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5日 星期五

毛澤東《臨蘭亭》揭秘


毛澤東《臨蘭亭》 毛澤東《臨蘭亭》
文/王祁
  毛澤東的書法世有定論,那種狂放無忌,長槍大戟的風格,雖出張旭懷素衣缽,然確是別開自家門戶,由不得天下饒舌.但我倒是對他的《臨蘭亭》,準 確說是殘缺的「毛氏蘭亭」(見圖)感興趣,據說檔案館存的就是五張片段,全本沒有.而且是孤本.我很驚訝的是,這樣一件珍貴手跡,至今還沒有引起書界和學 界重視,更沒有與那場著名的「蘭亭論辯」聯繫起來研究,是否會有遺珠之憾呢?本文力圖換個角度探微索幽.
  讓我們來看「毛氏蘭亭」.
  當初是寫了全本,還是就這樣寫了幾段?據我的研究,覺得就是寫了這麼幾段,好像主觀上就沒有想寫全本.這在後面我會談到.
  當時是照帖寫,還是根據記憶默寫的?我認為不是默寫,是照著一本《蘭亭序》的文字內容,寫他毛氏自己的書體字.但肯定有些段落,比如開頭的一段,是記得挺熟的.
  那麼如果是照帖寫的,為什麼錯訛還那麼多?比如,從「永和九年」開始到「俯察品類之盛」之後,少了「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17個字;從「夫人之相與」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期間少了「或取諸懷抱,悟言一」8字、「暫得於己」4字、「向之所欣,俯仰之間以為陳跡,猶不能不 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每攬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66字;而在結尾,把「後 之攬者亦將有感於斯文」11個字全部丟掉了.
  而在這中間,將「癸丑」寫成「癸卯」;將「群賢畢至」寫成「群英畢至」;重複寫了「咸集」;將「激湍」寫成「急湍」;「列坐」寫成「列座」;重 複寫了「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將「品類之盛」寫成「品彙之盛」;「趣舍萬殊」寫成「取捨萬殊」;「感慨系之」寫成「感慨擊之」;「固知一死生」 寫成「故知一死生」;「亦由今之視昔」寫成「亦猶今之視昔」;「悲夫」寫成「悲乎」;「其致一也」寫成「其致一致也」.
  乖乖,照著寫還這樣粗心大意,可能嗎?我說,可能.為什麼,因為他是毛澤東.
  「毛氏蘭亭」儘管殘缺,但仍不失為一件珍品,因為這裡面隱藏和待解析的信息是很多的.從書法上說,也寫得灑脫自然,張弛有序.可惜不是全本.有 人說殘缺也是美,而且是所謂大美,然後就抬出維納斯的石膏像說事,我是不以為然的.不能因為沒看到月圓就誇月缺更美.假如歷史流傳下來的《蘭亭序》是殘 本,我們一定會說比全本更美嗎?
  我們看到的這個孤本「毛氏蘭亭」,甚至連通盤寫一遍的耐心都沒有,只是象徵性的抄寫了幾段,而抄寫的也是逸筆草草,心不在焉,重複、錯字、丟 段、每頁紙風格不一,無論結體、章法、筆意、氣息,沒有一點王字的形神,包括後面很重要的一句「後之攬者亦將有感於斯文」,竟丟下不寫了.
  毛澤東給我們留下的,就是這麼一副有頭無尾、幾處斷腰又滿身錯訛的「毛氏蘭亭」作品.就說結尾吧,就算是因為紙寫滿了,寫不下了,也應該續紙寫 完才對,可就是留下個禿尾巴,但又不像是在草紙上打稿練習.而且毛澤東留下了那麼多的手跡,如果真的以書法家的情懷對待《蘭亭》,怎麼都會留下幾幅毛氏 《蘭亭》手跡的,可是沒有.不能說與那場有頭無尾的「蘭亭論辯」沒有一點關係吧?
  那麼,毛澤東寫這副看似漫不經心、十分隨意、殘缺不全、又全無半點王字面貌的《蘭亭序》,能給我們透露出他心靈的什麼信息嗎?或者說我們能夠解讀出什麼密碼嗎?
