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由王世襄親題匾額、揭幕的美國加州古典家具博物館正式開館。 (圖片提供:紐約佳士得)1 1990年,由王世襄親題匾額、揭幕的美國加州古典家具博物館正式開館。 (圖片提供:紐約佳士得)2 1998年,上海博物館為古典家具開闢專室陳列展出,王世襄平生所藏79件明式家具和小件器盡列其間。 (攝影:程香)
向星空致敬 ——七十年風雨人生雲淡風清
文/特約撰稿王中傑 編輯/程香
人物名片:王世襄,一代文博名家,一棵文化大樹,一位中國乃至世界上明式家具研究領域中最負盛名的學人。 他的治學精神、專業成果和無與倫比的影響力,以及豐富別樣的人生,給現代中國傳統家具研究史留下了一個里程碑式的傳奇。
核心提示:王世襄從中國古家具處於落魄、鮮為人知的上世紀40年代開始,用40年時間完成了明式家具的兩部力作,之後又以近30年時間促進中國家具文化的傳播拓展,在世界範圍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王世襄曾坦言,自己在燕京大學讀書時,“是一個玩得天昏地黑、業荒於嬉的頑皮學生”。 從27歲(1941年)獲文學碩士學位後,到四川任中國營造學社助理研究員,自此投身工藝與文博研究工作,至95歲辭世(2009年11月28日),王世襄近70年的人生跌宕起伏,樂天而堅韌。 一路走來,風雨兼程,也精彩不斷。 他始終笑對人生,耕耘不輟,自修圓滿,不僅成為研究明式家具的一位大家,還把一些冷門“玩好”做成“絕學”。
大半個世紀中,王世襄把諸般喜好做得風生水起,蜚聲海內外,卻不為功利得失所羈絆,將人生看得云淡天清。
風雨人生路,一笑付東風
王世襄,號暢安,祖籍福州,1914年5月25日在北京出生。 當時其父王繼曾在外交部條約司供職,母親金章高貴嫻雅,是知名的魚藻畫家。 王世襄生於書香門弟,長在官宦之家,其祖上三代有狀元、進士出身,出過重臣、循吏和外交使節。 王世襄幼年時家裡就專門為他請最好的私塾老師講授古文、經、史與詩詞。 從小學三年級到高中畢業,王世襄都在北京乾麵胡同美國人辦的學校裡讀書,學得一口流利的英語。
優越的家庭條件和好奇活潑的性格,讓年少的王世襄嶄露“燕市少年”風貌,他曾自嘲是“秋鬥蟋蟀,冬懷鳴蟲,挈狗捉獾,架鷹逐兔,皆樂之不疲。”養鴿飛放更是“常年癖好”。 成年後對漆器、火繪、竹刻以及古典音樂的研究都造詣頗深。 王世襄還是京城圈內知名美食家和“烹飪聖手”,並曾受邀擔任全國烹飪名師技術表演鑑定會特邀顧問。
王世襄在廣泛結交社會各階層玩友中,完全摒棄了世家子弟的矜貴習氣,陶冶了豁達樂觀的性格。 更為可貴的是,他終生都能虛心求教,博洽多聞,窮究玩物底里,從大俗中玩出大雅,每每有精湛述作問世。 例如《談匏器》、《說葫蘆》、《蟋蟀譜集成》、《秋蟲六憶》、《北京鴿哨》、《大鷹篇》、《獾狗篇》等,皆為研述幾被遺忘的傳統文化與工藝的妙文。 啟功先生說他是“研物立志”,黃苗子先生則稱他“玩物成家”。 而王世襄窮其一生潛心研究的,乃是明式家具。
《明式家具珍賞》與《明式家具研究》問世後被譯成多種外文版本,在全世界範圍內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2003年,在遙遠的阿姆斯特丹皇宮,荷蘭女王將“克勞斯親王最高榮譽獎”頒給了王世襄,以對這位時年89歲的中國老人表達敬意,表彰其對中國文物藝術的專業性與創新性的研究。 王世襄是獲得“最高榮譽獎”殊榮的第一位中國人。 克 勞斯親王文化與發展基金會會長安克·尼荷芙女士說:“王世襄先生長於對中國家具設計、技術和歷史的研究,創造了獨一無二的收藏,他的收藏使世界各地的博物 館、手工藝者和學者得都到鼓舞。”王世襄將所得獎金10萬歐元捐助給了福建武夷山市中荷友好小學,建立圖書館、電腦室、音樂舞蹈室、實驗室、美術室等齊全 設施,體現了王老關心、襄助教育的慈善之心。
王世襄一生歷經冷暖、閱盡滄桑,反倒鑄就了恬淡堅忍的性情。 大學畢業後不久,王世襄即進入故宮[微博]博物院工作,抗戰勝利後成立文物清理損失委員會,經馬衡、梁思成先生推薦,“清損會”主任委員杭立武委任他以平津地區辦公室助理代表職務。 王世襄奔走調查,參與收回被劫奪重要文物、善本圖書兩三千件,其中包括宋代馬和之《赤壁賦圖卷》等一批國之珍寶,現都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 1948年王世襄擔任故宮博物院古物科長,旋即被派往美國、加拿大考察博物館,一年後於新中國成立前夕返回,擔任故宮博物院陳列部主任。 然而,之後的20年裡,王世襄被捲入了命運的漩渦中。
