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楊道仁削瓦銘瓦寬18厘米,高21厘米,厚2.5厘米詳情:北魏瓦削存銘4字,刻於北魏時期,文為:楊道仁削。 北魏瓦削瓦寬13厘米,高15厘米,厚2.5厘米詳情:北魏瓦削存銘2字,刻於北魏時期,文為:劉蓋。 北魏七月一日衝瓦銘瓦寬18厘米,高21厘米,厚2.5厘米詳情:北魏瓦削存銘5字,刻於北魏時期,文為:七月一日衝。
北魏時期是外來文化與中原文化交融的典範,經孝文帝推行“漢化改制”後,在文化藝術上所表現的,完全是對漢文化的繼承。 這時期的文字演變並沒有出現大的突破,通常大家會以“斜劃緊結”作為北魏書法的終極描述,但這僅適用於洛陽時期的碑誌書法,不適用於當時的民間書法。 北魏瓦削文字有兩個顯著特點。 其一,是屬於民間的工匠書法;其二,是先鍥後燒。 這些瓦文,以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等不同字體風格出現,其中有行筆極為流暢的,也有極為生拙的,造成這些區別的原因大概與刻寫者的文化水平有關。 同時可能有的工匠不會寫字,需要他人代刻,所以很多不同內容的署名,類似出自一個人的手筆。
“先鍥後燒”即是在未乾的瓦坯上刻劃文字後再燒製,由於瓦坯柔軟,可以運筆自如,所以形成的文字較石刻墓磚等更接近書寫者的真實水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