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日 星期二

中國錢幣收藏第一人

 中國新聞網 微博
记者展示“钱范” 記者展示「錢范」 张振龙展示自己的收藏 張振龍展示自己的收藏
毗鄰陝西省會西安市的高陵縣,是個美麗樸素的西北小城,民風淳樸、文化積澱深厚。徜徉其間,年逾六旬的張振龍與他創辦的西安高陵錢幣博物館,吸引著海內外遊客紛至沓來,成為這座小城對外展示的閃亮名片。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鑄造金屬貨幣的國家之一,是最早發明紙幣的國家。在中國,貨幣文化有著悠久而燦爛的歷史,對於收藏者而言,除了具有經濟功能外,貨幣還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和藝術欣賞價值。
  在高陵縣城一座普通民居頂層的錢幣博物館內,3500多個品種,逾萬枚貝、布、刀、戈、環及方孔圓錢,以獨特的神秘文化符號,穿越時空隧道, 「照」亮了靜謐的陳列室。從史前時代到陝甘寧邊區時期,應有盡有,其中先秦「鐵半兩」、新莽「國寶「金匱直萬」等孤、絕品,其所蘊含的歷史價值不可估量。
  古錢無言,集者有心,每一枚古錢背後都有一個故事。錢幣博物館的創辦者張振龍曾任高陵縣政法委副書記,他告訴記者,自少年時代就痴迷於收集古錢 幣,研究古錢幣承載的歷史文化。儘管家境貧寒,但他手中只要攢些零錢,就會奔波於田野阡陌,尋尋覓覓。成年以後,工作之餘,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古錢幣收藏 中去。歷經50多年磨礪,雖飽嘗艱辛,但矢志不移,至今已積累數十噸古錢幣。
  他認為,通過收藏,對其人生最好、最大的影響就是,陶冶了性情,增長了歷史知識,增長了自己對社會的責任感。
  據透露,張振龍在全國首先發現了清代滿文鳥蟲篆局名錢。清代由於是少數民族滿族統一了中國,為了統治方便,清朝一開始所鑄造錢幣背面都印有滿文,但滿文的寫法,在錢幣上用鳥蟲篆書形式書寫,目前尚屬首例。
  2011年立秋日,他在分撿一批康熙滿漢文廣字錢時,發現一枚奇異的滿文「廣」字錢,與所有的滿文「廣"」錢迥然不同,但又分明是滿文「廣」, 與漢文「廣」分列於錢穿之左右。經詳細審視,方看出其運用漢文鳥蟲篆的書法結體,將鳥蟲篆的書法藝術和審美意識引入到滿文書寫中去,十分罕見。許多外地藏 友紛紛趕來,一睹為快。
  10年辛苦磨一「錢」,張振龍在他的古錢幣學術研究論文《記數五銖及錢幣上數的探索》中,闡述了古代五銖錢幣上的記數「一至十」,有著明確的真 實用途及含義。這一學術研究成果,填補了國內古代五銖錢幣上的記數領域的研究空白,並首次對外宣佈古代五銖錢幣上的記數「一至十」的廬山真面目。他還圍繞 「東漢至六朝」記數五銖,解讀了數字八和九在古錢幣上的記錄。
  張振龍收藏的古錢幣,涵蓋了中國古錢幣的鑄造、流通以及政治、經濟、軍事等社會發展的歷史,具有很大社會研究價值與史料價值。為繼承與發展中國 的傳統文化,2012年5月,他將一手創辦的西安高陵錢幣博物館向社會正式開放,就是為了讓更多的民眾瞭解中華民族錢幣的歷史。
  流連於錢幣博物館,那些歷經歲月侵蝕的銅錢,表面斑駁,散發著綠熒熒的光澤,記者發現,與常人相比,張振龍的雙手有大面積的色素斑點,或白或褐 或紅。他坦言,由於長期從事收藏錢幣的工作,他的手都在與數百上千年鏽跡斑斑的銅錢親密「接觸」,黴菌、銅鏽等悄悄地吞噬著他的皮膚,這也算是古錢給予的 收藏「記號」吧。
  人間誰不愛「孔兄」,作為收藏界的前輩,張振龍一向低調,並以嚴謹的治學風格、兢兢業業的從業態度、誨人不倦的教學精神,贏得了收藏界的良好口 碑。他表示,他是從學習角度收藏古錢幣的,帶有搶救性質。還要進一步推向文化、旅遊市場,讓越來越多的人從古錢幣中,感受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