  毛澤東照著《蘭亭》臨寫,還錯訛甚多,丟行漏段,也許有毛澤東性格使然,重在揮灑,不拘小節的因素.但這只是性格影響書寫的一個方面.還有另外 一個方面,那就是心態影響書寫的問題.古人說「書為心畫」,今人說「書法是心電圖」.「心畫」也好,「心電圖」也好,都是告訴我們,通過品讀書法可以解開 作者心靈的密碼.從王羲之的《蘭亭序》我們看到了他書寫時心態的自由放逸和憂患意識;從顏真卿的《祭侄文稿》我們看到了他書寫時的悲憤填膺和欲哭無淚;從 蘇東坡的《寒食帖》我們看到了他的淒苦和無奈等等.
  更有說服力的是唐代著名書法家孫過庭在《書譜》裡有專門的論述(原文略),他寫道:書家在同一個時期作書,有合與不合,也就是得勢不得勢、順手 不順手的區別,這與本人當時的心情思緒、氣候環境頗有關係.合則流暢雋秀,不合則凋零流落,簡略說其緣由,各有五種情況:精神愉悅、事務閑靜為一合;感人 恩惠、酬答知己為二合;時令溫和、氣候宜人為三合;紙墨俱佳、相互映發為四合;偶然興烈、靈動欲書為五合.與此相反,神不守舍、雜務纏身為一不合;違反己 願、迫於情勢為二不合;烈日燥風、炎熱氣悶為三不合;紙墨粗糙、器不稱手為四不合;神情疲憊、臂腕乏力為五不合.合與不合,書法表現優劣差別很大.天時適 宜不如工具應手,得到好的工具不如舒暢的心情.如果五種不合同時聚攏,就會思路閉塞,運筆無度;如果五合一齊俱備,則能神情交融,筆調暢達.
  關於心態影響書法的例子很多,古代的除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和蘇東坡的《寒食帖》外,還有很多,就不說了.舉兩個現代的例子.第一個,《中國書 法》雜誌1992年第二期封底發表的一幅毛澤東題贈杜冰波先生的草書作品《題烏江亭》,有學者稱其書寫錯誤達到了驚人的地步.作品內容是杜牧詩《題烏江 亭》.「勝負(原文為敗)兵家事有之(原文是「不期」),包羞忍辱(原文是「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材(原文是「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落款處 「杜牧之題項羽廟」(原文為《題烏江亭》).應該說,毛澤東這幅書法寫得很漂亮.但為什麼會寫的錯訛多多呢?學者分析了這首寫於1928年2月22日的書 法的背景.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毛澤東在八七會議上提出了農民群眾和開展武裝鬥爭等問題,在秋收起義失敗後提出並討論了建立井岡山根據地的問題,在井 岡山針對「紅旗到底能打多久」的悲觀論調專門寫了《井岡山的鬥爭》,初步確立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思想.這首贈友人書作應該是託古言志,抒 發胸意:革命經歷了失敗,我們不學霸王,還要捲土重來.而這首詩所以寫的錯訛太多,學者認為:我想毛澤東在躊躇滿志的同時,內心也很矛盾很複雜(見閔生裕 文).也就是說心態影響了書法作品的質量.第二個例子,在榮寶齋(微博)一樓屋樑上有一副書法橫幅,是郭沫若寫的毛澤東《沁園春·雪》,字是好字,就是作 品筆誤較多,除了作者在詩後註明的幾點勘誤外,我看出還有「望長城內外」寫成「看長城內外」;「引無數英雄」寫成「引千古英雄」等.我想,這些是不是筆誤 呢,是否原來的詩句如此,而非筆誤呢.郭老的這副作品寫於1961年,應是接近毛澤東真跡的,所以不好說.如果不是原詩如此,那就是郭老自己默寫此詩時記 錯了,造成筆誤.但根據後來寫錯幾處的詩後勘誤來看,應該是有原詩對照的,而不像是默書和默勘的.而如果照著原詩來寫,似乎又不應該出現那麼多寫錯的地 方,莫非郭老當時的心境也受了什麼影響嗎?或者可以這樣解釋,像毛澤東、郭沫若這樣的大人物大文豪自是與凡人不同的,寫書法逸筆草草,不拘小節,錯訛可忽 略不計?但我想向來謹慎的郭老還不至於,那就只有一種解釋,還是心緒不寧所致,至於當時的背景則需繼續考證了.從以上兩個現代人的例子也可以看出,孫過庭 關於書法家心態影響書寫效果的論斷是成立的.
