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麗瑜向記者展示珠繡工藝
本報記者楊曉華/文盧旭/圖 近日,中國文化報社“美麗海疆行”採訪組一行三人,在福建省廈門、泉州、漳州、莆田、福州等城市進行了為期12天的採訪和考察。 期 間,記者走訪了幾家以傳統手工藝製作為主的典型企業,深深感受到了福建傳統手工藝的發展過程中,對閩南文化和民間工藝的繼承、保護和發展:無論是一往情深 的繼承與回歸,還是銳意大膽的革新和開拓,無不體現出福建人據海而生,依海而存的那種自然而然的向海思維——在時代的浪潮中,他們從不曾退縮,也從不曾止 步,而是踏浪前行,勇觀潮起潮落。
油畫框中“海”味長
福建地處我國東南沿海,有著3300多公里的曲折海岸線,自古以來,閩南人民便以大海作為自己生活的來源和發展事業的基礎,這種歷史文化沉澱在幾乎每一個福建人的內心深處,同時也為福建傳統手工藝提供了一個特定的環境。 首先,福建的大部分傳統手工藝皆向海內外銷售,有的遠銷東南亞甚至歐美,有著強烈的外向型特點;其次,福建人在承繼傳統工藝的過程中,一直保持著順應世界潮流,改革創新的開放思維,相信這也與他們面海而居的生活有著直接關係。
當記者走進福建莆田的集友框業看到,乳白色的建築主體,金色的紋飾,巴洛克風格的穹頂,錯落有致的雕塑園藝,你彷彿置身一座巨大的歐洲莊園。
在左側的大型展覽館二層,琳瑯滿目的各色油畫作品,還有各種大小風格迥異的相框、家具、擺件等,讓人感覺不像是在看廠家的展示,而是走進了歐美的一個豪宅的居室。
如今該企業是中國文化產業三十強之一,也是福建文化產業的領頭羊之一,80%以上的產品供給出口,占到我國歐美油畫出口市場份額30%,成為世界油畫的中國名片。
油畫是歐美藝術的象徵,是歐美人深入骨髓的文化情趣,上世紀80年代濱海而居的福建莆田人老早就看出商品油畫的巨大市場,即使只有中學甚至小學文化的老百姓,也紛紛辦起了油畫作坊。 20多年後,福建莆田成為中國商品油畫生產的三大基地之一,集友框業在其中首屈一指。
漆線雕里古意濃
2008年,在29屆夏季奧運會舉辦的日子裡,擺放在國家體育場貴賓廳裡典雅秀麗、祥和大氣,充滿東方氣派的巨幅藝術漆雕《萬鳥歸巢,和諧盛世》備受關注。 這組作品來自於福建廈門以設計和生產漆線雕聞名的優必德集團。
漆線雕是具有1000多年曆史的中國傳統工藝。 早在唐代,漆線雕就被用於佛像裝飾程序,隨著民間宗教活動的興盛和神像雕塑的繁榮,漆線雕在明清時期臻於興盛,作為特殊行業廣泛流傳於閩南民間。 1992年之前,優必德集團的創始人沈錦麗還只是珠繡行業打拼的小老闆,有一次她到故宮[微博]參觀世界漆器收藏品展覽,其中許多件作品正是出於清代福建的漆藝世家——沈氏家族,面對氣韻生動、線條奔放、造型新奇、流光溢彩的世界瑰寶,她頓悟到一個“歷史使命”:振興面臨失傳的漆線雕。
於是,她毅然停下了業已成型的珠繡事業,把全部資產和精力投入了漆線雕的研製和生產中。 沈錦麗說:“只要有足夠的敏感和責任感,祖輩的文化積澱,可以成為新時代文化產業發展的技術基礎和靈感源泉。”1997年她成立了優必德工貿公司,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優必德集團,2008年成為廈門市首家“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基地”,也是中國漆藝產業的優秀代表性企業。
意趣優雅是香道
在廈門市滄海區的妙吉祥香道文化公司,記者見到了該公司的創始人陳建兵。 如今,妙吉祥已經是製香領域名聞遐邇的文化企業,陳建兵本人也是中國香道協會的副會長、中國鄉土藝術香道文化研究院副院長,但是他給人感覺卻是年輕、清瘦、文雅,一個篤行傳統文化的謙謙君子。
妙吉祥的一個核心理念是創制和弘揚天然香。 在中國古代,香道文化十分發達,那時候人們使用的香主要是天然香料,天然香料可以驅蟲滅蚊、凝氣安神、養身健體,對人十分有益,因此,香被視為宗教、民俗活動中的靈異神物,文人墨客更是陶醉氤氳香氣之中,寄情怡性,蘊藉風流。
