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6日 星期四

簽名收藏:握一段歷史在手中

 京華時報 
查理·卓別林簽名照片。嘉德供圖 查理·卓別林簽名照片。 嘉德供圖 亞伯拉罕林肯簽發的官方文件。 亞伯拉罕林肯簽發的官方文件。
“簽名收藏帶給我的愉悅,是任何一項其他投資都無法相比的,因為這類收藏讓我覺得一段歷史就握在我的手中。”
——福布斯
簽名收藏獨具魅力
比爾·蓋茨、馬爾科姆·福布斯和約翰·摩根有什麼共同之處? 也許您會毫不猶豫地回答:“當然是他們那天文數字般的資產淨值。”不錯,但是,您大概不知道,他們還有一個共同的愛好,那就是簽名收藏。 福布斯曾經這樣說過:“簽名收藏帶給我的愉悅,是任何一項其他投資都無法相比的,因為這類收藏讓我覺得一段歷史就握在我的手中。”此話出自這位閱盡世間百事的媒體大亨和涉獵廣泛的收藏名家之口,足見簽名收藏的獨特魅力。
西方的簽名收藏從何時開始無實據可考。 有史料顯示,古羅馬帝國的元老及作家普林尼就曾持有凱撒大帝的信件和手稿的收藏,但這種收藏只是非常稀有的個人現象。 到了中古時代,歐洲的手工業界流行著一種行規,那就是學徒師滿之時,須到多個不同的工作室去積累經驗,此後才會獲得行會的開業許可。 為了取得相關憑證,這些學徒會隨身攜帶簽名冊讓工作室的主人們留字為證。 這可以說是簽名收藏成為一種群體行為的開始。 這種行業實踐讓很多人意識到,將不同的手書和簽名聚集到一起,會產生一種社會價值,會對收藏者的個人發展和社會地位有所助益。 不過,這種收藏還是一種以實用性為目的的收藏,被收藏者也不一定是名人或大家。
注重藏品背後故事
真正將簽名收藏作為一種愛好和休閒,且形成社會時尚,是18世紀的事。 那時,歐洲的上流社會開始追捧大文學家、政治家和其他知名人士的書信、手稿。 起始階段的收藏重點是已故名人的手跡,比如,大詩人彌爾頓和歐洲各皇室已故成員都是被收藏的對象。 到了19世紀,在世名人名流的手跡也加入了被收藏的行列。 這些藏品大都是通過非商業性的私人渠道流動的。 在當時那種社會階層和等級都還分明的年代,能夠擁有這類藏品,無疑是對收藏者本人社會地位的彰顯,使得收藏者在他的社交群體中更受重視和尊敬。
歷史繼續延伸,收藏的概念也不斷演變,像福布斯這樣的近現代藏家不只看重藏品的名頭,也同樣看重藏品背後的史實和故事。 一件藏品是否和某個重大歷史事件相關,是否與一部名作相連,是否顯示了某位名人不為人熟知的某種行為方式、思維取向,甚至個人隱私等等,都成為藏家們考慮的因素。 對這些藏家來說,一件好的藏品可能提​​供一個特殊的,僅為少數人所知的歷史視角。 這不是從史書上讀來的歷史,不是被別人詮譯過的間接信息,而是從握在手中的實物中感悟或挖掘出來的,哪怕是一件小事也別有一番韻味。 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就曾經將玩簽名收藏比​​喻為與歷史人的私人會晤。
簽名收藏影響內地
同時,隨著西方社會結構的鬆動和商業化的發展,使得更多的人加入到簽名收藏愛好者的群體中。 對一個普通人來說,有幸把一張拿破崙調動兵馬的手諭、一份林肯總統任命政府要員的官文擁為己有,是一件新奇且令人興奮的事。 很多人一旦接觸便被深深吸引,欲罷不能。 但真正值得收藏的簽名藏品是有限的,供求關係的驅動使藏品的商業價值開始攀升,這又為簽名收藏注入了新的動力。
自20世紀20年代,隨著電影、廣播、電視的逐步普及,大眾的文化價值取向也隨之發生了變化。 在新興媒體上頻頻出現的影星、體育明星等公眾人物的簽名照及簽名紀念品也成了被收藏的目標。 數字化信息和通訊時代的到來,幾乎對所有傳統的信息載體,如書信、出版物等造成負面衝擊,它們的傳統價值被淡化,甚至開始被遺忘。 然而,簽名收藏的魅力非但沒有被新技術的浪潮淹沒,相反的,這些藏品中蘊含的,不可能被數字化的獨特內涵反而顯得更加珍貴。
三個多世紀以來,西方簽名收藏的群體愈來愈大,收藏者的熱忱更是有增無減。 這種愛好早就跨越了語言和國界,成為了一種國際化的行為。 中國作為一個重新興起的大國,無論是在經濟上、技術上,還是在文化上,都在顯露出盛世之時自信、開放、包容的心態和胸懷。 在這種大環境下孕育發展的收藏文化,它的觸角也會自然而然地擴張到國際空間。 名人簽名這個極具跨國影響力和文化穿透力的收藏板塊的啟動,也許正顯示了中國收藏界的先行者放眼世界文化、縱橫中西古今的新情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