1953年,王世襄莫名其妙地被以盜藏文物罪名遭文物局解僱;1957年又被打成“右派”;1966年“文革”開始,王世襄先是被迫“自我革命”,主動請求文物局造反派來抄家,1969年被下放湖北咸寧“五七”幹校“勞動改造”,還曾被軍代表當作“特嫌”看待。 1973年夏,王世襄終於回到了北京,此後他抓緊補充修訂《髹漆錄解說》和《明式家具珍賞》、《明式家具研究》的編寫,並於1983年後陸續正式出版。
王世襄能如此堅守初衷,無怨無悔,與摯友陳夢家之死不無關係。 陳夢家在考古學、金石學、文字學方面極有造詣,其卓越貢獻載入《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學》卷。 他比王世襄年長3歲,1934年兩人相識於燕京大學,都喜歡明式家具。 1966年9月3日,陳夢家因不堪凌辱自縊身亡。 王 世襄深感悲痛惋惜,並選擇“與荃猷相濡以沫,共同決定堅守自珍。”立志凡於國於民有益之事,“尚能勝任者,全力以赴,不辭十倍之艱苦、辛勞,達到妥善完成 之目的。自信行之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當可得到世人公正、正確之理解與承認。”王世襄做到了,在人生的坎坷中苦耕不輟,並曾為第六屆、七屆全國政協委 員,晚年任中央文史館研究館員。
王世襄從中國古家具處於落泊、鮮為人知的上世紀40年代開始,用40年時間完成了明式家具的兩部力作,之後又以近30年時間促進中國家具文化的傳播拓展,在世界範圍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王老以70年的歲月見證了明清家具的複興與輝煌,在中國古家具發展的歷史天空中,留下了一抹閃亮的光輝。
王世襄與友人回首往事時,只是淡淡地說:“每個做研究的人都要有雅量,讓不同的聲音與意見來批評我們的論著。因為永遠有新的證據在發現。”如此的襟懷與氣度,正是做學問、做事業最為可貴的傳統。
上海博物館家具館一角(攝影:程香)
王世襄舊藏 “明黃花梨獨板面心夾頭榫大平頭案”,案長350厘米、寬62.7厘米。 現陳列於上海博物館中廳堂展室屏門前正中。 (攝影:程香)
結緣美國加州中國古典家具博物館 1990年,由王世襄親題匾額、揭幕的美國加州古典家具博物館正式開館。 這家常年展示中國明式家具的博物館,頓時成了中國家具迷的“麥加聖地”,不少人遠涉千萬里而來,讚歎竟有如此優雅美妙的工藝藝術器具。
源起於上世紀80年代,美國一個收藏歐洲名畫的基督教團體主持人羅勃·波頓,遊歷巴黎時看到一對紫檀木明式官帽椅,驚喜莫名,立即買下運回加州總部。 不久,他又購入一張雞翅木翹頭案,椅案搭配,產生絕妙的魅力。 與明式家具的邂逅,讓波頓先生猶如“撞見一潭清新的活泉”,義無反顧地踏進中國古典家具這個“新天地”的大門。 當時世界上相關著述寥寥,1985年英文版《明式家具珍賞》與1989中文版《明式家具研究》,成為茫然中的指路明燈,並產生了“中國古典家具等於王世襄”這樣簡單明確的觀念。 此後,波頓和他的團隊,從到中國“登門拜師”開始,建立了從加州至北京的“特快專遞”,幾乎每一、二週就會派人將家具照片、資料送請王世襄鑑定、考評。 王世襄則對照片中的每一件家具寫下看法。 波頓曾說:“當時我們真是和時間賽跑,因為這個收藏中國家具的黃金時刻稍縱即逝。”為此,他們拍賣了收藏的歐洲繪畫,以西方人的激情和效率,傾注到明式家具的尋訪搜求中,從巴黎、倫敦到香港及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僅旅費就花了130萬美元。 至1990年初,收藏到70餘件明式家具,開館前邀請王世襄伉儷首訪並對展品逐一鑑定。 王世襄曾言及當時的感覺:“真是痛快!地方寬又有人負責搬運,工作效率非常高。我費了數十年才能做的事,他們短短幾年時間內都可以做得到。這趟可辦了不少事。”根據王世襄的鑑定意見,他們當即退掉一個貨櫃的家具,以維護展品“真、精、稀”的品質。
