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2日 星期五

荷婆崙霖肇宮

 
福佬客在彰化平原生存的故事
序言:
西方有個可歌可泣的宗教故事,以色列人因宗教信仰,被回教徒趕出耶路撒冷,顛沛流離,經過兩千年,才 又回到他們的聖城哭牆;台灣也有一段相似的感人故事,福佬客因漳泉械鬥,被逐於蠻荒沼澤地帶,爭生死存亡,經過兩百年,才又回到原祖廟供奉信仰。讓我們從 溪湖荷婆崙霖肇宮,一窺彰化平原上福佬客的故事。

內容:
之前和安雅(Hoanya)以及巴布薩(Babuza)平埔族人在蠻荒的大地上生活,早有閩粵漁民追逐烏魚來到半線沿海,更有冒險人仕來此和平埔族人進行貿易,但是都不做久留之計,交易完成就回內地。當時彰化平原洪水橫行、荒草漫天。

明熹宗四年(西元1624年)八月三十日,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佔領南台灣,一六三七年,荷蘭捕鹿已達半線,當年售 七、八萬張鹿皮。一六四一年十一月二十日,荷蘭第六任長官Paulus Traudenius 杜拉第紐斯),親率荷軍四百名,登陸笨港(北港),二十五日討伐大波羅社、貓兒干社、華武瓏社,同時二林社請降。這是彰化第一次被統治者所管理,也開始動 盪的四百年。
荷蘭人雖已抵半線,然活動皆於沿海一帶,曾沿著濱海的原有番路,連結二林、大突、鹿港,打通台灣南北第一條貫穿道 路。透過漢人社商,為其收購平埔族的土產,當時歐洲的糖價是牛油的二十九倍暴利,荷蘭人乃鼓勵閩粵沿海農民移民台灣,開墾荒地種植甘蔗、稻米等農作物,這 些都成為台灣四百年的經濟命脈。
明永曆十五年(1661)四月二十九日,鄭成功率眾二萬五千部隊,夜渡鹿耳門,驅逐荷蘭人,改稱台灣為東都。按據延 平戶官楊英所記《從征實錄》有云:「(七月)援剿後鎮、後衝鎮官兵激變大肚土番叛,衝殺左先鋒鎮營,楊祖與戰,被傷敗回。」這段記載鄭軍激變大肚社土番而 遭衝殺的記錄,因此楊英旋於八月二十二日奉命「押木船前往二林、南社,接給。」。鄭成功的部隊已進入彰化。
鄭軍來台,清廷將閩粵沿海居民內遷十六里,焦土以斷絕鄭軍補給。因糧草不足,鄭成功乃採屯墾制,因為統治者是鄉親,內地又求生不易,所以更多的閩粵移民到台灣開墾。
康熙二十二年(1683)八月十三日,施琅派代表到台灣,命鄭克塽留辮髮以示臣服。九月二十二日,施琅率兵不刃血佔 領台灣。同時公告「台灣編查流寓則例」,規定除了沒犯罪且有妻兒或財產在台灣的移民,才可以繼續留在台灣外,其餘十餘萬人皆強制遣返大陸。隔年,頒「渡臺 禁令」,禁止內地人仕進入台灣,以杜絕明朝遺臣之後患。
一時之間,大部份的田園都沒人耕作而荒蕪了,留在台灣的墾戶,因此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康熙二十四年(1686), 楊志申從台南移居半線柴坑仔莊,引貓羅溪水開闢二八圳,開始先民在彰化平原定居奮鬥的故事。康熙四十八年(1709),施世榜著手興建八堡圳,引濁水溪水 灌溉田園,前後十年,於康熙五十八年完成,並大量招募閩粵人仕入墾。康熙五十四年(1715),廣東人黃利英招墾東螺西堡。康熙六十年(1721),黃仕 卿為八堡圳下游另導濁水溪水灌溉武西堡埔心十五莊圳。
這個時期,進入彰化平原的墾戶,是從南部上岸,再遷徙到彰化平原開圳闢地,地廣人稀,所以都坐擁千頃土地,乃招募內 地閩粵同鄉來台佃耕。例如康熙、雍正年間,福建汀州府永定縣大溪巫氏和李氏,入墾溪湖巫厝和李厝,也就是在現在荷婆崙霖肇宮附近,是最早入墾溪湖之漢人, 當時閩粵適逢長期旱災,所以大量移民湧入台灣。
為了統治考量,清朝開放移民台灣的許可斷斷續續,後來甚至限制粵籍人仕進入。康熙二十三年(1684),頒「渡臺禁 令」,禁止新移民進入台灣。一直到乾隆四年(1739),督臣郝玉麟奏請停止該禁令,才又開放一年,但隔年旋即再禁渡。乾隆十一年(1746),再准攜眷 入臺。乾隆十三年(1748),再禁攜眷入臺。一直到同治十三年(1874)十一月,沈葆禎奏請開山撫番,清朝一百九十多年的渡臺禁令才盡除。
清廷雖然想有計劃的控制台灣人口總量,但是官員索賄過關和偷渡客不絕於途,無所適事的無業遊民滿街都是,稱之為『羅 漢腳』。錯誤的人口統計數字,影響政府的決策,極少數的駐紮清兵,維持廣大土地的治安,蠻荒草原容易躲藏罪犯,加上城內到處都是羅漢腳,統治者只得任各村 莊自行團練,自己保護自己,但是練到最後,誰也不怕誰,所以台灣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反,其來有自。
鹿港三山國王廟建於乾隆二年(1737),是潮州饒平、海陸豐等漳客入台之會館,當地有一條潮州街,可見當年之盛 況。乾隆四十八年(1783),鹿仔港開港後,閩粵移民來台更方便。鹿港是與福建蚶江對口通航,所以泉州人大量湧入,粵人更形弱勢。廟內「奉憲示禁」石碑 立於乾隆五十五年(1790) 二月,明示禁止鹿港海關對客家人入關時高收費之不平等待遇,可見當時泉人勢力已經高漲,且有壓迫粵民之嫌。
當時的粵人從鹿港上岸,在潮州街會館集結後,一部份往北走,到台中苗栗等縣的山區,過著熟悉的丘陵地形生活,客家文 化被完整的延續。有些則留在中部平原地帶開墾,沿著三條路線往內發展,北線上岸後沿著大肚溪往芬園方向走;中線沿著台灣溝(員林大排),往花壇、員林發 展;南線沿著濁水溪北條(舊濁水溪)往溪湖、埔心、永靖、埤頭、北斗、溪州方向發展。還有少部份的粵人是從南部上岸,涉水過西螺溪到竹塘等地定居,這些留 在平原地帶的客家人,都要面對以後發生的一連串嚴峻的挑戰。
