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振永王偉
江蘇省淮安市博物館收藏有十餘件清代官窯瓷器。 這些瓷器原先收藏於北平文物陳列所,後來幾經輾轉,由南京博物院調撥給淮安市博物館。 這批官窯瓷器主要由康熙、雍正、乾隆朝生產,這正是清朝官窯陶瓷生產的頂峰時期,也是我國製瓷工藝史上的一個高峰,無論是造型、釉色、彩繪、製作工藝等方面均達到了較高水準。
清康熙青花雲鶴八卦瓷碗
康熙青花即一般所說的翠毛藍,髮色十分鮮豔,有濃翠的感覺,濃淡深淺層次豐富。 翠毛藍只出現在康熙朝青花瓷上,被譽為青花中的神品。
清雍正霽紅瓷盤
此盤口徑20.7厘米,底徑13厘米,高4.5厘米。 盤內外施深紅色釉。 圈足內掛白釉,書“大清雍正年制”兩行六字楷書青花雙圈款。
康熙時期名重一時的郎窯紅和豇豆紅,到了雍正朝已趨沒落,但傳統的高溫銅紅釉霽紅仍在燒造。 該盤繼承了郎窯紅的一些特點,如色澤深艷,如牛血一般,口沿有被稱為“燈草邊”的白線,體現了“脫口垂足郎不流”。 釉色是一種失透深沉的紅釉,呈色均勻,釉如橘皮。 霽紅與郎窯紅、豇豆紅都是利用銅作為著色劑,在1300℃的高溫中,利用還原氣氛燒成。 霽紅的燒造主要在雍正、乾隆兩朝,產量大,製作精美。
清乾隆白地綠彩雲龍紋瓷盤
此盤口徑18厘米,底徑10.5厘米,高4.5厘米。 此盤系二次燒成,先通體施白釉,燒成後,以黑料畫線描稿,後在線內填綠彩。 盤心畫一團龍,左邊畫一龍珠,空白處滿繪雲氣紋。 龍造型遒健,神態兇猛,令人望而生畏。 盤外壁繪兩條虯龍,身體舒展,五爪張開,勁健有力。 二龍首尾相顧,形成二龍戲珠的紋樣。 外底以青花書“大清乾隆年制”篆書方章款。 整體器型端莊優美,紋飾繪製精美工整,彩料純正。
清康熙黃地綠彩雲龍紋瓷碟
此碟口徑12.5厘米,底徑7.5厘米,高3厘米。 花口,矮圈足。 瓷碟內心陰線刻畫一五爪龍,身軀四肢伸展,空白處飾花草雲紋。 值得一提的是,龍的神態顯得憨態可掬,非常可愛,在歷代龍紋形像中比較少見,與內壁刻繪的體態矯健、怒目叱吒的兩條虯龍形成強烈對比。 外壁飾七朵折枝花卉,圈足內青花雙圈,底款“大清康熙年制”。
黃地綠彩是低溫色釉釉上彩品種之一,明永樂朝創燒,一直沿用至清朝,為明、清兩代的傳統品種。 以黃色釉為地,用綠色在錐刻好的暗紋上施以彩繪,這種裝飾方法在盤、碗上較為常見。
清乾隆黃地綠彩雲龍紋瓷碗
此碗口徑14.1厘米,底徑6厘米,高7厘米。 碗內外施黃釉,圈足內施白釉,青花篆書“大清乾隆年制”方款。 碗心線刻一龍,上施綠釉,龍四肢伸展,張牙舞爪,雲氣紋置於空隙處,在有限圓形空間內形象密集,與碗內大部空白形成疏密對比,達到一種視覺上的均衡。 碗外腹部陰線刻四組團龍和四組雲氣紋。 龍身彎曲成圓形,四足及龍頭皆在圈內,一珠在圈口處形成閉合圈。 碗下部裝飾一圈寬邊如意紋。 釉色瑩潤可人,溫潤典雅,一派皇家氣象。
此碗口徑12.5厘米,底徑5.5厘米,高5.5厘米。 碗內外大量施綠釉,其中間以黃、茄、白釉,各釉色髮色明晰,又銜接自然,水乳交融。 圈足內施白釉,書“大清康熙年制”兩行六字楷書青花雙圈款。
