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1日 星期六

崇武海域發現7處古沉船疑點及大量陶瓷器

 新華網 
秀塗海關舊址 秀塗海關舊址 清醬釉香爐 清醬釉香爐
2013泉州沿海水下文化遺存普查陸地調查第一階段結束崇武海域發現7處古沉船疑點
還發現大量出水物:五代至民國時期瓷器、陶罐,萬年前古生物骨骼化石
昨日,泉州水下考古陸地調查傳來最新消息:2013泉州沿海水下文化遺存普查陸地調查第一階段圓滿結束,調查隊在崇武海域發現7個古代沉船疑點和數本古代、近代航海針路簿,以及4張近代航海海圖。 打撈上來的海底遺物包括五代至民國的瓷器,以及具有上萬年曆史的古生物骨骼化石。
泉州水下考古陸地調查隊副隊長張紅興介紹,這次調查分兩個階段開展,第一階段於今年4月上旬至5月上旬進行,調查隊歷時數十天,走訪了台商投資區包括洛陽鎮、百崎鄉、東園鎮、張坂鎮在內的全部沿海漁村並對惠安縣崇武鎮、小岞鎮沿海部分漁村進行了重點調查。
泉州網-東南早報記者張素萍通訊員蔚然文\圖
【調查進展】
走訪33個漁村調查內容很廣泛
張紅興介紹,與以往的調查相比,此次水下考古陸地調查不僅內容豐富,而且調查方法更多樣更成熟。
此次除了調查古代沉船線索、古代港口、碼頭、古代航海針路簿外,還增加了對古代軍事遺址、海關遺址以及民間海神信仰等與海相關內容的調查。
從調查收穫上看,整個第一階段野外調查共走訪漁村33個,訪問漁民、船長、邊防、船員、船管員、鄉鎮村文化干部等400多人。 走訪過程中拍攝影像、錄音頻資料共計86.8GB。
第二階段調查將走訪86個行政村
第二階段調查工作即將於11月初啟動。 調查隊計劃用兩個多月的時間,走訪崇武鎮、小岞鎮第一階段剩餘的10個沿海行政村,山霞、東嶺、淨峰、東橋、輞川五個鎮47個沿海行政村,以及泉港區界山、南埔、後龍、峰尾四鎮、山腰街道的29個沿海行政村,共計86個行政村。
據透露,參與第二階段調查工作的人員更多了,力量也更大了。 “我們將聯合廈門大學的研究生、中國國家博物館[微博] 、福建博物院[微博]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員,以及地方的考古力量,一起完成調查工作。”張紅興說。
【調查發現】古沉船疑點在崇武海域發現7個
此次調查,調查隊在崇武海域發現了7個古代沉船疑點。 因考慮到文物安全等因素,沉船疑點的具體方位暫不公佈。 考古人員還走訪了15處古代港口、碼頭,3處古代軍事遺址,以及秀塗海關舊址。
據介紹,秀塗設海關有200多年的歷史。 1683年,清朝設立海關,翌年泉州也設置海關機構,秀塗為6個分關之一。 現存的秀塗海關分關(卡)舊址坐落於秀塗村三落埕西側,佔地面積78.4平方米,為清末至民國時期的三層建築物,一、二層系石木磚結構,三層為磚混凝土結構,1950年之後作為民宅使用。
出水陶瓷器橫跨唐五代至民國
張紅興介紹,從調查收穫上看,調查隊發現惠安縣崇武鎮、小岞鎮沿海海域曾打撈出水陶瓷器物,且附近漁村的不少漁民在海上作業時都曾或多或少地打撈過古代出水物。
這些遺物包括陶罐、青花瓷碗、醬釉罐、醬釉湯匙、青白釉盞、青釉碗等,年代橫跨唐五代至民國。 在眾多海底遺物中,五代越窯青釉盞、清代醬釉香爐、宋代醬釉四系罐、明代蓖點紋青花碗、青銅香爐等器物特別引人注目。
“你看這件五代越窯青釉盞,它的年代早、工藝精,有較高藝術和研究價值。”張紅興說,越窯是中國古代南方青瓷窯,生產年代自東漢至宋,唐朝是越窯工藝最精湛的時期,居全國之冠。 此外,清代醬釉香爐由於其器型獨特,且保存完好,受到調查隊較高的評價;青銅製成的香爐,香爐身上兩端雕有“龍頭”造型,古樸有特色。
航海針路簿在以前它相當於GPS
此外,考古人員還發現了數本古代、近代航海針路簿,以及近代航海海圖4張。
此次發現的針路簿分別是1972年編纂的《南澎列島至長江口——漁船常用航路簡介》、以及由福建省晉江地區水產局、福建省崇武漁業船舶管理站合編的《呂泗至汕尾漁場圖及漁船常用航路簡介》。 這兩本針路簿裡面不僅畫著各種島礁的圖例,還有記載往返各地的羅經方向、路程遠近(更數)、礁石隱現、打水深淺、能否停泊等信息。
據介紹,航海針路簿也叫《針經》、《針譜》或《針簿》,是記載針路的專書,是“火長”、“舟師”、“漁民”們在海上航行或進行生產活動時,積累的航行經驗記錄。 《針路簿》對漁民,尤其是對遠洋作業的漁民所發揮的作用和指南針一樣重要,必不可少。
據調查,直至20世紀90年代初,《針路簿》還在被使用,20世紀90年代後期,漁民才逐漸改用GPS定位導航系統。
其他新發現
六種海神信仰萬年骨骼化石
在走訪過程中,考古人員發現沿海漁民有多種民間海神信仰,除了眾所周知的媽祖,還有包括“大人爺公”、“白須公”、水仙王、玄天上帝、龍王、“人客公”等六種海神信仰。
值得一提的是,漁民還打撈起古生物骨骼化石,其石化程度高,粗略估計年代至少在一萬年以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