  那麼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毛氏蘭亭」,可能就是在如孫過庭所說「違反己願,神不守舍」的心態下草草寫下的,所以「毛氏蘭亭」出現如孫過庭所說「思路閉塞,運筆無度」的現狀,就是很自然的了.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這副《臨蘭亭》是上世紀60年代中期寫的,時點正是那場著名的「蘭亭論辯」期間.這一時點的確定,就為我們解開這幅書法的密碼提供了堅實的 依據條件.《臨蘭亭》是《中國書法》雜誌為紀念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講話發表50週年而刊登在1992年第二期的.據《人民日報》
  1993年12月9日第8版(人民網(微博)「領袖人物資料庫」)劉正成《創造:在繼承中發展——讀毛澤東《臨蘭亭》等書跡有感》中寫道:「毛 澤東書法並沒有忽視王羲之的中和之美,但卻有嚴格取捨.這從《臨蘭亭》可見一斑.這一帖是意臨,即這是毛澤東眼中的《蘭亭序》,取其瀟灑和精美,卻無《蘭 亭序》的溫潤和恬適.力與勢已取代其韻與致.這力與勢酣暢、奔放,充滿生氣.此帖前部,作者多用原帖之行書,而愈往後,則已從小草變成大草,盡情任性,一 發而不可收拾.此帖的意蘊已從《蘭亭序》原有的超逸、悲愴而替換成雄健、樂觀、充滿自信了.這件作品未署年月,大約是60年代中期所作.」而那場著名 的「蘭亭論辯」正好發生在1965年.
  由此我們可以認為,毛澤東《臨蘭亭》應該是在「蘭亭論辯」期間寫的,論辯引起了毛澤東的注意(後來更是直接參與),他也開始重新思考這場「筆墨 官司」的主角《蘭亭序》的真偽問題,想起久違了的書法習帖《蘭亭序》,於是就找來,信手寫了幾段.我們甚至有理由猜測毛澤東是看了一些「蘭亭論辯」文章 後,或者寫完給章士釗和郭沫若關於「蘭亭論辯」的書信後,在思緒的縈繞中信筆臨寫的《蘭亭序》.因此就有了深入解讀的意義.也就是說,是「蘭亭論辯」事件 影響了他的心態,影響了「毛氏蘭亭」的書寫效果.
  「蘭亭論辯」的史料說明,毛澤東是支持那場論辯的,而且有依據證明他也是希望郭沫若打敗高二適的.那麼,毛澤東為什麼支持打那場「筆墨官司」 呢?我認為矛頭不是對《蘭亭》,也不是對王羲之,而是對那些帝王將相,特別是那個「稍遜風騷」的李世民的.毛澤東對李世民等帝王將相的蔑視心理,是他骨子 裡的東西,在他著名的《沁園春·雪》等詩文裡早有表述.但是他自己也有帝王情懷.一方面蔑視,一方面又欣賞,形成了毛澤東的一種矛盾心態.如果從一個書法 家的眼光來看,毛澤東對王羲之和《蘭亭序》是有不解之緣的,可是,毛澤東的眼光沒有停留在書法家的視野和水平上,他更感興趣的是唐太宗對《蘭亭序》的結論 可不可以挑戰和顛覆.