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興起,眾多的製香企業紛紛採用價格低廉的化學香料,幾成一時的潮流所向。 陳建兵為此憂心不已。 他認為,這種化學香精與天然香料相比,香味相似,甚至香氣更濃,但用多了不但不會增益身心,反而有損健康。 陳建兵埋頭研究和製造品種豐富的天然香,他認為,中國香文化、香產業的發展趨勢是回歸天然香。
為了研製香料配方,陳建兵一方面探究中國香道古籍,從前人的智慧中汲取靈感,一方面通過現代的檢測手段,來保障香料的健康和品位。 陳建兵說:“由唐至清,香是中國社會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一個彈琴寫字的人,他們案頭上都會用香。現在,許多老一輩的人都不知道香的意義何在,這很可惜。”做大和做強一個香道企業只是陳建兵實現人生宏願的一個載體,他真實的願景是,讓中國人回歸傳統的香道文化。 為此,他出資舉辦了大量的香道文化公益活動,講座、觀摩、論壇、培訓等,取得了廣泛的好評。
巧奪天工是木雕
福建的木雕早已馳名海內外。 記者來到莆田市善藝(李氏)工藝有限公司,在李氏工藝雕刻第四代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李鳳榮先生的帶領下,觀看了他的木雕精品收藏室。
福建木雕的特點是“精微透雕”。 李鳳榮收藏的這些精品,多數體格並不大,但是其雕刻之精細,刻畫之生動,神情之真切,氣韻之流暢,穿鑿之微妙,讓人嘆為觀止,這顯然並不是一個銷售木雕的展示場所,而是藝術的珍藏館。
“我並不追求量,並不希圖一時的金錢回報,我希望做一些可以經得住時間考驗的作品,我覺得那樣更有價值。”
為了雕刻一件滿意的作品,李鳳榮從構思到選材,到修光、開臉、手腳、錦花、細景等程序,到最後的拋光,需要幾個月甚至一年半載的時間。
正是這種精益求精不事張揚重藝而不重利的精神使得海內外木雕愛好者、收藏者不遠千里萬里來尋找莆田的李氏木雕。
銳意革新看珠繡
在廈門市的市府大道上,充滿時尚氣息的“揚臻珠繡”展廳裡,光彩奪目、精巧迷人的珠繡掛畫、手包、拖鞋等構成了渾然一體的藝術空間。 這裡每天從上午9點至晚上9點供遊客參觀,人們可以在此領略廈門珠繡的前世今生。
近百年來,珠繡一直是閩南地區的廣泛流傳的民間工藝。 上世紀20年代,廈門市的大同路幾乎成了生產珠繡拖鞋的一條街,產品行銷東南亞一帶。 直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珠繡拖鞋、包袋仍是廈門漳州一帶的特色工藝品,風靡海內外。 但是隨著更加激烈的市場競爭的到來,原來的國營公司紛紛倒閉,而私人製作因為規模和質量參差不齊,難以維持產業的興盛。
曾 是廈門珠繡廠工人的謝麗瑜適應當時的競爭態勢,與廈門市二輕集體企業聯社聯合成立了揚臻珠繡藝術有限公司,並聘請珠繡廠的老工人組成高端的研發和製作團 隊,根據市場需求,進口質量上乘的海外用料,設計時尚的珠繡圖案,嚴格把握產品的質量和品位,使廈門珠繡生產得到了很好的繼承和發展。 如今,“揚臻珠繡”已經是廈門文化產業中十分響亮的一張名片,行銷海內外,其產品多次參加國家級工藝美術展覽,並被選為禮品贈送國際友人。
據介紹,福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約有20%到30%的項目是利用生產性保護的方式進行保護。 這一方面較好地保護和傳揚了文化遺產,也為古老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的進一步發展和提升探索出道路。 儘管非遺生產性保護如何進行,如何規範,在業內仍存在各種聲音,但通過生產性保護,不少非遺項目得以較好地生存和發展,卻是不爭的事實,福建經驗即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願福建在未來能夠繼續深入探索生產性保護的道路,從而為我國非遺保護提供一些新的經驗和借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