相傳,明神宗萬曆十四年(1586),廣東潮州府揭陽縣河婆鎮弟子馬義雄和周榆森相約渡海來台採藥草,隨身恭帶『敕封三山國王』香火袋。
到台灣上岸後,二人抵達荷婆崙現址,見該地沼澤綿延百里,湖中蓮花爭豔,二個人喜出望外,乃脫去衣服,下湖採蓮子芡實,國王香火袋連同衣物被安奉於湖邊大樹下。忽然一陣狂風吹起,等二個人上岸,遍尋不著香火袋,就悻然離去。
當天晚上該地豪光燦爛、香氣異常,莊民往光源尋找,發現該香火袋。第二天凌晨,更有人目擊三匹白馬徘徊此地。一望無 際的蓮花池畔,鍾靈毓秀,精氣盤結,是神威顯靈自行選擇之地也。從此以後,附近人口平安,風調雨順,田阜年豐,群黎咸仰神恩。次年即集議建廟『霖肇宮』, 台灣三山國王之開基祖廟者也。
清道光十五年(1835),彰化縣知邑楊桂森,數度蒞臨溪湖探堪地輿,楊本縣一看,大為歎賞,刻石紀念碑文,霞盃崙勝地讖文:「前有濠、後右阿、水西流、安樂窩」,現仍存有楊知縣隨人曾儒薦,字古月氏所誌之篆刻石碑一座。
如果以上故事屬實,則溪湖霖肇宮的廟齡比鹿港天后宮(1591)早五年,比北港朝天宮(1694)早一○八年,那麼有關彰化平原的開發史,將重新被檢驗,歷史觀點需要重新探討,從新的角度,一窺客家人在彰化平原上所烙下的歷史痕跡。
以上情節,好像回到過去的時空隧道,讓我們心想,蠻荒時期在彰化平原上生活的,原本是漁獵遊耕,自給自足,天地為 家,怡然自得的平埔族人。突然被紅頭髮白面孔的紅毛番闖入。接著而來的兵荒馬亂,帶來了黃面孔黑頭髮的開墾者,這些新來的開墾者,主要是客家人和河洛人兩 個族群,剛開始的時候,因為地廣人稀,倒還相安無事,甚而相攜扶持。但是隨著各自開墾的土地範圍開始重疊,爭奪灌溉水源,保護耕作的土地和農作物,還有取 得領導權等因素接踵而來,正式進入族群分類械鬥的時代,激烈的生死存亡競爭於焉展開。
康熙六十年(1721) 四月十九日,朱一貴反清,五月入台南府城,奉為中興王。遵故明,建元永和。但旋即內亂,大將杜君與林沙堂等率粵人數萬敗走虎尾溪,至貓兒干(雲林褒忠)屯 劄,剽掠村社。半線上下,多被蹂躪。所未至者,惟南崁以北爾。清淡水營守備陳策乘機引兵南下半線,當唇水溪北條流經溪湖,每年夏季溪水湍急,無法渡河,為 天然軍事險阻。朱一貴再派遣范景文潛入,圖謀起事失敗。此為戰事之轉折點,朱一貴被阻無法北上,清軍開始反攻。十二月十八日朱一貴之役平。這可能是粵人在 彰化的第一次的集體武力行動。
康熙六十一年(1722) 三月十五日,下淡水林亨等復謀作亂,以「合心王」三字為勘合,頒於其黨。方貿帛製旗,欲夜舉事,有密報者,守備陳一得率官兵捕之,擒林亨,四月戊午,諸軍 齊集會剿,賊已先一夜遁至三林港(彰化縣二林鎮),焚汛,殺傷兵丁,奪商販小船二,入海逃生。五十七人於廣東潮州被捕。
乾隆四十七年(1782)八月二十三日,彰化莿桐腳莊大拜拜演戲,因賭博出人命,官府辦案不公,疑袒護泉人,漳民不服,全莊出動討個公道,泉州莊旋即回敬,導致漳泉民莊如滾雪球般的結黨械鬥私了。種下百年大禍,後來犯罪者流放新疆。
乾隆五十一年(1786)。林爽文,漳州平和人。居彰化縣大里杙莊,墾殖致富,擁團練,加入天地會。十一月二十七日 亂起,泉州人萬餘避難鹿仔港。十二月遵故明,建元順天,駐彰化縣署。鹿仔港一帶現有泉州、興化、廣東客民各書「義民」字樣,共相守護,鹿仔港署守備陳邦光 帶領弁兵率同泉州、粵省義民攻復彰化縣城,擒獲賊目高文麟等四犯。十二月二十七日聚眾號稱十萬,圍台南府城,但莊錫舍臨陣倒戈降清,台南城解圍。
楊振文者,楊志申之長子也,帶領清軍平定林爽文後,福康安奏請以台灣知府即用,楊氏以未諳吏治相辭,仍賞戴花翎,封 五品中憲大夫。其長子楊應選,四品職銜軍功,平陳周全、蔡牽案領有軍功。一門四代,皆有成就,是前清的名門世家。楊氏於荷婆崙建築庭園樓閣,和霖肇宮比 鄰,前擁蓮池數公頃,湖中有小島,狎樂其中,是前清時期台灣的望門豪宅。
民間有兩則膾炙人口的故事流傳,皆與三山國王及楊氏之間的互動有關,一是楊氏為了取得廟地擴展園宅,故意將馬栓於廟 內,入夜,三山國王顯靈,馬匹疑招鞭笞,嘶叫不已,天亮視之,地上紅磚皆為破碎,信眾不服,國王曰:楊氏官大,先忍忍吧。二為楊氏無懼國王預警,且謂: 「除非鯽魚跳上屋頂,否則不願離開」。旋即楊宅內正有人以炭火烤鯽魚做餐,忽有一貓兒將鯽魚連炭火啣上屋頂,以石頭丟之,貓棄魚而逃,該宅舍乃起火延燒, 自此楊氏始悟,神意至此,信不誣也,乃悻然遷離。
乾隆五五年(1790),彰化縣(南投縣),復興天地會張標、謝志案。乾隆五五年(1790),彰化縣,阿秀旦案。乾隆五七年(1792),彰化縣,復興天地會吳光彩案。天地會源於廣東,國父孫中山也曾是天地會眾,是粵籍人仕的重要地下幫會。
乾隆六十年(1795)三月十日,陳周全在荷包崙榕樹下豎旗起事,該夜率數百人攻打鹿仔港。次日,乘雨陷彰化縣城。後被埔心莊鄉民執以獻官。
林爽文、陳周全同是漳籍人仕,天地會眾。楊振文帶領清軍平定林爽文,楊應選則平定陳周全,兩個事件相隔九年,對荷婆崙都是直接衝擊,對彰化平原上的漳泉勢力消漲,影響非常深遠,來日再敘。
嘉慶十四年(1809)四月十六日,淡水地方有漳、泉民人分類械鬥,後來擴大到彰化、嘉義,直至九月一日,漳、泉兩處莊民會面和議。經時四個半月,幾乎要勞動閩浙總督方維甸親去彈壓。
道光六年(1826)五月,閩、粵人分類械鬥,蔓延淡、嘉、彰三廳縣。提督許松年在臺巡閱,以和解為事;淡水奸民黃 斗奶乘機據中港,屢出殺掠。六月,閩浙總督孫爾準統兵蒞臺,由鹿仔港進駐淡水,檄總兵陳化成攻斗奶,擒之;並獲其黨二十餘名,分別梟斬。乃用閩人捕閩、粵 人捕粵法,化其分類之見,舉報義首,令將匪犯自行縛送。及秋,亂平。
道光六年(1826)丙戌夏四月,閩粵奸民分類械鬥,先是東螺保睦宜莊賊匪李通等,因竊黃文通豬隻,互相鬥狠,自是 各處匪徒,乘機散佈謠言,謂是閩粵分類,莊民聞風蠢動,各處搬徙,匪徒乘勢糾黨劫掠,集眾焚殺,員林一帶粵人,紛紛搬入大埔心莊,及關帝廳等處,堅守防 禦,而小莊居屋,被焚過半。
