說這就是人的智慧,因此說,供養僧眾是修集福慧資糧,主要是福,修集福德資糧的重要手段。
那麼可能你想說這師父,我看這個師父不見得比我強吧,這樣起分別的時候,這個福就沒有了,其實這個師父怎麼樣是他的事,他會怎樣是他的事,他會有他的因果,他要接收信徒供養他應該做好,那是他的事。我們供養師父呢,所以說,應該是什麼呢?我覺得有幾點要注意。第一要平等,在一個寺院裡面要平等面向大家,不要個別的、特別的偏重某幾個人,他是一樣平等的。第二呢要瞇縫著眼看,要瞇縫著眼呢,你不要把眼睛睜得大大的一個個去觀察他去分別他,你是一般信仰的供養僧團,那麼你心裡所想的不僅僅是眼前的僧團,而是十方三世的一切僧眾,包括釋迦牟尼佛時代的大阿羅漢、聖賢僧、凡夫僧都在其中。你把眼前的這些師父做為你內心生起對所有的師父供養的一個緣,因為你沒有眼前的這個緣,你心裡想不起來呀,你眼前的師父做緣,內心所系是十方三世一切僧眾,這就是瞇縫著眼的意思。把眼睛閉著也可以,那麼這個心之所緣非常廣大,你只說你做的事是有限的,但是因為你心所緣廣大無邊,他的功德,所謂的功德就是意義是無限的、無限量的。
在我們寺院,我覺得,如果你們發心要供養僧眾,有兩個時間是最好的,第一個是夏天,我們要結夏安居,從農歷四月十五至七月十五,結夏安居的時候,大眾師父要學戒,不怎麼出門,這個時候。第二個就是冬季的禅七坐禅的時候,在冬季禅七的時候,過去在民國年間上海江蘇的居士聞風而動都去打齋。他們知道這時師父都在打坐,這時候供養他們最好。那供養的內容呢?包括飲食衣服,飲食就是打齋,請他們吃飯。衣服,醫藥,臥具,就是床上用品。現在是市場經濟時代,比如說每個師父給他結緣幾塊錢,你們不要看這個紅包,紅包裡面沒有多少錢,他就是要結緣的。幾塊錢也是結緣那,這樣修集福德資糧。所以這個世界上,只要有三寶住世,有僧人穿袈裟念經,那麼眾生就是修集福德資糧的機會,這個機會是很難得的很珍貴的,今天我講這些絕對不是暗示你們,那也是違犯了我們自己的規矩了。我也是介紹一些有關的常識,使大家修行要修福修慧。所謂的修慧就是智慧,就是精神文明。所謂的福就是福德,就是物質文明。所以佛教要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兩手抓。有福沒有慧的人沒辦法解脫,光有慧沒有福恐怕也成問題。佛教講福慧雙修,修福不修慧,大象掛璎珞。在印度大象受到特殊的待遇。在公園動物中他的待遇很好,而且掛著璎珞。但是呢它是畜牲,它沒有慧。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說有一個羅漢他有羅漢的智慧,他解脫了,但是他因為之前沒有結緣供僧結緣,沒有修到福德,他拿著缽去托缽時,最後回來缽是空的,沒有人給他布施,因為過去沒有結緣。在中國古代也有這樣一個高僧,據說他修行非常刻苦,學習佛經,最後能言善辯。能說佛法,可是他在去講佛法的時候,沒有人來聽,他討論座下無人。後來別人就告訴他說,你過去結緣太少沒有人來聽你講,說你要好好的修福,好好地結緣,那麼這個法師聽了以後,因為他在山裡修行難得遇到個人,他就每天用食物找了一些米去喂那些鳥,每天喂鳥,一灑就有很多鳥來吃,過了十幾年,十幾年以後,他再出來講的時候,講經的時候座下有很多人來聽,而且都是十幾歲的年輕人。大概是那些鳥轉世了。這個故事就是說,你要光是修慧的話,你學的很通,一到講的時候沒有人來聽你講,為什麼?沒跟你結緣。每一件事,每一個都是由緣而起的,這一點大家應該注意,沒有一個法不是由緣而起的,事不是憑空起的,沒有憑空而起的事,就是我們見面一合掌一低頭這也是緣。這個緣也不是孤立的。因過去有緣,我們今天能接受居士的一個紅包,不得了,這是以前結的緣,以後這個緣還會發展,不是孤立的。說我們在這裡修行還能有飯吃,哇,這不得了,這是很多居士供養的,這個緣也是以前結的緣,居士供養我們,所以我們要珍惜。沒有一個法不是因緣而起,所以因此我們要珍惜,要惜緣。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