此碗為康熙朝素三彩中難得的一件精品。 康熙朝生產的素三彩有兩個著名的品種:墨地三彩和虎皮三彩。 其中的“虎皮三彩”據《陶雅》雲:“以茄、黃、綠三色暈成彩斑,曰虎皮斑也……”其釉面由黃、綠、紫、白色斑塊漸次浸暈而成,如同班駁的虎皮,因此稱為“虎皮三彩”,傳世器物以碗居多,官窯器外底多署六字款。 康熙素三彩在清末民初曾被大量仿製,真器釉色薄而潤,色斑銜接自然;仿品釉色不正,色斑生硬呆板。
清乾隆鬥彩暗八仙瓷盤
此盤口徑20厘米,底徑10.5厘米,高5.3厘米。 盤外壁滿繪纏枝花紋,盤底為“大清乾隆年制”青花篆書六字方章款。 盤中心繪一順時針法輪,圈內對著法輪兩兩相對分別繪四對壽桃和菊花。 內壁繪道教中八仙手中所持的八種法器,依次是漢鍾離的扇、呂洞賓的劍、張果老的魚鼓、曹國舅的玉板、鐵拐李的葫蘆、韓湘子的簫、藍采和的花籃、何仙姑的荷花,俗稱“暗八仙”。 盤外壁則滿繪纏枝花卉紋四對,圈足外圍一圈繪吉祥如意紋。 整個圖案體現了福樂長壽、花開萬年、循環往復、綿延不絕的寓意。 釉下青花勾勒線條流暢,釉上五彩設色淡雅清爽,釉色透明瑩潤。
清嘉慶粉彩花卉瓷碗
此碗口徑10.8厘米,底徑4.5厘米,高6厘米。 胎骨潔白,釉水白中顯青,給人以晶瑩玉潤之感。 圈足較高,內施白釉,青花篆書“大清嘉慶年制”方款。 以粉彩繪過牆折枝花卉圖。 外壁疏密有致地滿繪三棵竹子和一株癩葡萄(別名金鈴子),癩葡萄沿竹幹攀援而上,在碗腹部蔓延開來,其中部分越過碗口(俗稱“過牆”) 。 所繪青青翠竹,亭亭玉立。 碗內外分別繪一彩蝶。 畫面髮色鮮豔,葉、花、蝶用不同顏色在玻璃白上暈染,體現出豐富的層次,極具藝術美感。
粉彩是清初創制的釉上彩新品種,康熙時比較粗糙,至雍正時達到極高的水準,乾隆時色底品種更多,花紋趨繁縟,到嘉慶前期,保留了乾隆瓷遺風,生產的粉彩還有一些精品。
瓶口徑1.6厘米,底徑3.6厘米,高13.2厘米。 瓶身以青綠色暗刻紋為背景,淺浮雕三條龍和雲、水,分別施以黃、藍、紫色,清新淡雅。 表現手法以堆塑為主,輔以陰線刻劃。 在不大的器物表面雕劃多樣紋飾,工藝嚴謹,技法多樣,但繁而不亂,主次分明。
素三彩是瓷器釉上彩品種之一,是在未上釉的素胎上,施以綠、黃、茄紫三色而燒成。 素三彩始於明正德年間,清康熙時繼續燒製。 素三彩瓷其實並不限於三色,但不用紅色。 其製作方法是在高溫燒成的素瓷胎上用彩釉填在已刻劃好的紋樣內,再經低溫燒成。 “素三彩”一詞首先出現在清末寂園叟《陶雅》中:“西人以康熙黃、茄、綠三色之瓷品為素三彩”,其中的“三”表示多數。 之 後,民國初年的許之衡在《飲流齋說瓷》中也提到:“茄、黃、綠三色繪成花紋者謂之素三彩。”“素三彩”中的“素”可以歸結為兩種含意:一是使用“素胎” (又稱“素燒胎”)燒製,“素胎”是陶瓷生坯沒有上釉前預燒的胎,既可增強坯體機械強度,使其在搬運時不容易損壞,又可在上彩釉時不會因浸濕坯體而導致坼 裂;一是古代有“紅為葷色,非紅為素色”之說,素三彩所用色釉以素色為主,故名。
江蘇省淮安市博物館收藏有十餘件清代官窯瓷器。 這些瓷器原先收藏於北平文物陳列所,後來幾經輾轉,由南京博物院調撥給淮安市博物館。 這批官窯瓷器主要由康熙、雍正、乾隆朝生產,這正是清朝官窯陶瓷生產的頂峰時期,也是我國製瓷工藝史上的一個高峰,無論是造型、釉色、彩繪、製作工藝等方面均達到了較高水準。