  據史料記載:1965年,郭沫若撰寫《由王謝墓誌的出土論至〈蘭亭序〉的真偽》一文,認為《蘭亭序》不論是文字還是書法都不是出於王羲之之手. 郭老以毛澤東思想為武器,以王謝墓誌字體是隸書體而不是《蘭亭序》裡的行書體為實證和鐵證,斷定《蘭亭序》是從文章到書法均系後人偽托的,就是說王羲之根 本沒有寫過什麼名噪千古、文章美妙、書法絕倫的《蘭亭序》,王羲之沒這文才,也不會寫這種字體;有這文才和會寫這種字體的,郭沫若認為是王羲之的七世孫智 永.為什麼是智永?就因為智永寫了800本行書《千字文》,字體很像《蘭亭序》嗎?文才就可以超過王羲之並且冒名王羲之寫《蘭亭序》嗎?為什麼呢?郭老就 回答不出來了.後來郭沫若的論辯對手高二適也被郭權威給忽悠暈了,甚至懷疑有「秘義」.他在駁文中問道:「郭先生擬《神龍》(指神龍本《蘭亭序》—作者 注)於智永,不識另有何種秘義?」
  郭沫若文章發表在6月10日至11日《光明日報》和這年第6期的《文物)雜誌上.此文一出,引出一些反面的意見.當時南京市文史館館員高二適, 立即撰文反駁,並將文章寄給文友章士釗.同時還寄給章—封信,說:「鄙稿倘若邀我主席毛公評鑑,得以發表,亦當今至要之力圖也.」7月16日,章士釗寫信 給毛澤東,推薦高文.毛澤東7月18日回章士釗信,說:「爭論是應該有的,我當勸說郭老、康生、伯達諸同志贊成高二適—文公之於世.」同一天,毛澤東又致 信給郭沫若,說「筆墨官司,有比無好.」郭沫若同意毛澤東的意見,並建議以《光明日報》為陣地進行這場討論.隨後,高文《<蘭亭序>的真偽駁 議》發表在7月23日《光明日報》上,第7期《文物》雜誌也發表了高文的影印手稿.蘭亭論辯從此拉開帷幕.
  8月12日,郭沫若又寫了一篇文章交報社,是針對高二適的文章.5天之後,毛澤東向康生問起這場官司,康生當天寫信向郭沫若通報情況說:「今天 在接見部隊幹部時,主席問我:『郭老的《蘭亭序》官司怎樣了,能不能打贏?』看來主席對此問題頗有興趣.我回答說,可以打贏.當然這些頭腦頑固的人要改變 他們的宗教迷信是很難的.」
  在高二適文章發表後不久,郭沫若又寫了兩篇文章進行論爭,即《〈駁議>的商討》、《<蘭亭序〉與老莊思想》.細讀其文章,其中除了 論蘭亭問題之外,又涉及打破帝王將相崇拜的問題.如,郭沫若將高二適不同意蘭亭為偽的觀點說成是「絕對信仰唐太宗及其群臣」.耐人尋味的是,郭沫若還引用 了毛澤東的詩句「唐宗宋祖,稍遜風騷」,說「不是膾炙人口的嗎?」在《〈駁議>的商討》一文中,郭沫若特別引用了清代書畫家趙之謙的一段話,說:當 日唐太宗注重王羲之書法,「(群臣)摹勒之事,成於迎合,遂令數百年書家尊為鼻祖者,先失卻本來面目,而後人千萬眼孔,竟受此一片沉沙所瞇.」這段話,郭 沫若十分欣賞,引用了兩次.郭沫若特別欣賞趙之謙的敢於「妄言」.
  8月20日,毛澤東看了這兩篇文章的清樣後,也對郭沫若引用趙之謙的材料很感興趣,寫信給郭沫若,認為「文章極好.特別是找出趙之謙罵皇帝—段 有力.看來,過分崇拜帝王將相者在現在還不乏其人,有所批評,即成為『非聖無法』,是要準備對付的.」(見穆欣:《辦〈光明日報>十年自述》)無意 當中,毛澤東已經把高二適當成「崇拜帝王將相」的人,並視為要「對付」的對象.由於當時特殊的政治氣氛,以及郭沫若的影響與地位,蘭亭論辯作為學術爭論, 從開始到結束,就出現了「一邊倒」的局面.實際是因為支持郭老容易,駁倒高二適難.許多論文已明顯地在迎合當時「破除迷信」的政治需要.有的論文題目就是 《揭開<蘭亭序>迷信的外衣》、《<蘭亭>的迷信應該破除》.甚至於文物出版社1973年將蘭亭真偽爭論的論文歸集到一起出版 (即《蘭亭論辯》)時,仍有十分明顯的傾向問題.此書的出版說明寫道「應當指出,這種爭論反映了唯物史觀同唯心史觀的鬥爭.」
  在這裡,毛澤東支持質疑《蘭亭》的原因已昭然若揭:表面上看,是想看兩個笑話,一個是惡搞《蘭亭》的笑話;一個是調教郭沫若的笑話(類似乾隆調 教紀曉嵐).而實際上毛澤東要達到的目的,很簡單,就是借《蘭亭》搞唐太宗一下,是毛澤東要和李世民打一場「帝王官司」和「鬥氣官司」.要說「穿越」,毛 澤東在那個時代已經開始了.
