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東灣仔出土的史前女性頭骨。
《嶺南印記——粵港澳考古成果展》昨在廣東省博物館開幕 窺視恢弘的南越國宮殿、神秘的帝王陵寢以及繁榮的海上陶瓷之路……560件(套)粵港澳三地重要文物,其中部分首次公開展示,記錄著嶺南先民的衣食住行與文明軌跡,引領觀眾在欣賞文物中感受嶺南歷史之悠久、文化之璀璨。
文、圖/記者黃丹彤
通訊員宋敏
廣東首個粵港澳三地聯手的文物大展《嶺南印記——粵港澳考古成果展》昨在廣東省博物館開幕,再現三地同根同源的歷史。 展覽由廣東省文化廳、香港特別行政區民政事務局、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主辦,廣東省博物館、香港歷史博物館、澳門博物館承辦。 展覽將持續到3月28日。
粵港澳文物大展記錄嶺南先民文明
廣東省博物館館長魏峻介紹,本次展覽以嶺南地區重要考古成果為線索,整合了粵港澳地區30多家文博單位的藏品資源,將向觀眾展示自古以來粵港澳三地同根同源的歷史。
專家指出,隨著9次“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4次“田野考古獎”的獲得,粵、港、澳考古步入了新時代,這些考古成果,既重現了嶺南塵封的區域歷史,又拓展了考古領域,創新了考古技術與方法。 特別是廣東水下考古的技術更是領先於全國。 一批批重要遺址、窯址、沉船的陸續發掘,使得嶺南文明發展軌跡日見清晰。
展覽期間,國家文物局考古專家組成員、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嚴文明,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考古學會常務理事李水城,以及香港、澳門及廣東考古專家將到場作專題講座。
香港東灣仔女性頭骨17歲拔門齒
一件4000多年前的人頭蓋骨,在香港東灣仔北遺址出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韓康信教授對人骨進行整理和研究,並根據解剖學的原理,復原了東灣仔北史前先民一男一女半身像。
專家考證,這是一具史前時期年齡約40歲的女性頭骨,頭骨顯示其生前拔除了一對上頜中門齒,拔齒時年齡在17歲左右。 這與佛山河宕貝丘遺址出土的新石器時代人骨普遍存在的拔齒風俗相似,說明早在4000多年前,香港與佛山就有著同樣的風俗。
廣東省博物館館長魏峻指出,12000年來,海平面上升了100米,加上沿海地區的酸性土質不利於人頭蓋骨的保護。 香港發掘的這尊人頭蓋骨,也是這個地區唯一發現的最早人頭蓋骨。
嶺南先民
嶺南先民化石材料發現於廣東馬壩、封開、遂溪、高要、河宕、南海、東莞、番禺以及香港等地,他們是嶺南地區的早期人類。 1958年韶關曲江馬壩洞穴遺址出土早期智人頭蓋骨,是迄今發現廣東最早的人類,距今12.8萬年。
東灣仔北遺址
東灣仔北遺址位於香港馬灣島馬灣村,它的發掘是香港考古的一個重大突破,將會為香港乃至整個珠江三角洲地區考古學上的許多學術問題提供一些有價值的資料,入選1997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