王世襄深知,古典家具陳置在相應的建築環境中,方能充分彰顯其文化藝術風采。 他的心願與波頓不謀而合,即建一座中國庭院式的明式家具博物館。 為選址,王世襄在波頓團體總部所在地、距離舊金山3小時車程的“文藝復興”小鎮群丘之間,踏訪數千英畝地的每一角落,最終選定在一個風景秀麗的人工湖畔建館,此湖亦經他提議命名為“魯班湖”。 該館由中國科學院建築研究所負責整體建築的規劃設計,實地勘測、效果描繪也由中國工程師負責。 中國古典家具博物館的建立,使這個偏僻小鎮遠近聞名,成為世界了解中國的一個窗口。
王世襄後來評價,該館創造了三個“惟一”:當時世界上惟一一家專門收藏明式家具的博物館;該館《中國古典家具學會季刊》是當時惟一的專門研究中國古家具的刊物;有一批專職人員做古家具訪求、修復、研究工作,並建立豐富的資料庫,在當時也是絕無僅有的。
1992年,王世襄又兩次赴加州,仔細考察館中展品。 《明式家具萃珍》就是將該館所藏100件明式家具及小型器物收入圖錄的。
傾盡所藏助上海博物館開闢古典家具陳列
1998年,上海博物館為古典家具開闢專室陳列展出,是當時全國惟一的明清家具館,也是現今海內外最重要的明式家具展館之一。
陳列室中,王世襄平生所藏79件明式家具和小件器盡列其間,成為展館中最華彩的風景。 這些家俱全部列入《明式家具珍賞》圖版中,不少藏品被視為鑑賞明式家具的標準器。
譬如宋牧仲舊藏明紫檀插肩榫大畫案,製作古樸莊重,自晚清以來,一向被推為民間存世品中第一紫檀畫案。 此案一塊牙條上鐫刻有光緒丁未年清宗室溥侗的題識,證為清康熙朝重臣宋西陂世家舊藏。 上博將此案陳列於展廳正當中地台上,案後置明黃花梨四出頭官帽椅,椅前地上擺明黃花梨滾凳,相配成堂,案面陳列若干文房清供,盡顯明式家具簡約之美和清雅氣韻,也再現了多年裡王世襄書房主要陳設之舊貌。
王世襄稱為傳世重器的還有:“明紫檀黑髹面裹腿羅鍋棖畫桌”,結構簡練,造型淳樸,純明式風格。 此桌明製,黑漆面心板品相完好,色澤奇古,精光內含,與黝黑紫檀相得益彰,彌足珍貴。 此件畫桌擺放在館中書齋展室迎面中間。 “明黃花梨獨板面心夾頭榫大平頭案”,案長350厘米、寬62.7厘米,雖為攢邊作,面心用獨幅整板裝成,瑩潔如玉,同類傳世品中僅此一件,故在京城久為人知。 此案在館中廳堂展室屏門前正中陳置。 “清前期絛環板圍子紫檀羅漢床”,形象秀麗,做工用料極精,造型承古又變化靈動,極具特色。 “明紫檀牡丹紋扇面南官帽椅”四具成堂,尺寸碩大,造型舒展而凝重,選材整潔,工藝精湛,是紫檀家具精品中極少數可定為明前期製作的實例。 “明黃花梨圓後背交椅成對”,用材豐碩,三截攢靠背,分段透雕,為明中晚期精工製品。 “明黃花梨透雕麒麟紋圈椅成對”,造型圓勁有力,線條婉轉流暢,雕飾簡約精緻,尤其靠背板開光透雕麒麟紋,古拙而靈動,其藝術價值,在所見明代圈椅中堪稱為第一。 此椅圖版用作《明式家具珍賞》封面。
此外,其它櫃、架、幾、杌、鏡台等亦不乏精品。 其品種之豐,品質之精,傳世之珍,深具文物價值。
王世襄於1998年初回顧寫到:建國後社會變革,其舊宅日益狹隘,“文革”後淪為大雜院,且面臨拆遷,無力保存家具。 更“深感所藏家具亦不可能長為己有。數十年心力所萃,只有由國家博物館[微博]保管陳列,始不致流離分散,且可供人觀賞研究,物盡其用。此實為最理想之歸宿。時上海博物館新廈在修建中,機緣巧合,吾友莊貴崙先生正籌劃用捐獻文物、開闢展館之方式報效國家,並藉以紀念其先人誌宸、志剛兩先生昔年在滬創辦民族工業之業績。”兩相心願契合。 “於襄則但祈可以所得易市巷一廛,垂暮之年,堪以終老,此外實無他求。故不計所藏之值,欣然將七十九件全部割愛。一九九三年二月上海博物館飭員來京,點收 運滬。以上為蒐集收藏,前後幾達半個世紀,由我得之,由我遣之,化私為公,深慶得所之,簡略經過。”關於“莊氏家族捐贈”之由來,已說得明白。
王世襄曾經談及他的估計:中國古代家具能傳世至今的至多千分之一,而傳世的作品中可稱得上“明式家具”傑作的,大概就只有數百件。
現在,王世襄舊藏的明式家具靜靜地陳列在上海博物館中,向世人述說著中國古典家具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將中華民族製作木器的璀璨藝術,穿越時空,融匯到人類文明菁華的永恆之中。
【未完待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