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2日 星期二

~ 五營兵將 ~

 


     五營將軍又稱『五營元帥』、『五大將軍』、『五營大將軍』、『五營神將』。
     代表五營番號的旗幟,皆為三角形,其旗色完全依照五行五色而來,各地各廟皆然,其數據九八六五三,則是民間慣用的禮制極數,而軍隊番號採 東夷 南蠻 西戎 北狄 中秦之說,多少也反應了和人本位主義的一統觀念,應係建都關中以後所衍生的思想。

     基本上,五營有內營和外營之分。依神論,凡曾受帝王敕封的正神,如關帝、媽祖、保生大帝與諸姓王爺等等,皆設內外營;而本無兵權卻擅自擁兵的非命厲神,如 萬善爺、大眾爺等等,則只設內營。依廟論,私壇僅設內營,公厝級以上的廟均設內外營,但元廟級的大廟則不設營寨,如台南市祇典武廟等等。依地論,鄉間廟宇 大多設內外營,而市集廟宇則受地形限制多不設外營。

     內營總兵馬三十六萬,或說三十六營將,係王爺的近衛軍,負責王爺本部的安全防衛。其造像大致有
『五營旗』和『五營頭』兩 類,多置於神殿供桌上。所謂『五營旗』和『五營轎』是在類似『手轎』的小轎上,依五方各插上五色三角旗幟,各旗皆載明該營的元帥、番號、軍馬和兵員數目, 可視為營旗或令旗。『五營頭』是在『五營旗』前增列或另置架插放五個小木偶頭像,一般都有頭無身,講究者則以布袋戲裝;其排列方式:
                  中營必在中央,而其顏色,亦依五行五色而分色。
大多廟宇皆以『五營旗』為內營象徵,『五營頭』較少,尤其新建廟宇都是『五營旗』的天下了;不過,也有兩種同時羅列並排的,這以老廟為多數。
     其營寨建築,各地不一,幾乎找不到相同的造型,甚至有些鄉間的同一廟宇的五營,也各有差異,大體上有六種樣式:

  1. 露天式--完全沒有硬體建築物,也沒有什麼屏障,只在營位上插放『竹符』而已,這是最簡單的設施。
  2. 圈圍式--以鐵皮或砌水泥作簡易的圈圍,頗為克難、草率,許多鄉間的小廟,即多以此方式。

  3. 土丘式--以天然高地或人工土丘作為營位,講究一點的,另在其外圍砌以磚牆,以防泥土流失,沿海一帶的廟宇,多採此式。

  4. 專龕式--用磚或水泥砌成小神龕,如同平房造形,小者不過膝,最高也不到胸部,台灣民間的五營造形,以這種樣式的最多。
  5. 小祠式--以磚瓦營建,如同蓋廟一樣,不但高度在成人以上,而且造形也較講究,甚至磨石子、貼瓷磚,有些地方還在門上刻有對聯,如一座完整而獨立的小祠,近年來新蓋大廟所建的五營,都已朝此發展。
  6. 寶塔式--磚造磨石子或水泥高塔,最高有九層,此種營寨較少見,指流行於台南市南安區一帶,如學甲寮慈興宮的五營就是一個例子,不過目前只剩西營一座而已;另外,土城地區亦有。這種寶塔式的五營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塔頂加祀石雕老虎鎮守。
     結語:五營神兵是王爺民間信仰的一環,其營寨雖簡陋,造形也單調,但象徵數十萬的兵馬的神力,卻不會因這樣而減低其功能或地位,相反的,祂已由捍衛角色躍升為祈安賜福的萬能神明。



五營兵將可說是派駐各地方的軍隊,依五方配置來負起守衛境域的責任,而掌理、調動此一部隊的兵權在當境的主神。五營兵將平日除要守衛境域以防邪鬼妖魔入侵外,在有任務需要時,也要遵從地方主神的派遣行事。廟內與五營相關的置物有:五營頭(五營將首)、五營令旗、笏板(令牌)、刀劍等法器,通常齊置於一方形架上,暫時稱此整體為「五營座」。「五營座」擺放於廟內壇桌上之側邊,或放於配祀神神龕內之側邊,也有單獨置於廟內主神旁神龕內或案桌上奉祀。「五營座」裡令 牌上寫著諸如「奉玉旨?令清水祖師聖令」、「奉旨代天巡守五年千歲聖令」、「北極玄天上帝?令」的文字或其他符文;「營首」則是指僅有頭部的人偶像,有些 會穿上衣服,大多是五個人偶,人偶面部、衣服會分別配上青、紅、黃、白、黑色;「令旗」有五支,分別是青、紅、黃、白、黑色,上面繡有龍形圖案,亦有素面 者。令旗上面依青、紅、黃、白、黑色旗,寫著諸如:
東營九夷軍 九千九萬人」、「南營八蠻軍 八千八萬人」、
中營三秦軍 三千三萬人」、「西營六戎軍 六千六萬人」、
北營五狄軍 五千五萬人」或是
東營張公聖者」、「南營蕭公聖者」、「中營李元帥」、
西營劉公聖者」、「北營連公聖者」等文字。
「令牌」上文字傳達出五營將兵乃受廟內主神之命令而行事,「營首」代表著各營之統帥,「令旗」上文字說明各營軍兵之組成。五營座置物及符文,透露出由上而下的統屬關係,即五營將領受主神之命,統領營內兵員,戍守各方。



                    ※摘取於 臺原出版 姜義鎮 台灣的鄉土神明
                         常民文化 黃文博 台灣民間信仰與儀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