  也許論辯一開始,毛澤東就覺得是個笑話和鬧劇.他關心的不是《蘭亭》真偽,因為他早已給這場論辯定調為「筆墨官司」,就是說不會有贏家,因為沒 有裁判員.而且他從八歲就研習書法,對王羲之和《蘭亭序》是奉為法寶的.他不在意正方能不能取得勝利,他也不擔心反方能翻起大浪,他要的就是熱鬧一下,狂 歡一下,摸一下唐太宗的老虎屁股,舒展一下他獨特的(有時也很恐怖的)毛氏幽默.但他不能點破.所以你看毛澤東雖然支持論辯,希望熱鬧搞大,但卻堅守底 線,絕不沾染罵名,因此從未對《蘭亭》真偽表過態度.
  而能夠使毛澤東心願得以實現的是郭沫若(以及康生、陳伯達),他把蘭亭論辯的要害集中到「敢於模唐太宗老虎屁股」上面,甚至赤膊上陣,直接拿領 袖壓制和恐嚇反方,引用了毛澤東的詩句「唐宗宋祖,稍遜風騷」,說「不是膾炙人口的嗎?」毛澤東關心的「筆墨官司」,不是爭論雙方在學術上哪一方更具有說 服力,而是哪一個更有勇氣與「權威」、「迷信」做鬥爭.趙之謙只是咸豐年間—個不得志的舉人,卻敢於妄言,敢於發出「千載萬世莫敢出口」的放言高論,顯然 是在批評唐太宗和他的群臣.郭沫若敢於打破迷信,成為對那些過分崇拜帝王將相者的有力回擊.特別是郭沫若不同意高二適的《蘭亭》真贗「決不能逃唐文皇之睿 賞」的觀點,郭沫若發牢騷說:「皇帝過過目,就不會是假?」然而並沒有指出為什麼不能相信唐太宗的睿賞,而引用毛澤東的「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並說唐太 宗「如果他生在今天,多接觸些新鮮事物,並肯學習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他的『玄鑑』與『睿賞』無疑是會深入一層的.」其迎合毛澤東的痕跡已十分明 顯.(見李秀云文)
  郭沫若在論辯中一方面把討伐的矛頭始終對準李世民等帝王將相窮追猛打,一方面高舉「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大旗山呼萬歲,他的出色表現雖然早已 與學術論辯不相干,但卻是正中毛澤東下懷的.是他幫助毛澤東搞了李世民一下,毛澤東支持蘭亭論辯的目的達到了.所謂「幹活不由東,累死也無功」,不管論辯 結果如何,只要東家滿意,就是已經勝利了.
  但是依郭沫若的政治敏感和智慧,他敢於發動「蘭亭論辯」,而且在論辯中敢於以蔑視帝王的口吻否定唐太宗以佐證《蘭亭序》之偽,而不怕投鼠忌器, 如果不是瘋了,那就應該是事先請了旨意(未有依據),或者是揣摩了聖意,而後又得到聖意肯定和鼓勵的結果.但當年11月《評海瑞罷官》發表,「文革」來 了,郭沫若馬上感到「罵皇帝」可能有麻煩了,於是論辯草草收兵,並公開檢討自己人生觀有誤,提出辭去一切職務,作檢討發言說自己「以前所寫的東西,嚴格地 說,應該全部把它燒掉,沒有一點價值」.也就是等於說,郭沫若自我否定了「蘭亭論辯」的觀點,等於是非常輕佻地拿《蘭亭序》開了一個使自己尷尬和遺臭的玩 笑.他挑起運動,結果把自己給運動了;他引蛇出洞,結果把自己引出來了.最後只落得檢討走人,閉門思過的下場.
