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8日 星期一

明代中晚期玉帶板考釋(圖)


中國古代玉帶 中國古代玉帶 中國古代玉帶結構圖 中國古代玉帶結構圖
中國古代玉帶鑑賞
  玉帶是一種由數塊乃至二十數塊扁平玉板鑲綴的腰帶,是古代官品位的標誌.玉帶有方形、長方形、桃形等,表面常雕琢各種圖案的玉帶始見於北周,一 直沿用至明代,清代廢除玉帶制度.中國古代人穿長袍束腰帶,唐代以前多以皮革制帶,稱之為革帶.宋代之後絲質腰帶漸成為主流.無論是革帶還是絲帶,在腰帶 上裝飾配件,古代人都非常講究,在中國古代,最早出現在腰帶上以玉為裝飾品出現在北周時期.最初只是在腰帶的兩端連接處加玉質帶鉤,後來發展到在腰帶上鑲 綴一圈片狀玉塊,玉塊的形狀有方形、長方形和桃形;有素面的,也有表面淺浮雕刻圖案,以顯示主人的高貴身份.唐代,朝廷把皮質的革帶定為官服的重要組成部 分,並規定用不同材質的配飾鑲綴在革帶上,以此體現官階的高低.只有三品以上的文武官員才能系金帶或玉帶.明代標準一副革帶由20塊帶板組成,這20塊帶 板又是由長方形8塊、長條形4塊、圭形2塊、桃形6塊按照一定的順序排列而成.  
  玉帶板又稱為帶跨,從13塊到26不等,材質、數量依據等級不同都有著嚴格的規定,通過記載所知,在明代玉帶僅限於皇帝、藩王、建立功勛受封的 公、侯、伯、駙馬及夫人.一品官員束玉帶,二品官員束花犀帶,三品官員束金钑花帶,四品官員束素金帶,五品官員束銀钑花帶,六、七品官員束素銀帶.
  筆者所藏的玉帶板
筆者所藏玉帶板筆者所藏玉帶板
此玉帶板為明代中晚期作品,雙層鏤雕,有明顯桯鑽和管鑽的痕跡.人物只注重外表,忽略細部,教書先生和童子用陀刻出衣紋,略具形象.人物雕刻簡 單,確有「明大粗」之感.用細小勾陀刻出花卉和葉片,雕刻較為精緻.明代中晚期透雕玉帶的碾琢逐漸程式化,紋飾基本不再高出邊框.特點是先用減地雕法留出 所需形象,然後在主體紋飾邊緣均勻降低,減地時過度不再似早期那般圓潤,而是相對陡直,同時在降低的地子上鏤雕.
  此玉帶板紋飾為「漁樵耕讀」的「讀」.「漁樵耕讀」即漁夫,樵夫,農夫與書生,是農耕社會四個比較重要的職業,很多也是官宦用來表示退隱之後生 活的象徵.古代人之所以喜歡漁樵耕讀,與其說是對這種田園生活的恣意和淡泊自如的人生境界的嚮往,不如說是內心深處對入朝為官,得到統治者賞識的一種心理 寄託或嚮往.(來自隨心飛翔新浪博客)


來源:新浪收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