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0日 星期四

榫卯:天人合一的千年技藝靈魂

 新京報

榫卯結構嚴絲合縫又不著痕跡,隱含著古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榫卯結構嚴絲合縫又不著痕跡,隱含著古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攢邊做法攢邊做法長短榫長短榫楔釘榫楔釘榫燕尾榫燕尾榫抱肩榫抱肩榫穿帶穿帶粽角榫粽角榫夾頭榫夾頭榫
榫卯被稱作紅木家具的“靈魂”,木構件上凸出的榫頭與凹進去的卯眼,簡單地咬合,便將木構件結合在一起,由於連接構件的形態不同,由此衍生出千變萬化的組合方式,使紅木家具達到功能與結構的完美統一。 實際上早在遠古時期,榫卯結構便運用在建築當中,以明式家具為代表的硬木家具的出現,將榫卯技術推上了技術上的高峰,也成為中國傳統美學中自然天成的最具代表性的技藝,即使在當代,榫卯結構仍被視為紅木家具的標誌,可謂“無榫卯,不紅木”,代表傳統工藝中精密、細緻、智慧的工藝水平和匠人精神。
延續千年的靈魂技藝
榫卯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其最早可追溯到7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浙江省餘姚市的河姆渡文化遺址中出現的原始居民的木房子可以證實,從出土的大量木構件中不難發現,當時的祖先已經開始使用榫卯結構,在之後的發展歷史中,榫卯結構也是伴隨著中國古代木構建築的發展而逐步發展起來的。
榫卯結構最先出現在木建築體,在如今常見的古建築上的斗拱,便是使用榫卯結構而成的承重構件,在中國古代木結構建築中的作用和地位不言而喻,榫卯也從木建築到木家具一脈傳承下來,成為傳統技藝中的經典。
中國古典的木建築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例證,古代木質家具可以說是木質建築的縮影,榫卯結構嚴絲合縫又不著痕跡,隱含著古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 古典家具部件與部件之間以榫卯結構結合起來,在不同角度的力量下相互抗衡以產生咬合力,從而塑造了家具堅固結實的承重力,而從外觀看來整齊勻稱,力量含而不露,相生相剋,以製為衡;以木材本身力量作為製衡力量,而非使用銅皮、鐵釘等金屬物保持其堅固性,又飽含著順應木材本質而製作的與自然和諧共處的世界觀。
即使在當代紅木家具的製作中,榫卯結構仍然被視作古典家具的靈魂。 中國家具協會副理事長、中國家具協會傳統家具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陳寶光曾定義傳統家具為“以榫卯結構為核心”,換言之,如果家具放棄了榫卯,儘管材料是紅木,就不再是中國傳統家具,而進入“現代家具”的系列。 北京元亨利古典硬木家具有限公司董事長楊波表示,“榫卯”是古典家具創新的“底線”。他認為,中式家具的底線就是榫卯和框架結構,兩者決定了家具的壽命以及耐受力,如果掌握不好,將會影響家具的最基本性能。
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核心地位
古典家具的榫卯技藝不同於其他木作傳統工藝,如雕刻、髹漆等,可以說,這些是為了裝飾而出現,取悅於人們的視覺快感。 而家具中的設計必須在滿足人們的視覺美感後,還要求科學合理性,使其長久耐用。 一件紅木家具的製作,需要經過選料、乾燥、打樣、開料、組裝、雕刻、打磨等多道工藝,其中的打樣、開料等工序,決定了一件家具的整體框架,在這其中,榫卯結構的地位功不可沒。 在打樣之時,就決定了每個木料結構上的榫頭卯眼的形式、位置、數量,必須符合家具的造型組合要求,從力學上每個木料所受到的承受力,反過來說,榫卯結構也決定了家具的結構以及衍生出來的線條,家具上的其他零件,既是裝飾,而根本上更是榫卯結構的衍生品,決定了紅木家具的“清奇骨骼”。
以圈椅為例,從外觀上,其最大的視覺美感之處在於流暢柔美的曲線和其他部件的完美結合。曲線線條流暢柔美又剛勁有力,觸摸上去更給人柔和的觸感;圈椅靠背也秉承了曲線的柔美,而且從功能上來說,能夠讓人的脊背得到依靠和放鬆。 一把圈椅上,諸多部位非榫卯結構不能完成,例如扶手採用的楔釘榫,基於扶手圓而細的特點,匠師們採用分段式造法,兩段弧形彎材之間的拼接也只能由楔釘榫的結構加以連接。 而正是由於楔釘榫決定了扶手圓潤的曲線,也需要靠背板以S形承接。 在各種線條的承接當中,既考慮到圈椅的功能性,又塑造了其結構和氣質,達到美感與功能的統一。
明清家具研究專家王世襄先生曾在《明式家具研究》總結:“傳統家具以立木為支柱,橫木作連接材,吸取了大木構架和壼門台座的式樣和手法。跟房屋、壼座一樣,家具的平面、縱和橫的斷面,除個別變體外, 都作四方形。四方形的結構是可變的、不穩定的,但是由於傳統家具使用了'攢邊裝板',各種各樣的棖子、牙條、牙頭、角牙、短柱及拖泥等,加強了結點的剛度,迫使角度不變,將支架固定起來,消除了結構不穩定的缺憾,同時還能將重量負荷,均勻又合理地傳遞到腿足上。”
