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0日 星期一

吳小楣與宜興陶器(圖)

 揚州晚報 
吳小楣的宜興陶器作品 吳小楣的宜興陶器作品 吳小楣的宜興陶器作品 吳小楣的宜興陶器作品 吳小楣的宜興陶器作品 吳小楣的宜興陶器作品
我和吳小楣認識的時間比較長,相互交流也比較多。 在專業問題討論方面,彼此可以暢所欲言,無論看法是否一致,都是沒有顧慮的,即使是不同的觀點,也都能很冷靜地聽取,不用擔心不理解或不高興。 而他的專業積累和理論思考內容都是比較豐富的。
最初與吳小楣認識,是在1975年7月,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在宜興開辦江蘇省陶瓷美術設計訓練班期間。 一年多的朝夕相處中,彼此間是比較了解的。 雖然他是裝飾班的學生,我是造型班的教師,但這兩個班的教師和學員同吃、同住、同學習,都在省陶瓷研究所,有些課程還在一起上,師生之間、學員之間,相處得十分友好。 當時在共同克服困難中,堅持教學,師生之間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在這之後,他又兩次來北京學習,1988年3月至7月,1991年1月至1992年2月,吳小楣又到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陶瓷藝術設計系學習研修陶瓷藝術設計的課程。 前後兩次在北京一年半的時間裡,他不只是表現和塑造的基本功加強了,專業創作設計能力提高了,更重要的是藝術修養的視野拓展、認識能力和審美水平的顯著變化,並且對於陶瓷專業的屬性與特徵的把握也更加準確了。
在當時,我和吳小楣是師生關係,而後,在多年相處中,在專業上成為彼此談得來的朋友。 說句實在話,我對吳小楣的專業素質是比較賞識的,他在為人為學的特點和優點方面,在同齡人中,都是比較突出的。
吳小楣在學習方面是很用功的。 他的用功不只是體現在完成作品的設計製作和讀書思考上,最突出的是體現在對專業的“用心”上。 平時,他注意不斷吸收和積累知識經驗,提高審美判斷和認識能力。 他身在陶瓷產區,處處都能接觸到與陶瓷有關的知識和技藝,一直在觀察和積累,虛心請教、認真思考,所以我說他是在“讀陶”。 他沒有簡單地把製陶只看成是手藝,而是真正認識到這是一門深奧的學問,所以用心地去解讀,從中獲取豐富的營養。 與此同時,他通過專業實踐,加強創新設計和藝術表現的能力。
吳小楣的專業視野是比較開闊的,興趣和愛好也是比較廣泛的。 他最初是從宜興均陶開始進入專業領域的,很快就對紫砂、青瓷、彩釉陶、精陶以及日用粗陶等,都產生了極大的興趣,給以關注和思考。 通過相互比較與分析,對宜興陶業的認識,可以說是逐步在深入的。
他最初是學陶瓷裝飾的,在完成裝飾設計的同時,考慮陶瓷整體設計的基礎上,進而跨入造型領域,並涉足以造型為主的大型現代陶藝創作,獲得了優秀的成績。 之後,他又從事陶瓷雕塑的創作,在繼承傳統陶瓷藝術的基礎上,進行反复探索,形成了自己作品獨特的藝術風格,得到了一致好評。
他的興趣愛好是比較廣的,在一起聊天時,聽他講過很多我所不知道的,關於宜興陶業獨具地域特色的故事,其中不乏歷史傳說、作坊變遷、工藝演進等等,內容很豐富,且很有啟發,對了解和認識宜興的陶業是很有價值的。
聽他談宜興陶瓷的沿革、技藝傳承、文化內涵、風格特點等,有許多內容別人不曾注意,但他卻給予關注,並加以分析和思考,形成了他的認識和觀點,這對於了解宜興陶瓷,學習和研究都是很有意義的。 他在宜興陶業方面也算是個小雜家了。 我認為這些內容都是可以寫成文章的。 更何況他當過報社的記者,又當過陶作坊的學徒,現在又成長為陶瓷藝術家了。 他的經歷和知識結構,同時兼有陶瓷工藝實踐基礎和專業文化藝術修養,因而他就應該多寫一點,為同行和後學提供學習和研究的材料。
他在專業方面是個有心人,不僅了解書本上寫的宜興陶瓷歷史,而且還了解技藝,老藝人口授心傳的方法,他們在施藝勞作和交流中的言談,這些都是從業者希望知道的知識和道理,具有實踐價值和認識的必要。 吳小楣虛心好學,關於宜興陶業許多相關的知識和情況,在同輩人中他是知道得最多的,也善於從中總結經驗,受到啟發。 總之,我從他那裡學到很多關於宜興陶瓷的知識,覺得他有必要認真梳理、總結,把那些有啟發性和有意義的內容寫出來,這是十分必要的。
吳小楣在專業探索方面是執著的,他不僅勤於實踐,而且善於思考,富有想像力。 他重視傳統文化的學習,特別是中國工藝美術史和陶瓷史的學習,吸取和融會傳統藝術創造的精神,拓展創新設計的思路。 他是很有想法的,但有時難免比較天真,有人拿來開玩笑,他從不往心裡去,該發揮想像力時,依然不怯。 這對於一個從事陶瓷創作設計的人來說,是一種難得的品質。
他生活在能工巧匠之中,在他心目中,首先看到的是同行在專業方面的長處和成就,無論年齡大小,還是關係遠近,他絕不去否定人家。 他在陶瓷藝術設計和製作方面,不僅對那些德高望重的老藝人尊敬有加,對同齡人和比自己年輕的青年人,同樣是尊重和善待的。 他不會嫉妒人,看到人家的長處,總是表示由衷佩服。
我有時向他請教宜興陶瓷技藝流派及人才特點時,他對於前輩、同輩和晚輩,都能很客觀、很仔細地講出其特點和長處,即使在成長中還有不足之處的,他也會很友善地談自己的看法,所談也都屬於建設性的意見。
他從來不會通過貶低別人來抬高自己。 有時人家對他不理解,對他有不當的批評,甚至嘲笑,他聽到了也不去回敬,絕不會因此去否定人家的優點,依然心平氣和、誠懇公正地加以對待。 這是很難得的品質。 正是因為如此,他才能看到和學到許多寶貴的知識、技藝和方法,才能不斷充實自己。
在宜興眾多陶瓷藝術家中,他算是能寫、也會寫的一位。 對於陶瓷藝術家從事創作設計實踐而言,“作陶”需要體力勞動,雖然構思階段苦思冥想也不容易,但動手做起來,創作中的自我陶醉和成就感,實現構思的自我欣賞,不可否認,其中有一種“享受”。 但是,讓陶瓷藝術家來寫陶瓷的文章,雖不需要施藝操作,也沒有體力勞動,只是坐下來“寫陶”,對於作陶的人來說,卻並不容易。 所以,有人稱其為一種“煎熬”。 也因此,大多數從事陶瓷藝術設計創作的人,寧願“作陶”,也不願“寫陶”。 吳小楣卻可二者兼得! 相信他不僅能創作出優秀的陶瓷作品來,也能寫出更多關於宜興陶瓷的文章,因為他關愛宜興的陶瓷事業,並願做添磚加瓦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