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2日 星期日

中國人在元代就開始打高爾夫球了

 山西新聞網-山西晚報 

元代《捶丸圖畫壁》是當時捶丸運動最形象、最完整的證據。資料圖元代《捶丸圖畫壁》是當時捶丸運動最形象、最完整的證據。 資料圖
在很多人的印像中,高爾夫是成功人士的專屬運動,是一項奢侈的貴族運動,平民很少能夠參與。 這種認識多來源於電影、電視劇。 但很少有人知道,它在起源之初卻是平民用來娛樂的。同樣,也很少有人知道,我國古代有一種運動叫“捶丸”,和高爾夫運動極其相似。 現存於山西省洪洞縣廣勝寺水神廟的元代《捶丸圖畫壁》,反映的就是當時捶丸運動的情形,是最形象、最完整的證據。 國際奧委會主席前薩馬蘭奇曾經在看到後大吃一驚說:“原來中國人在元代就開始打高爾夫球了!”
A 它是一項具有文化內涵的運動
關於高爾夫球的起源,流傳最廣的說法是它起源於蘇格蘭。 古時,蘇格蘭牧羊人經常用驅羊棍擊石子,比賽誰擊得遠而且準,這就是早期的高爾夫球運動。
經過一段時間的廣泛流傳,高爾夫進入了貴族階層,成為一種貴族運動,它也因此被賦予了更多的文化內涵。 “它是一項非常講究禮儀的運動,主要表現在服裝和一些規則上。”省體育職業學院高爾夫項目的負責人曹珺介紹說。
最初,人們對於打高爾夫球時的著裝要求非常嚴格,必須穿得很正式,褲子的長短是有要求的,上衣不可以是沒有領子的衣服。 慢慢地,也可以穿運動裝了,不過還是要求款式端莊大方,舒適而適宜運動。
高爾夫的規則有很多。 一個標準的高爾夫球場包括18個洞,每個洞都有規定的桿數,稱為標準桿。 每個洞的標準桿數由該洞場地大小而定。 比賽時,每組不超過4個人,打完18個洞的時間為4小時15分鐘。 運動員在開球區依次用球桿擊出各自的球,然後走到球的落點處,繼續擊球,直到把球擊入洞內。 誰用最少的次數把球擊入所有球洞,就獲得勝利。 一套高爾夫球桿限定不得超過14 支。 整套的組成則視個人的喜好而定。 通常一套球桿包括鐵桿、木桿及推桿。但這並不表示每次打球都必須攜帶這些球桿。
隨著球場的建設、球場類型的增加,這些規則也在不斷改變。 但最基本的規則不外乎有這麼幾個。 “最重要的一點是必須守時,不能遲到,如果遲到就輸了。其次是誠信,因為高爾夫球比賽是全場無裁判的,主要取決於球員自身是否誠實、是否能自覺遵守規則。只有在遇到很多障礙物時,不知道球如何判定時,才可以申請裁判來判定。此外,還要隨時隨地為他人著想。為了大家的利益,球員打球時不得延誤時間,如果一組球員在球場上進行遲緩並落後前面的打球員整一個洞以上,應該讓後續的一組先行通過。自律、誠信、隨時為他人考慮———這就是高爾夫運動所倡導的精神。”曹珺說。
總的來說,它是一項很有紳士風度的貴族運動。 因此很多老闆喜歡在高爾夫球場談生意,打一場球,基本上就能將一個人的人品看得很清楚了。 “而且我們發現其他比賽中會有掌聲、喧嘩,氣氛比較熱烈,但高爾夫全程卻比較安靜,尤其是在擊球時。這種環境也更加有利於人們放鬆身心。”
B 捶丸中國古代的“高爾夫”
我國古代的捶丸,與高爾夫運動的形式極為相似。 因此,近幾年來,不斷有人提出高爾夫是起源於中國的說法。 “捶丸”,捶者,打也;丸者,球也,是我國古代的一種球類游戲。 據記載,捶丸的出現與盛行於唐代的球類活動有密切關係。 唐代,因為蹴鞠、馬球等運動比較激烈,不適合女子參與。 於是就出現了一種拿球桿徒步打的球類游戲,叫做“步打球”。 玩時分隊,用杖擊球,以球入對方球門為勝。 玩這個遊戲的主要是一些后宮佳麗。 發展至宋代成為一種新型的球類運動,即以杖擊球,以球入穴為勝,這就是捶丸。 此時,步打已經成為一種由皇帝親自主持的大型遊戲活動。 據《宋史·禮志》記載,每年三月,宋太宗都要親自主持儀式,組織朝廷和藝人們參加步打遊戲。 步打在金元時期開始稱為“捶丸”。
出現在元朝的《丸經》一書,是一部系統的高爾夫球理論著作,從比賽規則到揮桿要領,都進行了詳細記載。 比如捶丸的球桿就有杓棒、撲棒、單手、鷹嘴等十種,比高爾夫選手在比賽中需要用到木桿、鐵桿、長桿、短桿等更為講究。 除了利用天然山坡打球,同樣的,即使在平坦的草地上,捶丸的場地也人為地設些高低不平的障礙。 今天高爾夫球設發球座作為每一洞的發球點,捶丸也劃定擊球點稱為“基”,捶球時分頭棒、二棒、三棒,頭棒需先安基再擊球,每棒以前一落球處為新的起點。 可以說除了名稱不同,捶丸的整套打球模式,幾乎是高爾夫運動的翻版。
除了形式規則相同以外,捶丸所體現的運動精神也和高爾夫相似。 它將道德品質教育擺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強調遊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修身養性,要求在遊戲中對人友善,語言和藹,不能因為技術高超就孤傲逞能,舉止淺薄。 比賽中要按尊卑長幼的秩序,做到屢勝而不傲,屢敗而不怒,心要靜定,志欲寧適,氣要溫和,體要安舒,容止端莊,語言簡當。 這充分體現出中國社會對於禮儀的重視和中國古代知識分子所追求的超然的境界。
捶丸,在其發展史上曾大盛於宋、金、元三代。 上至皇帝大臣,下至三教九流,皆樂此不疲。《丸經序》載:“宋徽宗、金章宗皆愛捶丸”。 元人雜劇《慶賞端陽》中曾有道白:“你敢和我捶丸射柳比試武藝麼?”可見當時玩捶丸的水平高低和射箭一樣是可以用以炫耀的才藝。
捶丸發展到明代,主要在都市中流行,且其娛樂性更為顯著。 明朝覆滅後,滿人入關,禁止人民練武,捶丸運動也因此逐漸中斷,隨之失傳。
(原標題山西元代壁畫中的運動“捶丸”:和高爾夫極其相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