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仿週制《月夜清遊圖》牙雕
我國象牙雕刻的歷史十分悠久,明清時,象牙雕刻技藝高度成熟。 象牙質地細膩、緻密,色澤牙黃,淡雅富有光澤,硬度大,便於施藝。 象牙雕刻形式多樣,一般有利用整個像牙雕刻,但此種製作一是對原料的要求高,必須是品相比較好的整個像牙,原料可望而不可即,可遇而不可求;二是受象牙自身大小形狀的限制,多表現爐瓶、寶塔、筆筒等,難以表現大的題材,常有削足適履之嘆。 因此從事象牙雕的藝人一直在尋求突破。 聰慧的揚州藝人另闢蹊徑,將像牙製成人與物,粘貼成新的畫面,化零為整,如此即使零碎的象牙也可以得到恰當利用,且可以製作大件,表現大的題材。 現藏故宮博物院的清仿揚州“週制”的《月夜清遊圖》象牙雕就是這樣的一件成功作品。 這件象牙雕作品,縱39.1cm,橫32.9cm,厚3.2cm,其不同於一般象牙,而是將像牙製成人物後,再行粘貼組合成新的畫面,而這種技藝是在明末才逐漸興起的揚州“週制百寶嵌”技藝。 象牙雕《月夜清遊圖》共12幅,為對開冊頁,每月一景。 在冊頁另一面,嵌乾隆御題詩句,詩畫珠聯璧合。 牙雕描繪宮中仕女從正月至十二月的娛樂活動:正月深院賞梅、二月春晝觀弈、三月戲耍鞦韆、四月觀賞玉蘭、五月池塘消夏、六月柳塘採蓮、七月桐陰乞巧、八月高台玩月、九月秋庭賞菊、十月明窗刺繡、十一月冬閏鑑古、十二月松階掃雪。 先由清內務府員外郎管理畫院處陳枚先作工筆設色絹畫本,再由陳祖章、顧彭年帶領常存、肖漢振、陳觀泉按揚州週翥百寶嵌製漆器方法製作而成牙雕作品。 精緻典雅,工藝水平極高,被譽為清代牙雕藝術的代表作。 其法是先用象牙雕刻成形,然後約略敷彩勾出人的眉眼,再鑲嵌珊瑚、翡翠、瑪瑙,這些都是名貴的寶石,由於不是大塊,質料易得,成本較低,邊角碎料皆可利用,靠的是技藝構思、巧妙組合、相得益彰,使諸美融於一體,有珠聯璧合之妙。
作者有意將時間安排在月夜,描寫的是元宵佳節之夜賞月觀梅的情景。 兩株古梅怒放,空中月如銀盤,一群婀娜少女,為梅的冰肌玉骨吸引。 作者以兩樹蠟梅為背景,觀梅亭、深院僅露局部,寒梅不敷彩,利用象牙原色與蜜蠟相仿,形成疏影橫斜、暗香浮動效果。 十個仕女分成遠近兩組,高處觀梅亭內4個女子或坐或立,正專心賞梅,而低處6女子剛入院中,入院的一仕女挑燈引五位仕女緩步而來,既相互照應,更增加了動感。 雕刻中,藝師注重個性刻畫,不僅個個仕女體形身段、動作舉止、面容皆不同,而且細部的一朵朵梅花正反仰側皆有別。 院內屋簷下懸掛彩燈,女子的手爐、提燈、衣帶、衫領則以珊瑚、紫英、瑪瑙鑲嵌,但又以像牙為主,僅在關鍵處點綴一二,恰到好處,為畫面增添不少色彩,同時也區別於工筆重彩的平面效果,而有了立體感的豐滿,別有一番風味。 乾隆為之御題詩曰:春信侵尋檻外梅,倚吟秉燭共徘徊。 輕寒不入深庭院,女伴攜爐得得來。 爛銀盤子上東牆,繡線花檠不讓光。 翠娥無語含情處,一夜春風卜短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