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8日 星期三

淺談明代家具的識別與鑑賞(四)

《古典工藝家具》雜誌 

文/朱寶力 編輯/蔡靜琦
核心提示>>>
黃、紫木材雖然堅硬光滑,力學強度高於一般木材,但它們同樣是有機質,在非密閉的人類生活環境中也會風化、分解,這也是鑑別黃、紫家具新老程度的手段之一。
在桌椅凳榻類家具中,羅鍋棖加矮佬的造型在明式硬木家具上的使用很普遍,但在歷史縱深跨度大的漆飾傢具中出現的年代卻相對較晚。 筆者翻閱了不少明代的刻本插圖(這些插圖以桌椅的出現頻率最高),尚未看到有此種造型者,因此推斷,即使在個別明畫(注①)中或偶有出現,為數之少也可以表明它的流行基本是在清代,並在清代前期與仿竹、藤家具的劈料作、裹腿作等工藝造型相結合,形成了蘇作明式硬木家具顯著的風格。
图1.明晚期 黑漆顶牙罗锅枨平头案 (引自《山西传统·可乐居选藏》)圖1.明晚期黑漆頂牙羅鍋棖平頭案(引自《山西傳統·可樂居選藏》)
黑漆頂牙羅鍋棖平頭案(圖1),高83.5厘米,長205厘米,寬71厘米。 其造型為夾頭榫平頭案式,案面的兩端無翹頭,噴面,冰盤沿,圓腿外撇,帶側腳收分,正、背面的腿間設拱形牙條和頂牙羅鍋棖,兩側的腿間各設兩根短棖。 由於採用了高拱頂牙羅鍋棖進行加固,因此非常牢固,為明代晚期製作。
图2.明晚期 黑漆条桌(引自《艺术新闻》第52期,前波画廊图)圖2.明晚期黑漆條桌(引自《藝術新聞》第52期,前波畫廊圖)
黑漆條桌(圖2),為靠牆擺放,上可置插屏、古玩等陳設,故又稱為“壁桌”。 它的造型窄長,寬噴面,冰盤沿,高束腰,四角有腿木貫之;牙板的壼門弧度很大,明代話本小說形像地將其稱為“螳螂肚”(按:螳螂的腹部弧形下垂,至尾端又急翹起,與等圓的窪堂肚或魚肚圓弧度不同);牙、腿的邊緣飾燈草線,桌腿直下無足,但近地處小小的捲草紋雕飾將視覺重心下拉,既顯穩重又亭亭玉立,為明代晚期製作。
图3.明晚期 朱漆洒金琴桌圖3.明晚期朱漆灑金琴桌
朱漆灑金琴桌(圖3),高83.5厘米,長171.5厘米,寬53厘米,出自徽州。 其桌面平,冰盤沿,無束腰,牙板瘦窄,與腿相交處作委角,方腿扁內翻足。 底胎為杉木,桌麵糊蔴布,牙板及桌腿糊蔴筋,反底則只用布條糊縫,披漆灰,通體髹朱漆並灑金,反底為黑漆。 所灑之金呈方形和三角形的幾何狀,多已摩殘,它們顯然是先蓋章似地印上油漆花紋,再貼金箔而製成的“假灑金”。 此桌的朱漆以丹砂為顏料,呈朱膘色,界於紅、黃之間,雖有侵蝕老化的現象,但漆灰底子卻十分堅實,基本完好。
此桌制於明代晚期,可琴、書兩用。 桌面的芯板較薄,既輕又利於透音,而無束腰的窄牙板更可減重,故整桌甚輕,便於移動就光使用。 其內翻馬蹄足低扁,為明代晚期常見的風格,清代時的馬蹄足逐漸變得厚高了。
图4.明末或清初 黑漆皮面折叠桌(引自《艺术新闻》第48期,菩提缘图)圖4.明末或清初黑漆皮面折疊桌(引自《藝術新聞》第48期,菩提緣圖)