清康熙青花雲鶴八卦瓷碗
清康熙青花雲鶴八卦瓷碗
此碗口徑14.1厘米,底徑5.5厘米,高7.2厘米。 碗外壁腹中部繪一圈伏羲八卦方位圖,分別是乾、兌、坤、離、巽、震、艮、坎八個卦象,其中間以四隻翔鶴和四朵裊裊上升的雲氣紋。 碗腹下邊繪一圈海水,八座仙山由海底湧出。 碗心描畫團花海水紋。 圈足內以青花書“大清康熙年制”兩行六字楷書款雙圈。 康熙青花即一般所說的翠毛藍,髮色十分鮮豔,有濃翠的感覺,濃淡深淺層次豐富。 翠毛藍只出現在康熙朝青花瓷上,被譽為青花中的神品。
清雍正霽紅瓷盤
此盤口徑20.7厘米,底徑13厘米,高4.5厘米。 盤內外施深紅色釉。 圈足內掛白釉,書“大清雍正年制”兩行六字楷書青花雙圈款。
康熙時期名重一時的郎窯紅和豇豆紅,到了雍正朝已趨沒落,但傳統的高溫銅紅釉霽紅仍在燒造。 該盤繼承了郎窯紅的一些特點,如色澤深艷,如牛血一般,口沿有被稱為“燈草邊”的白線,體現了“脫口垂足郎不流”。 釉色是一種失透深沉的紅釉,呈色均勻,釉如橘皮。 霽紅與郎窯紅、豇豆紅都是利用銅作為著色劑,在1300℃的高溫中,利用還原氣氛燒成。 霽紅的燒造主要在雍正、乾隆兩朝,產量大,製作精美。
清乾隆白地綠彩雲龍紋瓷盤
此盤口徑18厘米,底徑10.5厘米,高4.5厘米。 此盤系二次燒成,先通體施白釉,燒成後,以黑料畫線描稿,後在線內填綠彩。 盤心畫一團龍,左邊畫一龍珠,空白處滿繪雲氣紋。 龍造型遒健,神態兇猛,令人望而生畏。 盤外壁繪兩條虯龍,身體舒展,五爪張開,勁健有力。 二龍首尾相顧,形成二龍戲珠的紋樣。 外底以青花書“大清乾隆年制”篆書方章款。 整體器型端莊優美,紋飾繪製精美工整,彩料純正。
清康熙黃地綠彩雲龍紋瓷碟
此碟口徑12.5厘米,底徑7.5厘米,高3厘米。 花口,矮圈足。 瓷碟內心陰線刻畫一五爪龍,身軀四肢伸展,空白處飾花草雲紋。 值得一提的是,龍的神態顯得憨態可掬,非常可愛,在歷代龍紋形像中比較少見,與內壁刻繪的體態矯健、怒目叱吒的兩條虯龍形成強烈對比。 外壁飾七朵折枝花卉,圈足內青花雙圈,底款“大清康熙年制”。
黃地綠彩是低溫色釉釉上彩品種之一,明永樂朝創燒,一直沿用至清朝,為明、清兩代的傳統品種。 以黃色釉為地,用綠色在錐刻好的暗紋上施以彩繪,這種裝飾方法在盤、碗上較為常見。
清乾隆黃地綠彩雲龍紋瓷碗
此碗口徑14.1厘米,底徑6厘米,高7厘米。 碗內外施黃釉,圈足內施白釉,青花篆書“大清乾隆年制”方款。 碗心線刻一龍,上施綠釉,龍四肢伸展,張牙舞爪,雲氣紋置於空隙處,在有限圓形空間內形象密集,與碗內大部空白形成疏密對比,達到一種視覺上的均衡。 碗外腹部陰線刻四組團龍和四組雲氣紋。 龍身彎曲成圓形,四足及龍頭皆在圈內,一珠在圈口處形成閉合圈。 碗下部裝飾一圈寬邊如意紋。 釉色瑩潤可人,溫潤典雅,一派皇家氣象。
清康熙素三彩瓷碗
清康熙素三彩瓷碗 此碗口徑12.5厘米,底徑5.5厘米,高5.5厘米。 碗內外大量施綠釉,其中間以黃、茄、白釉,各釉色髮色明晰,又銜接自然,水乳交融。 圈足內施白釉,書“大清康熙年制”兩行六字楷書青花雙圈款。
