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7日 星期五

從煉丹田到修心 念息相隨止觀還淨欲習意近道故。


莫道水清偏得月 須知水濁亦全天 請看風定波平後 一顆靈珠依舊圓

偈曰:口中言少,心頭事少,腹裏食少,自然睡少,有此四少,長生可了。

色法又分為地、水、火、風、空、見、識,這都是方便說。萬法就是修一顆心而已。因此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那麼要如何修心呢?修心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直指般若波羅蜜多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般若智慧與我們的氣脈是相關聯的,福德因緣夠時,才有機會把真氣運送到腦戶穴裡,也就是腦門內部,因而般若智慧方可開發出來。那麼「氣」又是如何?禪定打坐是煉氣嗎?是修心嗎?能開般若智慧嗎?

公孫丑曰:「敢問何謂浩然之氣?」
孟子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
其為氣也,配義與道。」

《安般守意經》,經云:「坐禪法,一不二數,二不一數。一數二者,謂數一息未竟,便言二,是為一數二,如是為過精進。二數一者,謂息已入二,甫言一,是為二數一,如是為不及精進。、、、,在一數一,在二數二,是為法行,便隨精進也。」

“氣”在《大藏經》裡稱為”風大”。氣的起源有三個部位,丹田、腎臟、會陰穴即是。坐禪可依以下三步驟:
1 七支坐法 2 安那般那數息法 3 數息守意法。
分別敘述如下:

1 七支法是手支、足支、腰脊支、肩胛支、頭頸支、目支、舌支。
2 數息法就是認識心的一種過程。
3 守意法就萬法歸一法門,用「萬法歸一」來攝心。
達摩祖師云:「達摩西來一字無,全憑心意用功夫。」

安為身。般為息。守意為道。守者為禁、不犯戒。
禁者亦為護。護者遍護一切無所犯。意者息意為修道也。意念有不能得道。意念無也不能得道。

安為生。般為滅。意為因緣。守者為守正道不偏離也。
安生為了立命,般滅是降服其心,意是心意因緣,全憑福德行願。

安為數。般為相隨。守意為止也。
安為念道。般為解結。守意為不墮罪也。
安為避罪。般為不入罪。守意為道也。
安為定。般為莫使動搖。守意莫亂意也。

安為有。般為無。意念應空,定意隨道行。
安為本因緣。般為無處所。守意則知本無所從來。亦知滅無處所。
安般守意名為御意至得無為也。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善常安樂是謂也。

  安為清。般為淨。守為無。意名為。是清淨無為也。
安為未。般為起。已未起便為守意。
安為受五陰。般為除五陰。守意為覺因緣。不隨身口意也。

守意者。無所著為守意。有所著不為守意。守意莫令意生。安般守意可以得自在慈悲。

守意六妙門:數、隨、止、觀、還、淨,分別有內外。數隨止是為外。觀還淨是為內。念息相隨止觀還淨欲習意近道故。離此六事便隨世間而離道也。

數息為遮意。
相隨為歛意。
止為定意。
觀為離意。
還為一意。
淨為守意。

數息為地。相隨為犁。止為軛。
觀為種。還為雨。淨為行。
如是六事乃隨道也。

數息斷外。相隨斷內。止為止罪。
行觀却意。不受世間為還( 還本還源 )。念斷為淨也。

意亂當數息。意定當相隨。意斷當行止。
得道意當觀。不向五陰當還。無所有當為淨也。

多事當數息。少事當相隨。家中意盡當行止。
畏世間當觀。不欲世間為還。念斷為淨也。

何以故數息。不欲隨五陰故。 何以故相隨。欲知五陰故。
何以故止。欲觀五陰故。 何以故觀陰。欲知身本故。
何以故知身本。欲棄苦故。 何以故為還。厭生死故。
何以故為淨。分別五陰不受故。

數息有三事。一者當坐行。二者見色當念非常不淨。三者當曉瞋恚疑嫉念過去也。

數息亂者當識因緣所從起。當知是內意。
一息亂者是外意過。息從外入故。
二息亂者是內意過。息從中出故。
三五七九屬外意。
四六八十屬內意。
嫉瞋恚疑是三意在內。
殺盜婬兩舌惡口妄言綺語。是七意及餘事屬外也。
得息為外。不得息為內。息從意生。念息合為一數。

