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5日 星期日

台北故宫建成已有50年

 新京报 

  另一个故宫,在台北。
  1948 年12月22日,南京下关码头,中鼎号军舰辟开凶险的海路,四天后,712箱文物到了基隆港。此后,海沪号国宝3502箱,昆仑舰1248箱,陆续漂洋过海。集体大迁徙的65万件文物大都来自北京故宫。抗日战争期间,为避战火,它们曾被迫南迁,之后到了南京后又“马不停蹄”迁往台湾安家。这是人类战争史 上、文化史上绝无仅有的一次文物大迁徙。
台北故宫 建成已有50年台北故宫博物院。
  1965年蒋介石建设台北故宫博物院时,决定把称之为“中山博物院”。因蒋介石崇敬孙中山,所以台北故宫选在孙中山诞辰的时候开幕,也就是五十年前的今天。彼时,蒋介石仍相信“反攻大陆”定会成功,到时要把故宫的文物再带回大陆,放回紫禁城中。
  不过,时至今日,海峡两岸的故宫,依旧是一宫两院。北京的故宫红墙黄瓦,台北的故宫黄墙绿瓦,一个在北京长安街之北,一个在台北至善路之北,一个是古代宫 殿,一个更接近于现代博物馆。在日本记者野岛刚《两个故宫的离合》一书里,他说,“两岸的大型博物馆都用同一个名字,这让我感到不可思议。”
台北故宫 建成已有50年台北故宫的肉形石与翠玉白菜。
  如 今,台北故宫博物院已成为大陆游客台湾游的必经之地,此岸的人们奔着翠玉白菜、东坡肉石和传说中装满了一个山洞的国之重器与瑰宝欣然前往,一簇簇讲着大陆 各地方言的游客挤在“青天白日满地红”的旗帜前合影,隐约仿佛一出吊诡的时间游戏。相隔近70载,现存铭文最长的青铜器毛公鼎、三希之首的《快雪时晴 帖》、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对我们来说成了仅存在于历史教科书中的、最熟悉的陌生人。
  今天,书评君精心编辑了两篇旧文以飨大家,无论你是否去过台北故宫博物院,让我们一同走近复院50周年的另一个故宫。
   拍过两个故宫的导演:“不是所有宝贝都在台北”
台北故宫 建成已有50年纪录片《台北故宫》。
  许多大陆人对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认识和兴趣,来自于6年前央视一套的12集纪录片《台北故宫》。那还是在开放两岸自由行之前,绝大多数大陆民众对于台北故宫的 认识,还局限于北京故宫的大多数宝贝被蒋介石藏在了台湾的某个山洞里。《台北故宫》全面展现了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历史以及其中60多万件珍宝的故事,其导演 周兵之前曾执导纪录片《故宫》。在2009年《台北故宫》上映之前,新京报记者与拍摄了两座故宫的周兵聊了聊。
  新京报:对于台北故宫,人们按照思维惯性,会认为当年大量的精品都在那里。
  周 兵:几十年来,大家都有个误解,总觉得北京故宫没什么好东西,通过我对这两个故宫的接触,发现两岸故宫各具特色。像北京故宫有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乾 隆时期的“三希堂”有两个在北京故宫,一个在台北故宫。台北故宫在一些领域是独一无二的,比如汝窑收藏。但不是说所有的宝贝都在台北。我认为有误解主要是 两个原因,一个是1948年解放战争时期,当时国民党政府认为最珍贵的文物已运到了台湾;另外就是台北故宫不断拿出一些精品进行展览。台北故宫的设计很适 合展览。北京故宫是一个宫殿式的建筑,不具备展览功能。但从2005年开始,北京故宫把精品文物拿出来展览的次数越来越多。其实很多游客来北京故宫主要看 宫殿看房子,对文物的关注也少。(原编者注:现在不一样啦,你们不都亲眼看过《清明上河图》了嘛?)
台北故宫 建成已有50年台北故宫汝窑瓷器。
  新京报:拍《台北故宫》有没有想过要改变大家以往对两个故宫的误解?
  周兵:我们片子的立足点主要不是这个,我们想解读这些文物是怎么被运到台湾的,还有就是台北故宫馆藏的这些文物当年的历史和现在的状况怎样。
  新京报:很多关于人文历史的纪录片多侧重宏大叙事,这部片子呢?