道光十二年(1832)冬,又有漳人張丙倡亂於嘉義,偽稱開國大元帥,僭號天運。南路鳳山賊許成、臺灣賊林海、北路 彰化賊黃城相繼起;總兵竇振彪自蚶江東渡鹿仔港,以師千二百來會,益兵二百往攻南路賊。時黃城欲與丙合突攻斗六門,縣丞方振聲、守備馬步衢、千總陳玉威或 巷戰或罵賊死,振聲幕友沈志勇及子聯輝均被戕。十二月,群賊合拒大軍,次第 就縛;移師南討,擒許成、林海等,南北路俱平。
同治元年(1862)春,彰化戴萬生、林戇晟作亂。同治二年(1863)二月十二日,陸路提督林文察赴臺戡亂,同治 三年四月,署臺澎總兵曾玉明飭赴二林、王宮、番控等莊紮營,鼓舞紳董夾攻垓、大突、八房各逆莊。五月,命添募壯勇前敵進戰,焚燬數十莊,擒斬逆黨陳老林 等。直到同治三年五月,才平定之。戴案之餘黨,最後平定於溪湖地區。
同治三年(1864)三月,林文察攻小埔心未下,回師軍堵禦彰化城外市仔尾街。後來陳弄逃匿新興莊,紳士陳元吉乃縛陳弄至軍營,伏誅。
陳弄怕妻,陳妻神勇。清營林文察進攻小埔心時,陳妻立於陣前,袒胸露乳,手持武器,三字經辱罵清兵,癱瘓清兵之士氣,守住小埔心,成為鄉野趣談。
其它不見史冊的小地方動亂不斷,例如:乾隆四十七年,芬園地區閩粵械鬥,粵人退至台中縣東勢角。溪湖陳巫械鬥,巫姓 退至南投魚池鄉。埔鹽鄉打廉村,漳泉械鬥,十三家被滅,雙方打到溪湖中竹裡大溝邊,大安宮三山國王顯靈成千軍萬馬,才阻擋泉人繼續前進。巫厝鬼仔墩,相傳 是漳泉械鬥之萬人塚,福德寺前的石鵝是建小火車站挖出來的,相傳是客家人敗退前掩埋於該地,要敗三塊厝泉州人的蛇穴。今只列舉霖肇宮周邊發生的事件,其他 地方的漳泉衝突也不斷。
這麼多的漳泉分類械鬥,弱勢的客家人只得敗退到彰化平原上人煙罕至的沼澤湳田地區,在艱困的環境中求生存,客家人守 住的最後防線為:東線-守住山區。西線-守住溪湖東界,阻止鹿港進攻方向。南線-守住舊濁水溪,阻止二林入侵方向。北線-守住台灣溝(員林大排),阻止彰 化南下方向。
舊濁水溪原是濁水溪的北條,寬二、三里,是台灣南北之自然天塹。這個古戰場在清代台灣各戰役多有參與,某些還居關鍵性腳色。以上述及的漳泉分類械鬥頻繁,令人產生畏懼,彰化平原上的客家人急於蛻去粵人色彩,隱形於平淡無覺的生活,當可理解。
現在彰化縣境內的三山國王廟分佈於彰化市、鹿港鎮、員林鎮、花壇鄉、社頭鄉、埔鹽鄉、溪湖鎮、埔心鄉、永靖鄉、田尾鄉、溪州鄉、竹塘鄉等十二鄉鎮,除了比較晚期的分靈廟以外,角頭廟都在上述的範圍以內,見證這段先民奮鬥的歷史。
荷婆崙霖肇宮供奉的三山國王神像,因為戰爭的影響而流離巔沛,國王金尊只好先由信眾供奉,各爐主家中輪流安奉。後來 才建立四個角頭分廟,分別供奉霖肇宮祖廟內的祖牌和大王、二王、三王。霖肇宮祖廟內只留三位奶奶鎮殿,成為有廟無神的奇特現象,每次如有信徒進香來訪,才 急忙將三尊國王金身請回祖廟會香,參拜信眾回去後,三尊國王金身才又各自回到角頭廟安奉,是另一個奇特的現象。百年來祖廟內不見蜘蛛結網,也令人嘖嘖稱 奇。其他神蹟顯赫眾多,在此不作敘述。
如此讓國王奔波於途,隨著信眾日增,漸感不便,所以民國六十年(1971),才雕刻新的國王神尊,供奉於霖肇宮內。並成立第五角頭神農大帝角,近年來三山國王才准泉人參拜,天上神明也種族融合了。
其它如埔鹽大安宮和鹿港三山國王廟,也有類似溪湖霖肇宮一樣的情況,客家廟卻座落在泉人之莊內,他日另行探討。
客家族群在彰化平原的生存血淚史,從明清早期由廣東潮州、饒平等地人仕的入墾,到清朝中葉閩粵械鬥時期,客家人隨著 戰事的波及,流竄於彰化平原之上,最後只得隱藏自己的血統和母語,和泉州河洛人妥協的生活在一起。這群戰火洗禮下的子民,依稀的還留下一些可以辨識的線 索,例如信仰三山國王,公媽廳不同的擺設,還有稱呼母親為「娘禮阿」等,證明自己是客家人的後裔。
現在彰化縣境內的彰化市、鹿港鎮、花壇鄉、秀水鄉、埔鹽鄉、大村鄉、埔心鄉、員林鎮、溪湖鎮、永靖鄉、田尾鄉、社頭 鄉、溪州鄉、竹塘鄉等十四鄉鎮都有這群戰火洗禮下的子民,其中以埔心、永靖、田尾、員林等四鄉鎮最為集中。這個族群一百五十年前已經和河洛人同化,稱為 『福佬客』,人數約十七萬左右,台語是『河佬客』或『和佬客』,「和氣的在河洛人家中做客」。
日治時期,源成農場為了開墾種植甘蔗,所以到桃竹苗招募客家鄉親來此耕作,這是客家人在彰化的最後一批移民,這些客 家鄉親被安置在舊濁水溪的河川新生地上,現在分佈於福興鄉、二林鎮、竹塘鄉、埤頭鄉、北斗鎮、溪州鄉等六鄉鎮,其中以二林鎮、竹塘鄉、埤頭鄉和溪州鄉等四 鄉鎮為主,現在仍用客家母語,並且保存客家文化的傳統習俗,人數約七、八千人。
福佬客和源成農場的客家新移民合計約二十三萬人,佔彰化縣人口的六分之一左右,福佬客信仰三山國王,源成客則參拜關公,現在都和河洛人種族融合,共同和樂的生活在一起。
『荷婆崙』因紀念大陸祖廟河婆鎮,且因廟後有一沙崙,故曰『荷婆崙』。『霖肇宮』取其在廣東「霖」田廟祖廟在臺「肇」基建造之意,是台灣三山國王之開基祖廟。現在每年都有八萬的信徒回祖廟參拜,民國八十四年完成的大廟,巍峨壯觀,讓客家族裔的心靈,得到更大的寄託。
以色列人為了他們的宗教信仰,離鄉背景兩千年,最後終於獨立建國,如願的回到他們的聖城耶路撒冷。彰化平原上的福佬 客,迫於漳泉分類械鬥,被逐於蠻荒沼澤地帶,爭生死存亡。心靈寄託的霖肇宮變成有廟無神,於民國六十年(1971)年,才雕刻新的國王金尊入廟鎮殿,完成 兩百年的心願。兩則故事,一中一西,際遇相似,感人肺腑。台灣版的福佬客生存過程更為悲壯,吾等當感念今日種族融合之不易,天上神明的三山國王都已經容許 泉人參拜,一笑抿恩仇,吾等黎民當引為明鑑。

