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一 圖二
□王本興 傳說古時的馬有雙翅,被稱之為“天馬”。 它在地上會跑,在水中能遊,在天上能飛,是一種極有威力的動物。 後來它在玉帝殿前做了一匹御馬。 因玉帝寵愛,漸漸驕橫起來,一日天馬出天宮,直奔東海要硬闖龍宮。 守宮門的神龜帶領蝦兵蟹將一齊阻擋,天馬一怒之下,飛腿踢死了神龜。 此事驚動天宮,玉帝便下令削去天馬的雙翅,壓在崑崙山下。 數百年後,人類始祖人祖從崑崙山經過,天馬向他求喊道:“善良的人祖,快來救我,我願同您去人世間,終生為您效力。”人祖聽了,生出同情之心,便依天馬所言,砍去了山頂上的桃樹,一聲巨響過後,天馬從崑崙山底便一躍而出,此後便同人祖來到了人世間。
到人間後,天馬平時耕地拉車、馱物,任勞任怨;戰時,披甲備鞍,征戰沙場,出生入死,屢建戰功。 久而久之,它和人成了形影不離的朋友。 當玉帝挑選十二生肖時,因馬能立功贖罪,便選了它。
民間的傳說固然是虛構的,但事實上馬與人類的關係確實十分密切。 自從人類告別漁獵時代,進入農耕社會,馬就成了人類最先飼養的動物之一。 馬以它的聰明、勇敢、忠誠、耐勞,成為人類得力的助手,無論是在農耕、運輸、交通等方面,還是在古今血雨腥風的戰場上,馬都給人類立下了汗馬功勞,無怪古人將馬作為“六畜之首”來評價了。
今天,儘管科技的發達、機械化程度的提高,使馬在人類生活中的作用相對有所削弱,但千百萬年來那天馬行空、老驥伏櫪、千金買骨、義馬救主等一幅幅動人圖景,那伯樂相馬、塞翁失馬、走馬看花、青梅竹馬等一個個動人故事,以及遠古祖先遺傳下來的戀馬之情卻永遠不會消失。
馬年將至,我也構思設計了幾幅“馬圖”,並挑選了幾塊普通的青田和壽山石,刻治了三方馬之肖形印。 一般刻肖形印要把握住兩個主要特點:形態與動態。 從古代璽印有關馬的作品來看,大多是馬首高昂、四蹄騰空、體魄瘦勁,呈現出馬特有精神與氣質。 我以此為基礎,再把握住印面整體的典雅古樸後,便奏刀鐫刻。
如附圖所示,這三方印分別為六邊形、長方形與圓形。 六邊形(見圖一)為朱文印章,除馬首瘦勁一些,其它部位都刻得比較渾厚豐滿、健壯圓潤。 這是因為我是以“牝馬”的形象來塑造刻治的。 整個馬身在六邊形的範圍內擺佈,勻稱顯得特別重要,左右距離有些短,便將馬身壓縮了一些,顯得有些“團”,正好適合母馬的特性。 四蹄的上下與前後佈白皆審形度勢,盡力使馬顯得精勁有力。 此印的邊欄並不封閉,對角大塊破殘透氣,突出了質樸自然的格調。
圓形的印(見圖二),刻的是古時的馬車。 馬的神態是一副不慌不忙的樣子,但它全身蓄滿力量,非常強勁剽悍;雖然車夫正在催促驅趕它,但它卻無比自信、自控。 唐代詩人萬楚有詠馬詩一首:“金絡青驄白玉鞍,長鞭紫陌野遊盤。朝驅東道塵恆滅,暮到河源日未闌。汗血每隨邊地苦,蹄傷不憚隴陰寒。君能一飲長城窟,為報天山行路難。”其馬之笑傲江湖的豪邁氣魄,以及其血汗艱辛與功績成就躍然於眼前。 再觀賞印面之上的車、馬、人的形象,必然會思接遠古、感慨萬端。 長方形的肖形印(見圖三),刻了三隻肖形馬。 其神態天真稚氣、憨態可掬,一看便知,這是出生不久的幼馬,尚未到達“尾如流星首渴烏,口噴紅光汗溝朱”(李白詠馬句)的年齡段。 馬駒的特徵是形體渾樸簡約、爽直率真,我便採用白文形式。 在四周又加刻了一道“口”字形邊欄,以增加其勻稱豐厚之感。 三馬作上下一字形排列,粗看三者之間似乎沒有什麼區別,然仔細觀察,則會發現其馬首、馬耳、馬蹄、馬身、馬尾等部位皆各不相同。 馬駒一般不必刻眼睛,否則會畫蛇添足,適得其反。 重點應放在馬首的動態上,刻畫出它們對陌生世界的好奇與畏懼的模樣。
圖三
馬躍康莊道,人迎幸福春。 新春之際,用小小的肖形篆刻作品,祝福祖國、祝福人民、祝福所有書道同仁好友,馬年安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