黑漆皮面折疊桌(圖4),高90厘米,長100厘米,寬64.5厘米。 其桌面蒙皮以減重,噴面,冰盤沿,無束腰,壼門牙子飾燈草線,四角有展腿式短足,長腿外撇,帶側腳收分,可以折疊,腿中飾雙線,劍柄狀足。 約為明末或清初製作,曾經筆者之手予以修復。 此桌又名狩獵桌、行軍桌,輕便易攜,可與交椅組合,折疊時又可席地使用,在明代時多有製作,《魯班經匠家鏡》第二卷中即載有“折桌式”,所描述的造型與此大致相同。 由於它的毀損率較高,所以留存下來的實物較少。
图5.明晚期 黑漆金饰方面香几 (引自《典藏》第124期,雅典襍图)圖5.明晚期黑漆金飾方面香幾(引自《典藏》第124期,雅典襍圖)
黑漆金飾方面香幾(圖5),線條婉約。 其噴面寬出,便於搬移,從漆面觀察,結構沒有錯動,高束腰應起著較大的作用。 香幾有方、圓及其它多種樣式,而面為方形者又可兼作茶几使用,清代時分化出專用的茶几品種。 此香幾的造型似具山西地區性的特色,但若與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明代宮廷流傳下來的黃花梨方面香幾(圖6,高48厘米,長、寬各26厘米)相比,風格基本上一致,設計亦可能效仿了明代晚期的宮廷樣式。
图6.明晚期 黄花梨方面香几(故宫博物院藏)圖6.明晚期黃花梨方面香幾(故宮博物院藏)
图7.明后期 黑漆彩绘描金山水人物纹插屏 (引自《山西传统家具·可乐居选藏》)圖7.明後期黑漆彩繪描金山水人物紋插屏(引自《山西傳統家具·可樂居選藏》)
黑漆彩繪描金山水人物紋插屏(圖7),高106厘米,長100厘米,寬36厘米。 其屏座造型為寶瓶柱,橫嵌三塊絛環板,下為卷雲抱球足及壼門式披水牙子,是明代後期的流行樣式。 屏心彩繪描金山水樓閣人物圖案,邊框連同底座均清鉤描金紋飾,金色雖已摩殘,但當年的金碧輝煌仍依稀可見。
图8.清前期 黄花梨嵌玻璃油画《仕女观宝图》屏风 (故宫博物院藏)圖8.清前期黃花梨嵌玻璃油畫《仕女觀寶圖》屏風(故宮博物院藏)
黃花梨嵌玻璃油畫《仕女觀寶圖》屏風(圖8),高245.5厘米,長150厘米,寬78厘米,造型偏晚,透雕螭龍的拐子風格較濃,屏心的玻璃繪仕女人物油畫為清代前期的宮廷畫派作品,同屬於康熙中期至乾隆早期的工藝製作。 因為屏風屬廣州的貢作,比屏芯稍早一些,但並非是明屏後配清畫。
明清家具收藏最需要的眼力是鑑別老與新,否則就不稱其為明清家具了。 有些愛好者之所以會吃虧,不是把年代看得過早,就是把黃、紫木材比作黃金,以為是千年不朽的。 黃、紫木材雖然堅硬光滑,力學強度高於一般木材,但它們同樣是有機質,在非密閉的人類生活環境中也會風化、分解,這也是鑑別黃、紫家具新老程度的手段之一。
注①明畫:
以前常被提到的“明畫”《百美圖》中有不少羅鍋棖加卡子花、矮佬的家具。 然而,它是清朝乾隆年間宮廷畫師以明末崇禎刻本《金瓶梅》的插圖為藍本所作的秘本春宮畫冊,全名為《清宮珍寶百美圖》。 畫中融入了不少入清後的流行因素,如漢族婦女的缽盂發式和家具的造型等,所以其並非明畫,不能用其來論證明代的陳設和家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