荷婆崙霖肇宮的相關資料如下:

祖 廟 - 廣東省揭西縣 霖田祖廟
大 廟 - 彰化縣溪湖鎮 荷婆崙霖肇宮
角頭廟 -
    祖  牌 - 埔心芎蕉村 霖鳳宮
    大  王 - 埔心舊館村 霖興宮
    二  王 - 溪湖巫厝莊 肇霖宮
    三  王 - 田尾海豐村 沛霖宮
    神農大帝 - 溪湖中山裡 澤民宮

霖肇宮轄區:
跨溪湖、埔心、永靖、及田尾四鄉鎮二十一村裡,分廟遍及彰化縣竹塘、員林、彰化、田尾等鄉鎮,甚至遠及南投、台中、苗栗、台北和宜蘭等縣市。

廟之改建記錄:
可考者第一次:嘉慶二年(1779),已建廟。
上    次:同治十二年(1883),面積 193.5坪。
       經費六百圓。
前    次:民國三十五年起至四十二年完成,土角造平家。
本    次:民國七十四年籌備,八十四年底三獻大典,
       經費四千萬元。

繞境記錄:
道光二十一年 (1841),咸豐七年(1857),大正十三年(1924),民國七十七年(1988)。

  地址:彰化縣溪湖鎮中山裡大溪路1段636號.
(霖肇宮牌樓.  相片提供:楊清仁.)
   荷 婆崙霖肇宮,是『敕封三山國王』來臺之祖廟.到民國87年止,建廟412年是本鎮歷史最悠久的一座古廟.顯靈神蹟,傳聞軼事,如今仍為鄉民津津樂道,多有 親身體會者.分祀之廟宇分佈4鄉鎮72莊,轄內埔心鄉、永靖鄉、田尾鄉、溪湖鎮等四鄉鎮廿二村裡,信徒遍佈全省.廟齡比鹿港天后宮(1591年)早5年, 比北港朝天宮(1694年)早108年.
  (一).霖肇宮源起.
   西元1586年(距今412年),明神宗萬曆14年,廣東潮州府揭陽縣河婆鎮弟子,馬義雄和周榆森相約渡海來台採藥草,隨身恭帶『敕封三山國王』香火袋.
  到了台灣上岸後,二人東行抵達荷婆崙現址,見該地沼澤綿延百里,湖中蓮花爭豔,二個人喜出望外,乃脫去衣服,下湖採蓮子芡實,國王香火袋連同衣物被安奉於湖邊大樹下.忽然一陣狂風吹起,等二個人上岸,遍尋不著香火袋和衣服,就悻然離去.
   當天晚上本廟現址,豪光燦爛,香氣異常,看到的人知道有異象,就往光源尋找,發現該香火袋.第二天凌晨,更有人目擊三匹白馬徘徊此地.這個一望無際的蓮花池畔,鍾靈毓秀,精氣盤結,是神威顯靈自行選擇之地也.
   從此以後,附近人口平安,風調雨順,田阜年豐,群黎咸仰神恩,次年即集議建廟,取其在廣東"霖"田廟祖廟在臺"肇"基建造之意,因此廟名故曰『霖肇宮』,是台灣三山國王之開基祖廟者也.
   『荷婆崙』地名來源,溪湖當時方圓數百公頃一片沼澤,廟前乃一白泥湖,湖中長滿土生蓮「荷」芡實,廟右後方約一甲多地現仍為略陡之小山「崙」,更因為紀念三山國王故鄉揭揚縣城「河婆鎮」,取「河婆」,「荷婆」同音之故,命名為「荷婆崙」.其意義至為深遠.
 (二).霖肇宮建廟過程.

