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7日 星期五

健檢中心不會告訴你的10事



不抽菸、年年健檢的前副總統蕭萬長,雖然健檢報告一切正常,但卻因為自費做磁振造影(MRI),意外發現肺部陰影,進而證實罹患肺腺癌,隨即在台北榮總開刀,切除左肺上、下葉的兩處腫瘤,並開始接受後續的口服式標靶藥物治療。

為什麼例行的健康檢查顯示健康情況良好,卻不代表一定沒問題?主要的原因是蕭萬長所罹患的肺癌,運用一般健康檢查的X光,原本就很難早期發現;而柴松林所罹患的大腸瘜肉,可利用大腸鏡檢查有效的診斷。

健檢人人在做,但結果大不同,到底健檢中心還有哪些事沒有跟消費者說清楚呢?

1 報告正常 不見得沒病
健檢只是一種篩檢,常常是檢查項目很多,但是不夠深入,即使沒有紅字,也不代表身體很健康。以台灣每年造成超過1萬2000人死亡的慢性肝炎、肝硬化、肝 癌為例,健檢時常會抽血做肝功能指數檢查(GPT 及GOT),但事實上,約有三分之一的肝病患者,肝功能的數值是正常的。

2 貴不見得好 選對儀器比較重要
以蕭萬長的情況來說,高貴的磁振造影檢查(MRI)在篩檢肺癌時,敏銳度的確會比便宜的X光檢查好,但不見得每一種疾病都是如此,例如篩檢腸胃道的癌症,像是食道癌、胃癌、大腸癌等,用胃鏡就比用磁振造影好。

3 穿白袍的 不見得是醫師
坊間健檢中心良莠不齊,做超音波等檢查的人員,不見得是真的醫師。就算同樣在肚皮擠了凝膠、做了掃瞄,影像判斷也可能因為不夠專業而發生誤判情況。舉例來 說,腹部超音波是診斷肝、子宮等臟器異常的重要工具,如果有肝腫瘤,卻沒有看到,或是沒有子宮肌瘤,卻誤判成有肌瘤,都會影響後續的追蹤和檢查。

4 選健檢套餐 不如量身訂做
大部分消費者依預算選擇健檢套餐,而不是根據個人疾病史、家族史來選擇健檢項目。健康檢查要有效果,應依個人的身體狀況、既往的病史、家族史做精確規畫, 舉例來說,有胃食道逆流病史、大腸癌家族史,或是有乳癌家族史的受檢者,健康檢查的重點項目,就會不太一樣。消費者可以請家庭醫師針對自己做相關檢查項目 建議,額外加做必要的健檢。

5 X光老舊會傷身 選新款較安全
老舊X光機輻射量很大,雖沒有立即的危險性,但還是會增加輻射的暴露量,雖然年年健檢都接觸輻射線,是否會增加癌症的風險,目前仍有爭議,但若受檢者很在意輻射線的暴露量,建議可以選擇擁有較新款X光機的健檢中心,或詢問健檢中心,是否有其他替代選擇。

6 內視鏡重複使用 消毒不全難安心
胃鏡、大腸鏡這些要進入身體裡的內視鏡,都會經過消毒,再重複使用。若消毒的時間不夠或消毒不完全,可能有導致感染的疑慮,一定要慎選有良心的健檢中心。如果發現該健檢中心的受檢人數遠高於設備所能負荷的數量,建議最好避免使用。

7 很多癌症不易篩 檢光靠健診不足以判斷
大部分的癌症初期都沒有明顯症狀,但是部分癌症已有檢測效果佳的篩檢工具,像是子宮頸癌,只要在開始有性行為後,例行性做子宮頸抹片檢查,就可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但一樣屬於婦科癌症的卵巢癌, 雖可抽血來檢驗癌症指標CA-125,不過,月經來潮、許多良性子宮疾病,像是子宮內膜異位等,也會造成CA-125的異常,常需要有經驗的婦產科醫師,配合陰道超音波等檢查,才能有效篩檢,光靠例行性的健檢,是很難精確診斷出來的。

8 克服心情的尷尬 肛診不可少
約有5成以上的大腸直腸癌、男性8成以上的攝護腺癌,還有女性少數的子宮內膜異位,都是發生在肛診——醫師伸指可檢查到的區域內而發現的。

當消費者實際接受肛診時,不需清腸,醫師會戴上手套,先用潤滑液潤滑要檢查的部位,再用食指經由肛門往前觸摸,檢查的時間約在30秒左右,相當簡單,消費者只要克服心情上的尷尬,就可以因此提高健檢的效果。

9 事前準備充分 才能提高檢查正確度
很少人知道, 男性要篩檢攝護腺的相關疾病,抽血驗攝護腺特異抗原時,必須先禁慾2天,而且要停吃落髮、治療攝護腺炎的相關藥物;女性要抽血驗癌症指標CA-125,則要避開月經期間,否則都會影響檢測數據的正確性。

10 健檢資料是死的 醫師的判讀才是關鍵
醫師的解讀能力,是能否早期發現或是有無誤判病情的重要關鍵,許多影像檢查如超音波、磁振造影、X光片等,醫師本身的經驗值,相當重要。

以攝護腺特異抗原PSA為例,包括射精、攝護腺肥大、攝護腺發炎、攝護腺癌、泌尿道發炎、接受攝護腺治療,都會影響到PSA數值的高低,因此PSA異常很常見,許多健檢中心並不會特別提醒PSA異常的患者,要做後續異常追蹤,如此ㄧ來,就有可能會延誤攝護腺癌的治療時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