數息不得者失其本意故。本意謂非常苦空非身。失是意墮顛倒故。亦為失師。師者初坐時。

第一入息得身安便次第行。為失其本意故不得息也。
數息意常當念非常苦空非身。計息出亦滅入亦滅。
已知是得道疾當持非常恐意。得是意即得息也。

入息出息所以異者。出息為生死陰。
入息為思想陰。有時出息為痛痒陰。

入息為識陰。用是為異。道人當分別是意也。
入息者為不受罪。出息者為除罪。

守意者為離罪。入息者為受因緣。
出息者為到因緣。守意者為不離因緣也。
數息不得有三因緣。一者罪到。二者行不互。三者不精進也。

入息短出息長。無所從念為道意。有所念為罪。
罪惡在外不在內也。

數息時。有離意為喘息長。得息為喘息短。
不安行息為長定為短。念萬物為長息無所念為短息。

未至十息。壞復更數為長息。得十息為短息。得息為短。
何以故。止不復數故。得息亦為長。
何以故。息不休故為長也。

喘息長自知。喘息短自知。
謂意所在為自知長短。意覺長短為自知。意不覺長短為不自知也。

道人行安般守意欲止意。當何因緣得止意。
聽說安般守意。何等為安。何等為般。

安名為入息。般名為出息。
念、息不離是名為安般。
守意者欲得止意。

在行者新學者。有四種安般守意行。除兩惡十六勝。即時自知乃安般守意行令得止意。

何等為四種。一為數。二為相隨。三為止。四為觀。
何等為兩惡。莫過十息。莫減十數。
何等為十六勝。
即時自知喘息長。即自知喘息短。即自知喘息動身。
即自知喘息微。即自知喘息快。即自知喘息不快。
即自知喘息止。即自知喘息不止。即自知喘息歡心。
即自知喘息不歡心。即自知內心念萬物已去不可復得喘息自知。
內無所復思喘息自知。棄捐所思喘息自知。不棄捐所思喘息自知。
放棄軀命喘息自知。不放棄軀命喘息自知。
是為十六即時自知也。

問何等為莫過十數莫減十數。
報息已盡未數是為過。息未盡便數是為減。
失數亦惡不及亦惡。是為兩惡。
至二息亂為短息。至九息亂為長息。
得十息為快息。相隨為微。
意在長便轉意。我何以故念長。
意在短即時覺不得令意止。
止為著。放棄軀命者謂行息。
得道意便放棄軀命。
未得道意。常愛身故不放棄軀命也。
息細微為道。長為生死。
短息動為生死。長於道為短。
何以故。不得道意無知見故為短也。

數息為單。相隨為複。止為一意。觀為知意。還為行道。淨為入道也。

數時為念至十息為持是為外禪。
念身不淨隨空是為內禪也。
禪法惡來不受是名為棄。
閉口數息隨氣出入。知氣發何所滅何所。

意有所念不得數息。有遲疾大小亦不得數。
耳聞聲亂亦不得數也。數息意在息數為不工。

行意在意乃為止。數息意但在息是為不工。
當知意所從起氣所滅。是乃應數因緣盡便得定意也。

守意者念出入息。已念息不生惡故為守意。
息見因緣生無因緣滅因緣斷息止也。

數息為至誠。息不亂為忍辱。
數息氣微不復覺出入。

如是當守一念止也。息在身亦在外。
得因緣息生。罪未盡故有息。斷因緣息不復生也。
  
數息以為隨第二禪。何以故。用不待念故為隨第二禪也。
數息為不守意。念息乃為守意。
息從外入息未盡息在入意在盡識在數也。

十息有十意為十絆。
相隨有二意為二絆。
止為一意為一絆。

不得息數為惡意不可絆。
惡意止乃得數。是為和調可意絆也。

已得息棄息。已得相隨棄相隨。
已得止棄止。已得觀棄觀莫復還莫復還者。
莫復數息亦使意意亦使息也有。
所念為息使意。無所念為意使息也。

息有四事。一為風。二為氣。三為息。四為喘。

有聲為風。無聲為氣。出入為息。氣出入不盡為喘也。
數息斷外。相隨斷內。數從外入為斷外亦欲離外因緣。
數從中出為欲離內因緣。外為身離。內為意離。
身離意離是為相隨。出入息是為二事也。
數息為欲斷內外因緣。
何等為內外。謂眼耳鼻口身意為內。色聲香味細滑念為外也。
行息為使意向空。但欲止餘意。

何以為向空。息中無所為故也。
數息意走不。即時覺者。罪重意輕罪。
引意去疾故不覺也。
行道已得息自厭息意欲轉不復欲數如是為得息。
相隨止觀亦爾也。
知出入息滅。滅為得息相知生死。
不復用為得生死相已得四禪。但念空為種道栽。
  
行息已得定。不復覺氣出入。便可觀。
一當觀五十五事。二當觀身中十二因緣也。

問息出入寧有處不報息入時。
是其處出息時。
是其處數息身坐痛痒思想生死識止不行。
是為坐也。念息得道復校計者。用息無所知故。
問念息得道何以為無所知。報意知息、息不知意是為無所知。
人不能得校計意。便令數息。欲令意定。雖數息。但不生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