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蘇南京 劉亦實
白石老人生前的畫賣得並不貴。1910年(清宣統二年),吳昌碩給他定的潤格為「四尺十二元,五尺十八元,六尺二十四元,八尺三十元,冊頁摺扇 每件六元。」1922年,老人的畫友陳師曾到日本去,順便帶了齊白石的幾幅畫去賣。其中杏花等數幅每幅得價百元(此指民國國幣亦可等額折為銀元,而非日元 價格)。這令陳師曾很興奮,而齊白石更是大喜過望,信心倍增。他還做了一首詩:「曾點胭脂作杏花,百金尺紙眾爭誇。平生羞殺傳名姓,海國都知老畫家。」
齊白石後來在畫壇上享有盛名,也從不把潤格抬高,彰顯他作為湘潭貧苦農民出身的畫家固有的善良平和與質樸。1949年以後,一直到他逝世那年, 齊白石已是世界聞名的當代第一流大畫家。可是他自訂畫值,還始終是三元一尺左右。但到他辭世後,他的作品被國際市場視為藝術瑰寶,且極難見到,動輒一幅售 十萬、八萬美元,又何止「萬金尺紙」呢(當然這兒必得要說明的是在國內的畫店,齊白石的畫作只是比50年代高了近一倍而已,如1965年我在南京十竹齋書 畫店看到的齊白石畫作,五尺條幅《櫻桃》也就標價四十五元而已。但那時已相當於一名三四級技工的一個月工資了)?
1923年,齊白石已與陳師曾、凌直支、陳半丁並稱為京師四大名畫家。當年秋,他從北京返回湖南家鄉探親,在省會長沙,受到畫友故交和社會賢達們的熱烈歡迎。
某日,碰到個老朋友登門求畫。此人名叫李徽之,原為岳陽縣的鄉紳,民國初年擔任過譚延闓的秘書。幾年後他當選省議會參議員,還常以南嶽衡山的紫 輝和尚(又稱六指頭陀,民初任過中國佛教協會會長)的俗家弟子自居,已在社會上有些名氣。其實,李徽之與齊白石並不怎麼熟,僅在北京見過幾面。齊白石出了 名後,李徽之與他通過兩次信,並在湘報副刊上撰短文評介過齊白石畫作。也就僅此而已。以後,李徽之到處誇示他與齊白石的友誼,以「老朋友」自居,齊白石宅 心仁厚,他雖覺得此人浮俗,但也不願得罪他。這回儘管李徽之不提筆金,齊白石還是欣然提筆為他畫了一幅《枇杷熟了》,令這位老兄喜之不勝,連連稱謝作別。 第二年,齊白石又到長沙,這位老兄得寸進尺,照樣拿著家藏上等宣紙來求畫,並且指定要畫一條大鯉魚。齊白石實在很不愉快,想了想表示待畫好了一定派人送 去,將李徽之打發走。當日晚,老人即提筆作畫,畫好後即派人送往李家。畫上寫了一首打油詩:「去年相見卻求畫,今日相求又畫魚。致意故人李居士,題詩便是 絕交書。」這位李兄準是一位俗不可耐的「雅士」,所以齊白石給他開了一個小玩笑。據說後來他再也不好意思向齊白石老人求畫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