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古代寶座的造型與裝飾工藝(下)
文、圖/劉剛(上海博物館副研究員) 編輯/陳盛娥
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印象最深的莫過於陳設在紫禁城太和殿的金漆雲龍紋寶座,工藝精湛、氣勢恢宏,象徵著至高無上的皇權。 其實除了皇宮以外,各大皇家園林和各地行宮也有寶座,供統治者巡幸時使用,用材和裝飾各具特色。 在清末和民國戰亂時期,一些寶座輾轉流落到華洋雜處的上海灘,在這個相對安定的環境裡很好地保存下來。 新中國成立以後,它們殊途同歸,珍存於上海博物館。 下面略述幾例以饗讀者。
紫檀雲龍紋寶座(圖1):上海博物館藏,寬128厘米,高121厘米,清乾隆時期典型作品。 紫檀木通體高浮雕,大、小龍紋出沒於雲霧間作翻騰之勢。 “五屏風式”圍子,搭腦、扶手取卷雲紋造型和迴紋邊飾,並作波折狀高度遞減,線條婉轉流暢、順勢而下。 靠背下部三處浮雕壽山福水,寓意“福如東海、壽比南山”,雲蝠紋束腰,蓮瓣紋托腮,鼓腿彭牙,內翻馬蹄足兜轉有力,下置托泥回紋工整,無絲毫馬虎。 該寶座整體造型莊重,紋樣精準繁縟、細緻入微,雕刻難度極高,充分顯示了家具製作上的皇家風範,惟萬里挑一的高手,才有此登峰造極之作。 論雕刻的深度、層次和精細度,查諸傳世寶座精品,恐無出其右者。





清代寶座實物傳世較多,除了故宮遺存以外,在各大皇家園林和各地行宮中都曾有過一些寶座。 在清末、民國戰事頻頻、社會動蕩的亂世之中,一些寶座隨大批珍貴文物散失海外,去了它們不該去的地方,成了本不該享用它的人的坐具和收藏。

原本屬於自己的東西,卻要出高價才能贖回。 非法出境的文物,卻要合法地回購,這就是中國流失文物的悖論。 中國文物學會副會長李曉東所言甚是:“高價回購將導致惡性循環,文物價格越炒越高,還助長了外國拍賣行的囂張氣焰,也默認他人持有中國流失文物的合法性。如果數以百萬計的流失海外文物都要以巨款贖購的話,無異於再次被掠和二次被盜。”
可以想像競買人揮金如土志在必得最後贏得寶座時滿堂喝彩的榮光,也能想像當時外國人給個三瓜兩棗的價錢就能從中國弄走一件文物的洋洋得意。 巧取與豪奪,投資與收益,時間告訴我們世上沒有最大的贏家。 在中國積貧積弱時期被掠奪和賤賣出境的許多珍貴文物,如今正在以重金巨資被陸續贖回。 搶救境外文物無疑是愛國之舉,但這些見證中國屈辱歷史的文物,是否每一件都有必要讓我們前仆後繼、在所不惜地付出高昂的代價來換得,才是一個值得國人深思的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