 (霖肇宮.  相片提供:楊清仁.)
   1586年,明神宗萬曆14年,歲次丙戌年,廣東潮州府揭揚縣河婆鎮弟子馬義雄與周榆森二人,自故鄉荷婆霖田廟,攜帶『刺封三山國王』香火袋來台.於今鹿港登岸後,轉抵荷婆崙現址,把香火袋留置本廟現址,神蹟顯像,二人自行歸里.
   1587年,明神宗萬曆15年,歲次丁亥,地方眾弟子感念神恩,倡議建廟,就地取材,搭建茅屋,取其在廣東"霖"田廟祖廟在臺"肇"基建造之意命名,奉廟為『霖肇宮』,並塑造『敕封三山國王』神位祖牌奉祀之.
   1599年,明神宗萬曆27年,歲次己亥年,翻修"土埆廟",神靈返裡邀廣東省河婆雕塑名師蒞臨本宮恭塑國王聖像三尊奉祀於大廟之內,又隨其來臺之便,恭帶國王『驅邪押煞七星寶劍』到來.
   1783年,清乾隆47年,歲次壬寅年,大陸"漳","泉"人,大舉來臺,廣事開墾土地,隨身攜帶保祐平安,便利膜拜之需.客家人奉國王神像至各該開墾之居住地分廟安奉.
   1832年,清道光12年,歲次壬辰年,爐下弟子深感國王愛民恤民,寬鴻大德,祇有虔誠信奉,始得平安,人人共感國王施恩之賜,眾議倡建大廟,由福建購買建材並聘藝工著手興建.
   1834 年,清道光14年,歲次甲午年,原廟修建完成,三山國王奉玉旨第一次返廣東省揭陽縣霖田廟進香,國王深體當時弟子創傷初癒,以節儉原則,而免去信徒列陣抬 輿翻洋越嶺拔涉浪費之進香形式,改由神靈駕赴祖家進香.返駕之日,由眾弟子到鹿仔港接香,嗣後所有返裡進香者,均循此方式進行,但接香地點漸漸縮近至埔鹽 鄉地界.
   1953年,民國42年,歲次癸已年,原廟再次重建完成,廟之大小悉照以前型式,竣工之日,所轄各地眾弟子,均熱烈慶祝.
   1967年,民國56年,歲次丁未年,照前樣式新塑『敕封三山國王』神位祖牌及『巾山』,『明山』,『獨山』國王三尊神像在本廟鎮殿.由於本廟轄區遼闊,神像為各村莊輪流請奉膜拜,以致一有進香本廟者,必須請奉聖像回廟,但亦有未及請回者,對香客非常失禮.故眾議之.
   1989年12月18日,民國78年,歲次己已年,劉主任委員新發領導,因感原廟老舊,乃倡議重建,奠基動土.
   1993年11月13日,民國82年,歲次癸酉年,入火安座.重建期間,邱桑堆,李坪,兩委員自費前往大陸採購神房一切雕刻.
   1995年11月10日,民國84年,歲次乙亥年,竣工謝土.神威庇民,無疆之福,生生不息,直至永恆.
 (三).週邊環境.
   之前,從本地經過鳳厝坡,都是河邊泥沙所堆積成的小沙崙,高6米左右,一直到台灣光復時,該山崙還是牧童放牛嘻戲的地方,牧童們爬上沙崙高處,滾下來,就是當年牧童們的滑草區.
   1835 年,清道光15年,歲次乙未,彰化縣知邑楊桂森,深通地輿,素仰荷婆崙『霖肇宮』『三山國王』神靈顯赫,以為必有得地奧妙,數度蒞臨本宮參拜並探堪地輿, 但國王立即顯化駕霧罩住,故未見端倪.後經楊本縣祈求國王應允,說他只要看地理,而不是敗地理,國王應允,才散去雲霧,楊本縣一看,大為歎賞,刻石紀念碑 文-霞盃崙勝地讖文:「前有濠、後右阿、水西流、安樂窩」,現仍存有楊知縣隨人曾儒薦,字古月氏所誌之篆刻石碑一座.當時之地形氣勢於此可窺見一斑.註: 彰化縣知邑楊桂森,深通地輿,彰化南瑤宮的掌故與傳奇-有名的楊本縣敗地理傳說,曾有介紹.阿,小山丘之謂.
   莊內長老李煨有言,原廟從來沒有人打掃,卻無蜘蛛網,聞者稱奇.
   廟前長老李新瀨言,楊長舍遺址,接臨廟西側,尚有屋頂薄瓦可尋,廚房位置於李功垂下葬時,亦被挖掘出來.更言道,廟後有一小河,從小印象中,長年流出紅水,直到晚近才停.
   筆者見證:民國50年代,廟前當地人稱大片尾的地方, 尚有白泥湖三甲半,荷花密佈,湖中有一沙洲,該湖魚蝦,龜,鱉繁生,不用飼養,每年清池捕魚,皆可抓穫巨魚,單就鯽魚即可裝滿5牛車,湖邊鱉卵俯首及是, 據聞楊長舍於沙洲中築亭,泛舟於其上飲酒作樂,筆者當時年幼,只記得該沙洲上剩樹一棵,作竹排上之.後經一度以數百輛牛車黑泥土填之,後更數度填土開挖, 故白泥復不可見矣.
 (四).神蹟.

