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9日 星期六

鄭志明當代玉雕作品賞析:兩架紙飛機

蘇州新聞網 
鄭志明當代玉雕作品 鄭志明當代玉雕作品 鄭志明當代玉雕作品 鄭志明當代玉雕作品
一架紙飛機是碧玉雕的。
另一架紙飛機是青花做的。
兩架紙飛機“空降”在了今年的“子岡杯”上。
一年一度的“子岡杯”似乎正在走向成熟,一個成熟的展評應該有它獨特的魅力。 業內專家認為,蘇作玉雕如果要在當代或未來中國玉雕界​​中佔據一定話語權的話,那應該是逐漸拋棄技術和材質的時候了,讓思想成為作品的主導和靈魂。
“當代性”在今天的玉雕藝術中,更多指的是一個時間的概念:當下。 在很多人看來,“當代”是一個移動的概念,就像紅山文化的玉豬龍、良渚文化的玉琮、漢代的漢八刀玉蟬、明代的子岡牌、清代的巨型山子雕等,今天看來這些都是傳統,但實際上無一不蘊含當時社會的“當代性”。 在不遠的將來,當代也會成為被另一個時間概念取代的過去。
慶幸的是,展覽上楊曦創作的《諾》和《生命的意義》、蔣喜和袁鵠共同創作的《見山》等玉雕作品在專家眼裡儼然已進入當代雕塑藝術範疇。 而嶄露頭角的鄭志明的兩架紙飛機以獨特的語言征服了觀眾,採用超寫實主義手法和薄胎技術相結合的新作品所呈現的“當代性”一目了然。 鄭志明說,用傳統的薄胎技術加工圓形器皿件時相對容易,但加工平面作品時,玉石受力很難像器皿件一樣分散,集中著力的平面及折線很容易碎裂,雕琢和打磨難度異常高。
在審美趨於成熟的當下,收藏界更加註重玉的藝術性、思想性和文化性,注重玉雕​​藝術家創作個性的表達,玉雕藝術真正從表象的美走向深層次的美。 這 就對蘇州廣大玉雕從業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資訊高度發達的今天,玉雕藝人如何尋找一條符合自己的“當代性”琢玉之路,如何在繼承傳統的前提下,吸納來自 當代審美的各種元素,不管是從傳統中發掘更純粹的傳統,還是西方美術中的抽象、觀念藝術介入,都顯示出蘇作玉雕到了刻琢“當代性”的時候。
曾經驚嘆於玉雕藝人尤志光對於自己設計手稿的收集和整理,我覺得這是當代玉雕文獻的記錄和歸整,是一個藝術家不可或缺的步驟。 或許記錄有著多重途徑,影像記錄無疑是最為便捷的手段,鄭志明在創作兩架紙飛機時用相機記錄下了整個過程,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當代藝術密碼。 在鄭志明的影像裡,有尚未解剖的頑石,有切割開後未經雕琢的毛坯,有記號筆標註的線條,這一切對於玉雕的當代屬性勾勒出清晰的輪廓。
試探性地走向當代是本屆“子岡杯”閃耀的一面。 所以說“子岡杯”不僅是傳統技藝在當下盡善盡美的表現,他應該是蘇作玉雕走向當代的平台。 只有不斷創新,順應現代人的審美需求,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 楊曦、蔣喜、鄭志明等玉雕家的參展作品,必將對蘇州乃至全國玉雕的發展起到很好的引領作用,最終推動玉雕產業的共同進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