此碗為康熙朝素三彩中難得的一件精品。 康熙朝生產的素三彩有兩個著名的品種:墨地三彩和虎皮三彩。 其中的“虎皮三彩”據《陶雅》雲:“以茄、黃、綠三色暈成彩斑,曰虎皮斑也……”其釉面由黃、綠、紫、白色斑塊漸次浸暈而成,如同班駁的虎皮,因此稱為“虎皮三彩”,傳世器物以碗居多,官窯器外底多署六字款。 康熙素三彩在清末民初曾被大量仿製,真器釉色薄而潤,色斑銜接自然;仿品釉色不正,色斑生硬呆板。
清乾隆鬥彩暗八仙瓷盤
此盤口徑20厘米,底徑10.5厘米,高5.3厘米。 盤外壁滿繪纏枝花紋,盤底為“大清乾隆年制”青花篆書六字方章款。 盤中心繪一順時針法輪,圈內對著法輪兩兩相對分別繪四對壽桃和菊花。 內壁繪道教中八仙手中所持的八種法器,依次是漢鍾離的扇、呂洞賓的劍、張果老的魚鼓、曹國舅的玉板、鐵拐李的葫蘆、韓湘子的簫、藍采和的花籃、何仙姑的荷花,俗稱“暗八仙”。 盤外壁則滿繪纏枝花卉紋四對,圈足外圍一圈繪吉祥如意紋。 整個圖案體現了福樂長壽、花開萬年、循環往復、綿延不絕的寓意。 釉下青花勾勒線條流暢,釉上五彩設色淡雅清爽,釉色透明瑩潤。
清嘉慶粉彩花卉瓷碗
此碗口徑10.8厘米,底徑4.5厘米,高6厘米。 胎骨潔白,釉水白中顯青,給人以晶瑩玉潤之感。 圈足較高,內施白釉,青花篆書“大清嘉慶年制”方款。 以粉彩繪過牆折枝花卉圖。 外壁疏密有致地滿繪三棵竹子和一株癩葡萄(別名金鈴子),癩葡萄沿竹幹攀援而上,在碗腹部蔓延開來,其中部分越過碗口(俗稱“過牆”) 。 所繪青青翠竹,亭亭玉立。 碗內外分別繪一彩蝶。 畫面髮色鮮豔,葉、花、蝶用不同顏色在玻璃白上暈染,體現出豐富的層次,極具藝術美感。
粉彩是清初創制的釉上彩新品種,康熙時比較粗糙,至雍正時達到極高的水準,乾隆時色底品種更多,花紋趨繁縟,到嘉慶前期,保留了乾隆瓷遺風,生產的粉彩還有一些精品。
清乾隆素三彩葫蘆形貼花龍紋小瓷瓶
清乾隆素三彩葫蘆形貼花龍紋小瓷瓶(一對) 瓶口徑1.6厘米,底徑3.6厘米,高13.2厘米。 瓶身以青綠色暗刻紋為背景,淺浮雕三條龍和雲、水,分別施以黃、藍、紫色,清新淡雅。 表現手法以堆塑為主,輔以陰線刻劃。 在不大的器物表面雕劃多樣紋飾,工藝嚴謹,技法多樣,但繁而不亂,主次分明。
素三彩是瓷器釉上彩品種之一,是在未上釉的素胎上,施以綠、黃、茄紫三色而燒成。 素三彩始於明正德年間,清康熙時繼續燒製。 素三彩瓷其實並不限於三色,但不用紅色。 其製作方法是在高溫燒成的素瓷胎上用彩釉填在已刻劃好的紋樣內,再經低溫燒成。 “素三彩”一詞首先出現在清末寂園叟《陶雅》中:“西人以康熙黃、茄、綠三色之瓷品為素三彩”,其中的“三”表示多數。 之 後,民國初年的許之衡在《飲流齋說瓷》中也提到:“茄、黃、綠三色繪成花紋者謂之素三彩。”“素三彩”中的“素”可以歸結為兩種含意:一是使用“素胎” (又稱“素燒胎”)燒製,“素胎”是陶瓷生坯沒有上釉前預燒的胎,既可增強坯體機械強度,使其在搬運時不容易損壞,又可在上彩釉時不會因浸濕坯體而導致坼 裂;一是古代有“紅為葷色,非紅為素色”之說,素三彩所用色釉以素色為主,故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