 (三山國王聖像.  相片提供:楊清仁.)
   國王顯聖救國救民聖蹟,依照史冊記載國王曾顯聖,護國祐民,尤救萬民出於水火之中者屢見不鮮,本冊因限編幅從略,茲陳一二於後:
   明 憲宗(1465-1487)成化丁未年九月救駕聖蹟:帝為探求民隱,微服出巡,至陽山縣地方,因惡霸橫行,魚肉百姓,地方善良百姓,苦不堪言,縣官為苟安 而包庇惡徒,從不予干涉取締,時帝適遊至此,知百姓受苦,規勸惡徒向善,但無惡不作之賊眾,非但不聽,反而聚眾圍毆皇帝,致帝幾至受害,時三山國王正奉旨 巡狩至此,發現帝危,即時呼風喚雨,飛沙走石擊退眾惡徒,讓帝安然脫險,國王隨在該地繼續勸化,百姓感恩相繼立祠奉祀.
   1586年,明神宗萬曆14年,歲次丙戌年,揭陽縣弟子馬義雄與周榆森二人,揚帆來台,途中遇狂風怒濤,忽聞異香四溢且豪光閃閃,船隨風飄至鹿仔港.
   1586年,明神宗萬曆14年,歲次丙戌年,揭陽縣弟子馬義雄與周榆森二人在荷婆崙,遺失的香火袋處,豪光燦爛,異香四散,見者莫不稱奇,翌早更有人目擊三匹白馬徘徊斯地.
   1826年5月,清道光6年,歲次丙戍年,更鑑於當時爐下弟子不睦,影響地方發展,間雖經一段蔓長歲月,但終為吾國王本慈悲濟世之旨,遂予顯聖勸和永靖,和好如初,永靖由此得名.
   1834 年,清道光14年,歲次甲午年,原廟修建完成,三山國王奉玉旨第一次返廣東省揭陽縣霖田廟進香,國王為深體當時弟子創傷初癒,以節儉原則,免去信徒列陣抬 輿翻洋越嶺拔涉浪費之進香形式,改由神靈駕赴祖家進香.返駕之日,由眾弟子到鹿仔港接香,嗣後所有返裡進香者,均循此方式進行,但接香地點即漸漸縮近至埔 鹽鄉地界.
   1835 年,清道光15年,歲次乙未年,知邑事楊桂森博學多能且深通地輿,素仰荷婆崙『霖肇宮』『三山國王』神靈顯赫,以為必有得地奧妙,故數度蒞臨本宮探堪地 輿,但國王顯化駕霧罩住,故未見端倪,僅留:"前有濠,後右阿,水西流,安樂窩"楊本縣籤文,為其隨人曾儒薦字古月氏誌,勒石為記.
   1841 年,清道光21年,歲次辛丑年,彰化縣武東堡柴頭井,今員林鎮林厝裡等地,井水變色,惡疫流行,國王為救萬民安居樂業,即向玉帝請旨出巡,於該地大顯神 通,施符揮劍.驅邪押煞,所到之處,清泉湧出,味如甘露,眾生飲後,惡疫立癒,該地百姓,迄今莫不感戴神功,傳頌不已.據傳在原有以木頭鑿作井牆之淺井內 取水濟眾,故柴頭井之名由此而起.
   1848 年,清道光28年,歲次戊申年,廣東眾弟子,頻來臺通商,以當時之航海術,視臺灣海峽為畏途,因離鄉背井後為求經商賺錢,並為確保水陸一路平安,無不蒞宮 虔誠叩求國王庇祐,結果總是無往不利,非常成功.渠等為答謝本宮三山國王護祐神功,竟率團前來進香,並獻匾『鼎峙英靈』,以表感戴至意.
   清咸豐(1851-1856)丁已年,再度出巡,是為本宮『三山國王』顯化祐民之一大盛事也.
   1903 年,日明治36年,歲次癸卯年,顯聖為吸鴉片煙者鑑戒,清代及日據初期,本省民間,吸食鴉片煙者尚甚普遍,染有此癮者,不但精神萎靡,且無心工作,以致生 活十分靡爛,不能自拔,日擲千金亦在所不惜.在當時很難戒除,故民間經濟日見凋蔽,因之而傾家蕩產者亦大不乏人,正處進退維谷之時,吾三山國王神威顯赫, 救民出於水火者屢驗不爽,國王一本慈悲救世之至德,奉南天帝君旨意,擇武西保水菜籃(現埔心鄉舊館村霖興宮大王座前天井正中之處),鑿三尺淺井一口,湧出 甘泉,作為解除煙毒之用.不論患上煙毒幾年,祇要在神前虔誠膜拜,立志求解,一經神威鑑釋,數服淺井神水之後,精神頓增,毒癮立退,如此三年之中所有祈求 戒除煙毒者,無不應驗,隨名聞遐邇,全省南北遠近各地百姓,前來求解者甚眾,國王靈驗神蹟,爐下弟子感德不已,迄今尚有曾親自經歷或目睹國王顯聖為百姓戒 除煙毒神蹟,祇要話匣一開,即如數家珍,大讚國王嘉惠萬民之德澤焉.
   民國乙丑年間,再度出巡,是為本宮『三山國王』顯化祐民之一大盛事也.
   1972年4月13日及4月16日,民國61年,歲次壬子年,明山國王駕埔心鄉靈聖宮鸞堂顯聖,扶乩揮筆全文恭錄於下:
 :荷婆勝概早揚名,仙境人間景儼然.
   顯赫神威相輔配,芳流八表讚揚聲.
 又詩:威鎮荷婆歲月深,人間勢利總無侵.
     佑民護境為余任,社稷安寧共眾欣.
 又詩:雖是蓬門歷久時,荷婆勝地婦孺知.
     源流衍派神州起,萬載傳芳譽太虛.
   李 新瀨先生訴說:相傳從前有富紳名楊長舍者,看中此地地理,強行在此霸佔購宅,且故意將馬匹栓於廟內而行干擾.入夜,國王顯靈,似聞馬兒因遭鞭苔狀負痛嘶 號,天亮視之,地上紅磚皆為破碎.惟楊長舍不因國王預警而有所覺,且謂:除非鯽魚跳上屋頂,否則不願離開.旋即楊宅內正有人以炭火烤鯽魚做餐,忽有一貓兒 將鯽魚連炭火啣上屋頂,以石頭丟之,貓棄魚而逃,該宅舍乃起火延燒,自此楊長始悟,神意者此,信不誣也,乃悻然遷離,荷婆崙愈為昇平. 註:楊長舍者,楊振文是也,清乾隆時期本地鉅富,協助福康安平定林爽文之亂,賞戴花翎.按該地前方一片沼澤,鯽魚俯拾皆是,楊長舍故以此為喻.
   楊長舍請地理師和國王鬥,國王曰:楊官大,等時間到,自行會離去.
   楊長舍欲開挖廟後一小溪,壞國王風水,請人白天挖好,隔天早上又完好如初,後得真人相授,用計破之,小溪開成但流出紅水,直到民國初年,尚還流出紅色的水,鄉民謂之龍血.
 (五).分廟.
   清乾隆47年歲次壬寅年,公元1783年,大陸「漳」、「泉」移民大舉來台,廣事開墾土地,乃隨身保佑平安,便利膜拜之需.客家人奉國王神像至各該開墾之居住地分廟安奉.
   因此爐下弟子分佈有七十二莊之多,埔心鄉,永靖鄉,田尾鄉,溪湖鎮等22村裡,轄區十分遼闊.
   埔心鄉芎蕉村建分廟曰「霖鳳宮」奉祀「敕封三山國王」祖牌.
   埔心鄉舊館、新館、大溝尾以及永靖鄉湳墘、同安等村在舊館建築分廟曰「霖興宮」,奉祀「巾山國王」聖像.
   溪湖鎮東溪裡、巫厝及埔心鄉、楊莊村等在溪湖巫厝建分廟曰「肇霖宮」奉祀「明山國王」聖像.
   田 尾鄉海豐、陸豐、柳鳳及永靖鄉福興、四芳、崙美村、竹子村及埔心鄉羅厝村等在海豐村建造分廟曰「沛霖宮」奉祀「獨山國王」聖像.據說曾經爐下弟子不睦,影 響地方發展,經過一段漫長歲月,終為國王本慈悲濟世之旨,漸予顯聖勸和永靖和好如初,「永靖」鄉由此得名,此為清道光六年歲次丙戌(公元一八二六年)夏五 月之事也.
   三山國王並非是客家人的特有信仰,在此居住者並無客家人.惟所分祀之他廟,則必屬客籍移民居住者無疑.
   每年國王神誕,還從花蓮、宜蘭、台東等地來此「祖廟」進香者絡繹於途.
   由 於國王奉旨在臺開基,佈施善德,救民由於水火之中者,彰顯神蹟不可勝算,因此『荷婆崙』頓成為吾心靈深處嚮往之聖地,於是眾弟子咸感神功,曆數次倡議修 廟,又塑像奉祀,至今廟貌雖小,但神思廣被,護祐百姓得以安居樂業者也.歷來由於神庥靈驗,信徒益眾,且因當時先民廣事開墾,弟子播遷,遂延衍於溪湖、埔 心、田尾、永靖,等鄉鎮之大部份村落,世世相傳,善男信女,無不虔誠奉祀,迄今已達412年矣.
 (感謝 荷婆崙霖肇宮管理委員會協助完成本網頁).
楊清仁編著 民國87年8月8日.   
溪湖霖肇宮
        等        級:
        類        別:寺廟
        創建年代:明萬曆十四年
                           (西元一五八六年)
位        置:溪湖鎮中山裡大溪路一段636號
主祀神明:巾山、明山、獨山三山國王
配祀神明:神農大帝、福德正神
                              




