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7日 星期四

揭秘化腐朽為神奇的裝裱技藝(圖)


裝裱的是書畫,心里卻承載著文化信念. 裝裱的是書畫,心裡卻承載著文化信念. 純天然的工具雖不復雜,但樣樣實用、可靠. 純天然的工具雖不複雜,但樣樣實用、可靠. 裝裱師的手酷似拿著銹花針. 裝裱師的手酷似拿著銹花針.
有著近2000年歷史的中國書畫裝裱是一門伴隨書畫藝術共同成長的古老技藝,而今已入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國書畫裝裱主要有蘇派和京 派,即南派和北派之分,蘇派裝裱因做工精、設色淡雅、格式考究等諸多特點,曾深受歷代宮廷及文人墨客的推崇和喜愛,新中國成立後,也是各大博物館的主流裝 裱方案.北京人張濤自從二十幾年前接觸到蘇裱後,便深深地喜歡上了這門技藝.
  「我們裝裱的僅僅是一幅幅書畫嗎?絕不是,那是祖國燦爛的文化!我們應有這個覺悟,我們必須有這個高度.」他向筆者回憶了一次在北京琉璃廠的親 身經歷,在某家裝裱店,顧客拿出珍藏的郭沫若自作詞,一平方尺草書,格式規整的真跡,可店主對顧客說:「作品這麼小,裱張片後你再去配框吧!馬上就好.」 張濤忍不住對這位顧客說:「像這樣的精品絕對不可以機裱,那樣會永遠毀了這件作品,我也是做裝裱的,不收費為您手工裝裱出來.」顧客遲疑地拿著郭老精品消 失在人群之中.張濤氣憤的說,一些店頭商人不老老實實學習祖國傳統手工書畫裝裱,卻用日本的冷裱機大發其財,為一己私利,他們毀壞了多少文化遺存.正是因 為看到了太多諸如臨街水洗舊畫的「無知者無畏」的所謂創舉,他覺得這個行業如此發展下去真是太可怕了,如今我國的書畫市場越發火熱,而與之相匹配的書畫裝 裱行業正在一步一步走向歧途,市場的亂象,真正有手藝的裝裱藝人年事漸高且無徒可帶,如果說我們這代若還能幸運地飽覽中國古典書畫藝術之神韻,我們的後代 子孫或許只能在談笑中對老一代裝裱藝人的短視而感到遺憾.
  的確,傳統書畫裝裱行業是能夠賺到錢的.張濤說,修復古舊字畫在用材上沒有什麼高成本,靠的是裝裱師自身的高超手藝、多年的經驗和超人的毅力, 每一次裝裱付出的都是心血.裝裱古舊字畫,裝裱師是以平方釐米為單位修復的,因此有人問,既然「以每平方釐米為單位計算修復價格」,理應賺錢很多,可是為 什麼卻少有人靜心求教這種技藝呢?他回憶起自己20年前學徒的經歷,頭3個月,只能站在旁邊看師傅操作,什麼也不能動,3個月過後開始允許掃地、擦案几等 事情,在操作間裡熏陶了半年,師傅才讓試著沖調糨糊等準備工作,至於上手裝裱,那是後來經過漫長的學習、揣摩、等待的事了,艱苦的學徒期,就是干活兒,甭 說沒有報酬,單就長年在工作間裡的寂寞,現在的年輕人怎能接受的了.張濤上世紀80年代開始學習南派蘇裱,經他手修復的百餘件作品中,有皇帝親筆御書,也 有普通家庭中祖傳的造物,既有名家大作,也有宋、遼無名殘本、拓片,許多全國、個人書畫展及拍賣會上作品,都由他的工作室接裱,一些文化名流更是慕名登 門.20多年來,張濤每每接到一件珍貴的作品時,感覺就如戀愛般興奮和愉悅.他會在30多道裝裱的工序中,享受無盡的樂趣,特別是對殘缺作品修復過程,更 加讓他體會到「修舊如故,化腐朽為神奇」的成功與喜悅.


來源:新浪收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