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孜江
四川博物院藏有一件金菊花碗,該碗直徑有7.2 厘米,高5厘米,重約108克,為1963年成都市博物館移交,移交時保持出土時的破癟模樣,時代定為宋代物品(見圖1)。 一直以來,該金碗保持出土時的狀況,沒有進行修復,更別說向世人展示。 2009年5月,四川博物院新館建成開放後,為滿足陳列展覽的需要,提升展品的檔次與水平,對館藏部分文物進行了一次整理和修復,此金碗為其中之一。 具體修復是委託故宮博物院進行的,由該院科技部金石科的王有亮研究員負責實施。
在具體修復操作中,按照清洗、整形、對接、清地、做舊、封護的技術路線和操作步驟進行。
經過系統地整形保護修復,該金碗基本恢復了原來的面貌,其精湛的製作工藝、高貴典雅的藝術效果完美地展現出來,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可以滿足陳列展出的需要(見圖2 、圖3)。
菊花這類花卉造型的碗是宋代金銀器中的典型器物之一,多為出土發現,如四川彭州宋代金銀器窖藏、四川德陽宋代窖藏、重慶塗山及邵武故城等地。 由於此碗來源清楚,且本院館藏和省內的彭州市博物館藏有相似的出土物件,造型紋飾為典型的宋代器物,因此,時代為宋代之物是準確的,應該沒有異議。
金碗碗壁由24朵花瓣合圍組成,下接喇叭形圈足,足部也呈24瓣菊花狀,碗底鏨刻成縱橫凹線分割的凸點狀花蕊,花蕊四周飾24小花瓣,形似一朵盛開的菊花,質地為金,故定名為金菊花碗。
此次修復,在碗的圈足外側,新發現有縱向鏨刻的銘文:“秦郡”二字,(見圖4)此銘文以前因碗扁癟藏在圈足內沒有被發現,這次修復後顯露出來,為我們揭開該金碗的身世來歷提供了一絲信息。
此金菊花碗上的“秦郡”二字,其含義有兩種可能,一是地名,金碗擁有者所在的地名或金碗製作地的地方。 秦代征服六國後,廢除封邑制,在全國推行郡縣制;《漢書·地理志》在各郡國下注稱“秦置”、“秦郡”或“故秦某郡”,說明“秦郡”是一個地域範圍;但該金碗不論是紋飾造型,還是製作工藝,當然都不可能出自秦代。 而宋時實行的是府縣制,因而,“秦郡”地名一說最有可能是來源於古地名的舊稱,或製作地的名稱;如是否指的是江甦的六合縣北? 因為此地在南朝宋置“秦郡”,這也是一個地域上的劃分,且六合縣緊鄰南京,現為南京的一個區;南京為六朝古都,經濟發達,文化繁榮,如此精美的菊花金碗出自該地區製造,也就沒有什麼可奇怪的了。
二是人名或作坊名。 這也有兩種可能,一個是金碗的主人,把自己的名字或雅號鏨刻在自己的物品上,古來有之,宋人更盛。 能使用或收藏金碗的人,非顯即貴,應不是一般的人家,家境應比較富裕,而此種造型的碗,多為炫耀顯擺,沒有實際的使用功能。 然“秦郡”二字怎麼看也不像是一個人的人名。 另一個有可能是金碗的製作者,即工匠的名字或商號名;古時工匠有把自己的名字或商號名鏨刻在自己製作的物品上,但同樣的原因,以人名標註在碗底內的可能性不大。
綜上所述,金碗上鏨刻的“秦郡”二字的含義,最有可能的是古地名或地域名的可能性最大。
參考文獻:
[1] 四川省文化廳,四川省文物局編。 天府藏珍——四川館藏精品集[M]。 四川:四川科技出版社,2009(8)。
[2] 魏振華主編。 金銀器收藏入門[M]。 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9(7)。
[3] 方東、胡湘燕.中國古代金銀器收藏鑑賞[M]。 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8(3)。
[4] 成都考古研究所,彭州市博物館編。 四川彭州宋代金銀器窖藏[M]。 北京:科學出版,2003(3)。
四川博物院藏有一件金菊花碗,該碗直徑有7.2 厘米,高5厘米,重約108克,為1963年成都市博物館移交,移交時保持出土時的破癟模樣,時代定為宋代物品(見圖1)。 一直以來,該金碗保持出土時的狀況,沒有進行修復,更別說向世人展示。 2009年5月,四川博物院新館建成開放後,為滿足陳列展覽的需要,提升展品的檔次與水平,對館藏部分文物進行了一次整理和修復,此金碗為其中之一。 具體修復是委託故宮博物院進行的,由該院科技部金石科的王有亮研究員負責實施。