重建之霖肇宮,廟內木雕繁複精細,
所見皆為大陸之作品
        霖肇宮供奉三山國王,溪湖東溪的肇霖宮、埔心舊館的霖興宮、埔心芎蕉的霖鳳宮、田尾海豐的沛霖宮,皆由此分靈而出的廟宇,信徒遍佈七十二莊,每年都有拜祖接香的儀式,彼此間關係密切,是這片「福佬客」分佈地區最重要的信仰之一,亦是地方維持和睦的主因

        相傳明萬曆十四年,有廣東省揭楊縣弟子馬義雄、周榆森二人,帶故鄉霖田廟的「敕封三山國王」香火,於鹿港登岸東行抵達本廟現址附近,因思念故鄉「河婆」、又廟前池塘產蓮,所以將此地命名為「荷婆崙」。隔年地方眾弟子倡議建廟,名為「霖肇宮」。
        霖肇宮初創時本為茅屋,供奉三山國王神位祖牌,明萬曆二十七年邀廣東河婆雕塑名師恭塑國王聖像三尊奉祀,其後道光十二年始建大廟,因香火鼎盛又經民國四十二年翻修,近年又重建廟宇於民國八十四年完工,規模宏偉、廟貌巍峨,惜古意盡失。

正殿神龕上供奉三山國王神像
上懸有道光年間「鼎峙英靈」匾


楊知邑盛讚霖肇宮地勢
所立之石碑
        目前廟中古物僅存正殿神龕上高懸道光二十八年嶺南弟子所獻之「鼎峙英靈」匾及廟後涼亭內道光十五年知邑事楊桂森數度探堪地輿思有以致之,「霞盃勝地讖文」石碑,上以篆文刻有「前有濠、後右阿、水西流、安樂窩」描述荷婆崙當時的地理形勢。

今天已是農曆十二月廿六日了,再過三天,就是除夕過年啦!

早上被阿印桑的來電叫醒,想起了這禮拜有聽到一則廟會消息,是福興鄉同安寮福安宮今天將恭請鹿港天后宮湄洲媽祖繞境同安村,所以起床盥洗後,便騎著我的紅色豪邁125直奔同安寮。

經 草屯、芬園、員林、大村、埔心、埔鹽,一路風塵僕僕,終於來到了同安寮,但不知是否來的時間不對,到達福安宮現場時,卻發現怎麼好像一點動靜也沒有,只見 廟前排起了供桌,信徒三三兩兩前來參拜,而看不到鼓陣、獅團等陣頭在旁準備,感到有些失望。不過,既來之則安之,沒看到熱鬧的廟會,到只有一橋之隔的鹿港 小鎮逛逛也好。

首先到鳳山寺,每回來鹿港必報到的廟宇,向郭聖王公參拜,祈求一家平安順遂。後再向萬春宮的蘇府大王爺致意,這時我突然想起之前廟公桑再問王爺駕前的文武判官時,怎麼就是沒想到這裡也有一對,而且兩尊神像還蠻大尊,還顯眼的說。

接下來到菜市場那的六路頭池府王爺行館,這裡設立沒多久,而裡面的擺設,雖然簡單卻又顯得很莊嚴,中間奉祀主神池府王爺,在爐前有一尊造型與眾不同的中壇元帥及呂山法主,龍邊供奉手捧大令的中軍府,虎邊則是五營兵將。

第三站到車埕玉渠宮,這間全台最有名的田都元帥開基祖廟,而廟內有些凌亂,大概是因為最近在關夫人媽乩吧!

接著到泉州街集英宮,主神是北極大帝,不過裡面最興最有名的,則是在客座的獺窟鄉六王府,以及龍邊的清蓮堂白夫人媽。還有原來虎邊供奉的那艘小型王船,是獺窟六王府所有,其主帥是造型威武的韋千歲。

再來閒晃到後寮仔的代天府,裡面主祀五府千歲,以李王開基,而龍邊同樣是奉祀鹿港當地非常興盛的夫人媽信仰,為錦夫人媽。此外,在代天府裡還有許多特殊的神明,如英靈宮四位大巡、奉天真人、獨山青山王爺等。

鹿港寺廟巡香的最後一站,是民俗文物館附近的石廈街復興宮,主神也是來自於獺窟鄉的韋府王爺,但神尊造型卻與集英宮的六王府韋千歲,截然不同,這裡的韋王爺是尊,一手持鞭,一手捧印,文武雙全的少年王爺。