  寫到這裡,我有一個不敢相信,但又昭然若揭的判斷,那就是郭沫若又一次為了邀寵而出賣了自己的靈魂,就像以前的「為曹操翻案」一樣.我甚至相 信,郭沫若「蘭亭論辯」的動機在開始就不完全是學術性的,後來的表現更像是一種被動的「驢皮影」表演.但他的主觀能動性也發揮得很到位,所以他也是積極 的.我甚至願意猜測郭沫若挑起「蘭亭論辯」的激情主要來自他喜歡做標新立異和石破天驚大事的浪漫情懷,他是毛澤東「破字當頭,立在其中」的實踐者.他覺得 自己敢為人先的提出問題已經足夠了,至於顛覆《蘭亭序》他也沒有足夠的底氣,這從羅培元的文章中可以看出:郭沫若1965年偶然看到清代李文田對《蘭亭序 文》早已提出三大疑點,李氏又寫出「文已無有,何有於字」的「千萬世莫敢出口」的大膽論斷後,如獲至寶,以為得到了《蘭亭》偽托的新證和力證,於是立即披 掛上陣開展論辯,可見準備並不充分.但郭沫若從論辯一開始就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和為什麼這麼做,所以他的下場是自己早就料到的,但他永遠都不會說出真相.
  縱觀此前學界書界對毛澤東支持蘭亭論辯的原因,多歸結為是因為郭沫若的觀點適應了當時反權威、反迷信的政治需要.甚至歸納為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 的鬥爭.我覺得這些觀點還是沒有擺脫思維定勢的束縛,還是沒有把「毛主席」和「毛澤東」區別開來.我把毛澤東支持「蘭亭論辯」原因,歸結為毛澤東同李世民 鬥氣打「帝王官司」,可能有人會說我很幼稚,那麼嚴肅的一場政治和學術論戰,你給歸結為好像是領袖人物支持搞的一個惡作劇,說不過去吧.也許是吧.但我還 是不同意把毛澤東的所有故事包括個人恩怨故事都往「階級鬥爭、路線鬥爭、社稷蒼生」的政治高度上去拉,因為那樣得出的結論可能適合「毛主席」,但不一定符 合「毛澤東」.事實上,中外歷史上一些大人物做出的一些歷史事件,起因源自個人的心情好壞、喜怒恩怨的例子是很多的.
  「毛氏蘭亭」可能就是在「蘭亭論辯」的鬧劇心態下寫出來的,這也許就是「毛氏蘭亭」為什麼殘缺不全、為什麼錯訛多多的一個原因吧,也是後來毛澤 東很少臨寫《蘭亭》,目前只有孤本的原因吧.但「毛氏蘭亭」儘管殘缺,仍不失為一件珍品,因為無論是書法真跡還是待解析的密碼和信息都是很有價值的.而特 別是因為摸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老虎屁股之後(真的摸到了嗎?),毛澤東的獨特的帝王幽默得以舒展,心情也更加高深莫測,因而從《臨蘭亭》中也可見一斑.據那 篇人民日報文章認為:「毛澤東眼中的《蘭亭序》,取其瀟灑和精美,卻無《蘭亭序》的溫潤和恬適.力與勢已取代其韻與致.這力與勢酣暢、奔放,充滿生氣.此 帖前部,作者多用原帖之行書,而愈往後,則已從小草變成大草,盡情任性,一發而不可收拾.此帖的意蘊已從《蘭亭序》原有的超逸、悲愴而替換成雄健、樂觀、 充滿自信了.」但恕我眼拙,我至今也看不出有多少「酣暢、奔放、生氣、雄健」的氣象.
  總之,我是姑妄說之,一家之言.歡迎朋友參與討論.(有關「蘭亭論辯」內容參閱了網上資料)(2012年5月19日寫畢)


來源:新浪收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