圖1金菊花碗修復前
本著遵循保護為主,修舊如舊,最少干預、不改變原狀,全面保存和延續其真實歷史信息與價值的原則,故宮博物院特擬定了保護修復方案,對金碗的現狀進行了仔細研究觀察,包括現狀評估、病害分析等,根據檢測分析,認為該金碗主要是受壓變形所致。 在具體修復操作中,按照清洗、整形、對接、清地、做舊、封護的技術路線和操作步驟進行。
經過系統地整形保護修復,該金碗基本恢復了原來的面貌,其精湛的製作工藝、高貴典雅的藝術效果完美地展現出來,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可以滿足陳列展出的需要(見圖2 、圖3)。
圖2金碗修復後
圖3金碗修復後
修復後的金碗為24瓣仰面菊花形,碗心鏨刻成菊花的花蕊,整個碗的造型似一朵盛開的菊花,極其精緻典雅。 菊花這類花卉造型的碗是宋代金銀器中的典型器物之一,多為出土發現,如四川彭州宋代金銀器窖藏、四川德陽宋代窖藏、重慶塗山及邵武故城等地。 由於此碗來源清楚,且本院館藏和省內的彭州市博物館藏有相似的出土物件,造型紋飾為典型的宋代器物,因此,時代為宋代之物是準確的,應該沒有異議。
金碗碗壁由24朵花瓣合圍組成,下接喇叭形圈足,足部也呈24瓣菊花狀,碗底鏨刻成縱橫凹線分割的凸點狀花蕊,花蕊四周飾24小花瓣,形似一朵盛開的菊花,質地為金,故定名為金菊花碗。
此次修復,在碗的圈足外側,新發現有縱向鏨刻的銘文:“秦郡”二字,(見圖4)此銘文以前因碗扁癟藏在圈足內沒有被發現,這次修復後顯露出來,為我們揭開該金碗的身世來歷提供了一絲信息。
圖4金碗局部(圈足上的字體)
宋代,人們崇尚奢侈,愛慕虛榮,死要面子。 根據記載,宋人就是家境貧寒沒吃沒穿的,但出門頭上還要戴著金釵,手上套著銀鐲,用的餐具也要求精美,不是金的也是銀的,在這些金銀器上還多鏨刻銘文,以示“富有”。 這些銘文內容多種多樣,有刻物件擁有者的名款,或製造商、製造地域名的,也有刻工匠名,或所在地名,以及年號、金銀成色多少、重量,器物名稱、記事等等。 這些銘文大多鏨刻在器物的底部、圈足等部位,也有刻在口沿等部位。 此金菊花碗上的“秦郡”二字,其含義有兩種可能,一是地名,金碗擁有者所在的地名或金碗製作地的地方。 秦代征服六國後,廢除封邑制,在全國推行郡縣制;《漢書·地理志》在各郡國下注稱“秦置”、“秦郡”或“故秦某郡”,說明“秦郡”是一個地域範圍;但該金碗不論是紋飾造型,還是製作工藝,當然都不可能出自秦代。 而宋時實行的是府縣制,因而,“秦郡”地名一說最有可能是來源於古地名的舊稱,或製作地的名稱;如是否指的是江甦的六合縣北? 因為此地在南朝宋置“秦郡”,這也是一個地域上的劃分,且六合縣緊鄰南京,現為南京的一個區;南京為六朝古都,經濟發達,文化繁榮,如此精美的菊花金碗出自該地區製造,也就沒有什麼可奇怪的了。
二是人名或作坊名。 這也有兩種可能,一個是金碗的主人,把自己的名字或雅號鏨刻在自己的物品上,古來有之,宋人更盛。 能使用或收藏金碗的人,非顯即貴,應不是一般的人家,家境應比較富裕,而此種造型的碗,多為炫耀顯擺,沒有實際的使用功能。 然“秦郡”二字怎麼看也不像是一個人的人名。 另一個有可能是金碗的製作者,即工匠的名字或商號名;古時工匠有把自己的名字或商號名鏨刻在自己製作的物品上,但同樣的原因,以人名標註在碗底內的可能性不大。
綜上所述,金碗上鏨刻的“秦郡”二字的含義,最有可能的是古地名或地域名的可能性最大。
參考文獻:
[1] 四川省文化廳,四川省文物局編。 天府藏珍——四川館藏精品集[M]。 四川:四川科技出版社,2009(8)。
[2] 魏振華主編。 金銀器收藏入門[M]。 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9(7)。
[3] 方東、胡湘燕.中國古代金銀器收藏鑑賞[M]。 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8(3)。
[4] 成都考古研究所,彭州市博物館編。 四川彭州宋代金銀器窖藏[M]。 北京:科學出版,2003(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