離 開鹿港後,順著原路回家,雄雄又想起,已經好久都不曾在去荷婆崙霖肇宮了,因此特地繞到溪湖鎮去。霖肇宮號稱是三山國王的渡臺祖廟,在進入廟內參拜後,習 慣性向廟方索取一本沿革誌來看看,今天顧廟的是一位六、七十歲的歐裡桑,他親切地招呼我,然後到廟內的儲藏室裡拿了一本沿革出來給我,並開始為我解說起霖 肇宮三山國王的由來,他說這裡的歷史已經有四百多年了,是在明萬曆年間時,有廣東省揭陽縣弟子馬義雄、周榆森二人,自故鄉帶來的霖田祖廟香火開始,最早常 有人在夜裡看見此處豪光燦爛,且早上又有人看到有三匹白馬徘徊此地,是故神威顯靈也。後再由地方眾弟子倡議建廟並雕塑神像奉祀,命名為「霖肇宮」。荷婆崙 霖肇宮的三山國王信仰,主要分佈在溪湖鎮、埔心鄉、田尾鄉、永靖鄉這四個鄉鎮,有七十二莊之多,轄區十分遼闊,而當初最早奉祀開基神像,也都直接分祀在各 個信仰的角頭廟裡,不過每次過年前,屬大王角的埔心舊館霖興宮,則必將巾山大王金身請回霖肇宮過年。

最後當我要離開霖肇宮時,特地再向 那位顧廟的歐裡桑打聲招呼再走,此時他向我提起,近來工作不太好找,等到過年後可能比較有機會。我聽完嚇了一跳,他怎麼會知道我最近真的為了找工作而苦惱 中,而且他還像是我的親人一樣,建議我儘量找規模比較大的公司應徵,多注意這方面招考人員的資訊,沒想到一個素昧平生的老人家,第一次見面閒聊,竟然會說 出了我的煩惱,真的是不可思議耶!

荷婆崙霖肇宮三山國王
獨山三王      巾山大王      明山二王

荷婆崙霖肇宮三山國王
獨山三王      巾山大王      明山二王

荷婆崙霖肇宮
基本資料
彰化縣溪湖鎮三塊厝大溪路125號

瑤鳳路北走遇大溪路(146縣道)西行進入溪湖鎮,荷婆崙霖肇宮明顯矗立右側路旁。廣大的廟埕、巍峨的建築,在在凸顯其三山國王廟開台祖廟的氣勢。廟內原本並無神像,閩客歧見消弭後,才重塑神像金身,並從大陸迎回「黑令旗」,廟內懸掛的照片,可看到改建前的建築原貌。
霖肇宮的建材與廟宇藝術,均來自大陸,或許不若歷史古廟的藝術價值,但屋頂的剪黏、交趾燒等藝術裝飾,無論主脊、脊堵內、垂脊、牌頭、乃至印斗,舉凡能夠妝點的部位,無一放過。


溪湖霖肇宮
        霖肇宮又稱「荷婆崙霖肇宮」,位於大溪路125號,宮內供奉三山國王,相傳霖肇宮起源於明萬曆14年,當時廣東省揭揚縣弟子馬義雄、周榆森二人帶故鄉霖田廟的三山國王香火來台,而有了霖肇宮之始,霖肇宮廟宇建築簡單而淳樸。
        相傳明萬曆十四年,有廣東省揭楊縣弟子馬義雄、周榆森二人,帶故鄉霖田廟的「敕封三山國王」香火,於鹿港登岸東行抵達本廟現址附近,因思念故鄉「河婆」、又廟前池塘產蓮,所以將此地命名為「荷婆崙」。隔年地方眾弟子倡議建廟,名為「霖肇宮」。
        霖肇宮初創時本為茅屋,供奉三山國王神位祖牌,明萬曆二十七年邀廣東河婆雕塑名師恭塑國王聖像三尊奉祀,其後道光十二年始建大廟,因香火鼎盛又經民國四十二年翻修,近年又重建廟宇於民國八十四年完工,規模宏偉、廟貌巍峨,惜古意盡失。

溪湖荷婆崙霖肇宮

溪湖荷婆崙霖肇宮

基本資料
彰化縣溪湖鎮大溪路125號

位於溪湖的霖肇宮為三山國王渡台的祖廟,是彰化地區三山國王廟中開發最早的廟宇,相傳於明神宗萬曆14年廣東揭陽縣人馬義雄、周榆森二人將恭在故鄉霖田廟「敕封三山國王」香火來台,於鹿港登陸東行抵達現址,並於翌年建廟,命名為霖肇宮。
目前本宮爐下弟子分佈有七十二莊之多。也成為客籍三山國王信仰的重要據點。三山國王廟一向被視為是廣東籍客家人的守護神,在彰化縣就有多達十八座,其中創建年代最早的是溪湖鎮東郊「荷婆崙霖肇宮」,相傳始建於明朝萬曆十五年,距今已有四百二十二年之久。

有 關霖肇宮供奉三山國王的由來,地方傳說在明朝萬曆十四年(一五八六年)大陸廣東揭陽縣農民馬義雄、周榆森,相偕來台採集野生蓮子、芡實及薏苡,他們從鹿港 登岸,走到溪湖鎮霖肇宮現址,發現一大片沼澤長滿蓮花,寬衣涉水採集後,他們從老家揭陽縣河婆鎮三山國王霖田祖廟帶來的香火,卻遺忘在池畔土丘樹林裡。

兩名農民滿載蓮子、芡實,急忙返鄉出售,沼澤附近人家入夜發現土丘樹林內發出光芒,發現正是三山國王廟香火袋,即奉為三山國王神明供奉,翌年搭建小廟奉祀膜拜,廟宇並取名霖肇宮,以紀念肇始於霖田祖廟。

當時粵籍移民來溪湖地區的三山國王信徒愈來愈多,十二年後信眾集資首次大翻修霖肇宮,信眾特地從揭陽縣河婆鎮聘請木雕師傅來此雕塑巾山、明山、獨山三座神像,還從河婆鎮霖田宮請來一把「驅邪押煞七星寶劍」,送給霖肇宮當鎮宮寶物。

溪 湖霖肇宮隨著粵籍移民墾地的擴散,分靈興建三山國王廟的數目也愈來愈多,遍佈埔心、田尾、永靖等鄉七十二個莊落,全縣十八座三山國王廟泰半來自溪湖荷婆崙 霖肇宮分支,成為明清時期廣東來台短暫停留或定居的粵籍子民共同寄託,霖肇宮正殿神龕上至今高懸道光二十八年嶺南弟子所獻「鼎峙英靈」匾額,宮後涼亭內還 有道光十五年知縣楊桂森所題「霞盃勝地讖文」篆文石碑,都見證了霖肇宮當年勝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