  周 兵:我是想把宏大叙事和生活细节结合在一起,对个人命运和情感的描述,对某些历史细节的描述。我希望能让观众多看看台湾老百姓的生活,以及在台湾发生的一 些事情,毕竟大家对台湾的很多事情不了解。(编者注:现在也不一样啦,你们已经熟悉了凤梨酥的口感对不对?)(采写:新京报记者刘玮李健亚)
  写过两个故宫的日本人:“故宫与政治联系密切”
  在 成书前的五年时间里,日本记者野岛刚跑了很多地方,北京、上海、南京、四川、安顺、沈阳、香港、台北……他采访了超过100个人,其中包括4位历任台北故 宫的院长、1位北京故宫院长、1位南京博物院院长和1位沈阳故宫研究员。他还重新跟踪故宫文物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迁徙路线,进入山洞里查看当年文物的保存环 境,用他自己的话说,在经历了这一切后,他自己对文物都有了一定的鉴定能力。
台北故宫 建成已有50年野岛刚。
  从野岛刚那里,我们可以知道,许多台湾人也以为故宫里的好东西都在台北故宫之中。他曾说:“有一些台北故宫的人说北京故宫是一个空壳,没有好的东西,好的东 西全部都在台湾,第二流、第三流的文物都在北京故宫,这是他们的骄傲。但是这个说法是缺乏正确性的。新中国成立之后,北京故宫也不断收集新的文物,而且有 一些捐款,还有从海外回流到中国国内的文物,不断地有考古发现,北京故宫的文物不断增加,现在北京故宫的文物绝对不逊于台北故宫。但因为1949年故宫搬 到台北的时候,重点放在元宋的书画,所以这一部分台北故宫比北京故宫多了一些。至于明清文物以及一些考古新发现的东西,北京故宫当然比台北故宫好得多。”
  去年,在野岛刚《两个故宫的离合》简体中文版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之后,新京报记者与他聊了聊他书中政治语境之下的两个故宫。
  新京报:你在书里提到,两个故宫是两岸关系的风向标,这个观点是新的观点吗?
  野岛刚:这个观点以前没有人提过,没有人把两个故宫和两岸关系联系在一起。以前台北故宫是非常安静的地方,客人没有那么多,所以喜欢艺术的人很愿意去参观。但是这几年很多台湾人不愿意去了,因为大陆游客太多了,为什么会发生这个问题?
  新京报:两岸开放了。
  野岛刚:为什么政治改变这么严重地影响到文化?我们以前讨论故宫时往往把政治和文化切开,没有放在一起讨论,但是在故宫发生的所有事情,都和政治有非常密切 的联系。故宫对两岸关系而言是很好的突破,反映两岸关系新局面,两岸政治家都认为这种突破可能要从故宫开始。有趣的是,在我从2007年开始的采访过程 里,两岸关系也在不断变化,交流越来越密集。
台北故宫 建成已有50年台湾新闻中关于台北故宫的报道。
  新京报:你觉得两岸的领导人对各自故宫的态度有什么不一样?
  野岛刚:对台湾地区领导人来说,故宫是非常重要的政治问题。在台湾“立法院”经常讨论故宫问题。大陆也会关心讨论故宫问题,比如故宫里一些东西丢了,这些问题大家都很有兴趣,但不是什么国家级的问题,是社会性的。
  新京报:两岸对故宫不一样的态度,对各自的故宫会有什么不同的影响?
  野 岛刚:日本过去好几次想办两岸故宫的联展,大陆方面态度是“可以的,没问题,办吧。”但台湾方面一直提出一些问题,担心是不是台湾会矮化,或者是民间会接 受吗?最后是台湾方面说,不要办了。中国大陆很大方,这个问题对大陆没那么敏感,但对台湾来说,台湾官员会问“在一起办展是两岸的统一吗?”他们很害怕, 不敢做。
台北故宫 建成已有50年台北故宫文物赴日展览海报。
  新京报:你在采访中觉得大陆故宫有什么问题?
  野 岛刚:问题很多,北京故宫太大了。你要看画,要去一个地方,玉器是另一个地方,距离几百公尺,然后要看青铜器,又要走到玄武门那边,这里不像是博物馆。北 京故宫不是看文物的地方,是看建筑的地方。所以北京故宫如果要改变的话,应该把文物搬到别的地方。我希望有一天,北京故宫的建筑和文物能分开。(采写:新 京报记者姜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