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5日 星期五

唐代長沙窯青釉褐斑貼花椰棗紋壺(圖)

收藏快報
长沙窑青釉褐斑贴花椰枣纹壶 長沙窯青釉褐斑貼花椰棗紋壺
廣東河源 胡茂全
  唐代長沙窯青釉褐斑模印貼花椰棗紋瓷壺,出自印度尼西亞勿裡洞島海域「黑石號」沉船,高22.2釐米,口徑11.5釐米,底徑15.8釐米。該 壺為大口,圓唇外卷,短直頸,八棱形短流,三股曲柄,三股雙系,筒形深腹,大平底;流及系下飾模印椰棗紋貼花,上涂褐色斑塊;胎色米紅,外施白色化妝土, 沒上化妝土的部分顏色青黃,形成鮮明對比;通體罩透明青釉不及底,釉面光亮如新,釉層薄、開細小片,釉色均勻,略有垂釉現象;器內輪制痕跡清楚,底足略 修;模印處稍內凹,有窯裂。
  隨著唐代中西交往的頻繁,薩珊波斯金銀器大量傳入中國,西域金銀器上的錘公式、壓印和掐絲工藝不僅影響唐代的金銀製作業,同時也影響到陶瓷業,唐三彩最早採用貼花工藝。
  模印、貼花是長沙窯特有的風格。模印往往先刻劃需要的花紋,製成模子,有的是用刻有花紋的模子直接拍打在器物的坯胎上面,現出圖案;有的是在薄 泥片上壓印出花紋,然後再施青釉,圖案常有飛鳳、飛鳥、飛雁、花蝶、獅子、走鹿、雙魚、武士等等。這些圖案構圖簡潔,線條粗細得體,均勻有力,沒有繁雜多 餘、呆板堆砌之感。
  長沙窯青釉褐斑貼花椰棗紋瓷壺的流及雙系下分別飾有一串帶果實的椰棗紋。椰棗樹是阿拉伯地區特有的常見高大喬木,樹形美觀,渾身是寶:果實椰棗 含糖量高,營養豐富,既可作糧食,又可製糖、釀酒;種子可榨油;枝葉可編椅、筐、席、托盤、掃帚等生活用品。椰棗樹還有著優良的品性:耐高溫、耐乾旱、樹 齡長、產量大、具極強生命力。伊斯蘭教的先知穆罕默德在23年傳教活動中,生活樸素,飲食簡約,喜食椰棗。曾囑咐其弟子:「你們要尊敬你們的姑祖母——椰 棗,因為椰棗和人祖阿丹是用同一種泥土造成的。」
  據載,長沙窯瓷上的模印貼花、印花工藝是從金銀器的錘公式和壓印移植過來,並成為長沙窯的裝飾特色。一般常出現於三個部位:一是貼於喇叭口壺的 流下部,佛教題材較多,有飛鳥、奔龍、一朵花卉、童子坐蓮等;二是洗、罐等的系耳,以模印而制;三是壺、罐的腹部,這種類型最為常見。植物是西亞南亞常見 的菩提樹、桫欏樹、椰棗樹等,中心或書有作坊主姓氏,這種類型的紋飾具有濃郁的域外文化因素,被認為是為外銷而燒製的,國外發現的長沙窯瓷壺,多飾模印貼 花也證明了這一點。
  在唐代中期椰棗樹已經被作為觀賞植物移入中國,杜甫詩《海棕行》描述了他在四川綿陽涪江畔看到的椰棗樹,晚唐人段成式和劉恂分別在他們的著作《酉陽雜俎》和《嶺表錄異》中記載了椰棗樹並有詳細描述。
  然而,阿布·賽義德於916年前後撰寫的《中國印度見聞錄》(卷二)中記述到:「在這個國度裡,有可供人們享樂的一切,有美麗的森林,有水量充 足、長流不息的河川,只是沒有椰棗。」從這些史料可得:晚唐時,中國已從阿拉伯地區移植了椰棗樹,但栽種面積很小,且絕大多數人不識此樹,正如杜甫在《海 棕行》所說的「時有西域胡僧識」。因此,長沙窯壺上的椰棗紋圖案極有可能是阿拉伯商人給長沙窯作坊下的樣式。
  長沙窯興於中唐,盛於晚唐,衰於五代。其燒製出來的瓷器品種豐富,美觀精緻,實用性強。這些瓷器在青釉下加繪彩色花紋並加貼花圖案,衝破唐以前單色青釉一統天下的局面,是我國釉下彩繪的第一個里程碑,也是我國彩瓷工藝的驕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