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7日 星期三

名人信札收藏可以多些趣味性


名人信札的收藏,古今中外早已有之。 因為那是書者真情的流露,或者洋洋灑灑千百言,或者匆匆忙忙三兩句。 更有文人墨客憑著手中生花之筆,為我們留下諸多名篇佳作。 其間還有寫得精彩絕倫的書法,秦篆漢隸、顏柳蘇黃,於小小紙箋中表露無遺,令人心醉神往,浸淫其中。王的《伯遠帖》、王獻之的《中秋帖》,用現在的話說不過是一紙“便條”。 但是,寫得非常講究,無論是線條的力度,還是結構的疏密,讓人看了總是那樣的愛不釋手。
信札,在古時有多種名稱,如尺牘、尺書、尺素、筆札、書札……現在我們最常見的叫法就是書信。 古今中外的文體,最隨意、最自然,且應用極廣,莫過於書信,陸機的《文賦》,就有“函綿邈於尺素,吐滂沛乎寸心”之讚語。 有趣的是,至今我國保存下來的最早的墨跡,就是陸機手書的《平復帖》。 此帖點畫蒼勁有力,筆法奇崛,是稀世的書法珍品。 《平復帖》又是一紙書信。 它曾引得大收藏家張伯駒為其傾家蕩產,不惜一切代價地想得到。 其行為足以讓人一擊三歎。
不要說魏晉,就是唐宋元明的信札都是難得一見的,偶在拍場露面,必是你爭我奪,拼出個好價來。 清代、民國離我們較近,但其價位亦如噴發前的火山,湧動不止。 尤其是近現代一些偉人、文人的信件,諸如毛澤東、孫中山、李大釗、周恩來、魯迅……早已成為國家徵收之重點,個人手中少之又少。 偉人墨跡固然難求,但百年來吒吒風雲、各領風騷的人物仍是不少,甚至有的人及他們所做之事就是我們親眼所見、親身所經歷的。 光陰流逝,斯人已去,現今又是一個懷舊的年代,手中留上幾通​​我們曾經熟悉的名人信件,然後,精裱裝框,用以點綴書齋臥室,也是很清雅的。
魯迅曾說過:“日記或書信,是向來有些讀者的。”這句話在過去、現在、將來都不會過時。 對於信札收藏者來說更是如此。 人或多或少都有些“窺私癖”,近者鄉親鄰友,遠者名人政要。 收藏名人書信就可滿足部分“發燒者”的願望。 有識之人,可以通過書信對某人某事做些研究舉證。 彷彿聆聽先賢名人的教誨。
當今社會已步入信息化、數字化的時代,電話、電腦、傳真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有。 腳步加快了,生活緊湊了,諸多事情一個電子郵件、一個電話、一條短信就可以解決。 就連辛勤筆耕的文人也在忙著“換筆”,換來的是工工整整、索然無味的打印體。 這就愈顯手寫書札的珍貴,不要說毛筆書信,就連一些硬筆信件,人們也敢花大代價請回去。
對於名人書札的收藏,我們不妨以個人的喜好而為之,多一些趣味性,要以玩的輕鬆心態介入其中,一開始不要把目標定得過大。 所謂個人喜好,就是你所感興趣的人或事。 著名報人鄭逸梅曾以小說《孽海花》為線索,因小說多真人真事,就搞了個《孽海花》人物系列。 還有北京大學的程道德教授目前正專心於各大學校長的墨跡搜採。 於玩中增長見識、提高眼光、娛悅性情、結交同道。 信札收藏切忌急功近利,要有一顆平常心,名人手札因其存世量少,並不是有錢就能收齊的,要像涓涓細流匯成大海那樣,積少成多,再加上持之以恆,多看、多聽、多體會,肯定會有收穫。 信札收藏也有一些要訣,筆者認為主要有八條:
也許有一天,手寫書信會真的從我們眼前消失。 我們一目十行、快捷地看著千篇一律的字體,之後,給對方一個電話算是回復了。 只有到夜深人靜時,青燈一盞,拿出我們曾經所熟悉的、或行或草的手寫信個,展玩一番,便覺精神一振,萬慮俱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