榫卯工藝在古典家具尤其是明式家具上達到技藝高峰,其部分原因也與當時的美學思潮有關。在實學風的影響下,明代的工藝美術總體特徵為重實用、重技藝。 榫卯結構既符合力學原理, 又重視實用和美觀,是工藝美術特徵表現的典範。 形式美必須要在其功能與生活方式的前提之下,這對當代的設計也提供了一定的思想價值。
榫卯技術是“良心活兒”
如今,榫卯結構仍然是紅木家具工藝中的核心部分。 紅木家具的價值,因為榫卯的存在和傳承更添光彩。 據勁飛紅木董事長吳新建介紹,如今在紅木家俱生產市場上,技藝精湛的師傅最具價值。 他介紹說:“正是因為榫卯結構複雜多變,而且決定了家具的結構和堅實程度,所以技藝好的師傅月薪上萬很正常,甚至還會更高, 紅木家具的價值之高,也很大部分原因出自於此。很多古典家具愛好者和消費者,也正是看重了紅木家具中的榫卯結構而願意為家具買單,如果一件家具的榫卯結構有問題,那麼它的價值也會嚴重受損。”
正因如此,紅木家具的榫卯結構也被視作商家是否誠信的標誌之一。 在紅木家具諸多作假手段之中,榫卯結構的粗製濫造、甚至拿木釘代替,也是行業裡最為不齒的行為。 名佳紅木董事長張正基表示,古典家具的美觀性、藝術性以其工藝為基礎,消費者對工藝也逐漸重視。 他表示:“家具的榫卯隱藏在裡面,消費者是無法看到的,但是如果榫卯出問題,家具的線條、結構、耐受力都會出現問題,這需要消費者懂行或者使用較長時間才會發現,對於商家而言就是一個良心活兒。重視自己品牌信譽的商家,是絕對不會在此方面做手腳的,這也成為衡量商家良心的一個砝碼。”
在繼承的同時,榫卯結構也被廣泛應用在實木家具的生產中。 常見的有平板角結合使用的以面露榫的明榫,現代木工稱為“半燕尾榫”,還有木椅扶手連接處、面板與桌面連接處做出的半榫暗藏結構,很多設家具品牌的產品如曲美家具、百強家具都有所使用。 榫卯結構的傳承和崇尚,不僅保存了經典的木作工藝,也為當下家居設計從使用角度出發,重視功能與美學的結合,提供了參考和依據。
手工記憶
繁複多樣的榫卯藝術
紅木家具常用的榫卯可分為幾十種,運用榫卯可以將家具的各種部件作平板結合、板材結合、橫豎材結合、直材結合、弧形材結合、交叉結合等。 根據不同部位和功能要求,做法各有不同,變化之中又有規律可循,其造法繁複多樣。 王世襄曾經提到:“魯班館的老匠師如石惠、李建元、祖連朋等都曾談到,即使從事家具修理已幾十年,仍偶然會發現某一榫卯或它的某一局部造法是從來沒有見過的。”
攢邊做法
攢邊做法:邊框由四根較厚的木條組成, 長邊出榫稱為“大邊”,短邊鑿眼稱為“抹頭”。 大邊和抹頭或透榫露明連接,或半榫隱藏,偶用楔子加固,這種榫卯稱為格角榫。 攢邊的做法既可以使木板之間的應力相互抵消,不易變形,又可以將木材不美觀的截面紋理隱藏在攢邊之內。 攢邊做法是面板連接中常見的做法。
長短榫
長短榫是在腿上部鑿出長短不同的兩個榫頭,與面上的卯眼相接,因兩榫頭高低不同,可以使連接更加穩固。 長短榫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是其他榫卯的一部分,如夾頭榫、抱肩榫、掛榫都會使用長短榫與面連接。 長短榫是面板與線材連接中常見的榫卯結構。
楔釘榫
楔釘榫是連接弧形材常用的榫卯結構。 它把弧形材截割用上下兩片出榫嵌接,榫頭上的小舌入槽,使其不能上下移動。 然後在搭口中部剔鑿方孔,將一枚斷面為方形,一邊稍粗,一邊稍細的楔釘插貫穿過去,使其也不能左右移動即可。 常見於圈椅的扶手、圓形幾面、圓形拖泥等部位。 楔釘榫是常見的線材連接結構。
燕尾榫
燕尾榫是一種平板木材的直角連接節點,兩塊平板直角相接,為防止受拉力時脫開,榫頭做成梯台形,故名“燕尾榫”。 燕尾榫在木製家具中十分常見,常見於面板垂直拼接處。
抱肩榫
抱肩榫是有束腰結構家具中常用的榫卯結構之一,在腿足上部承接束腰和牙板的部位,切出45°斜肩,並在斜肩向內鑿出三角形卯眼,相應的牙條亦作45°斜肩,並留出三角形榫頭,兩相扣接,嚴絲合縫。
穿帶
穿帶在椅子座面等部位常見。 將相鄰的薄板開出下大上小的槽口,用推插的方法將兩板拼合,可不使其從橫的方向拉開。 拼合粘牢之後,在其上開一個上小下大的槽口,裡面穿嵌的是一個一面是梯形長榫的木條,即為穿帶,穿帶的梯形長榫一面稍寬一面稍窄,為了使其穿緊,長榫都是從寬的一邊推向窄的一邊。
粽角榫
粽角榫多用於四面平家具中,常見於三根方材格角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類似粽子角的格角,每個轉角結合都形成六個45°格角斜線。 在製作時,三根料的榫卯比較集中,為了牢固,一方面開長短榫頭,採用避榫製作,另一方面應考慮用料適當粗碩些,以免影響結構的強度。
夾頭榫
夾頭榫是連接桌案的腿子、牙邊和角牙的一組榫卯結構,案形結體家具的腿與面的結合不在四角,而在長邊兩端收進的一些位置,腿足上端開長口,夾住牙條和牙頭,並在上部使用長短榫與案面結合。
紅木文化溯源之旅項目報導組:
出品人/監製:張學冬
項目總監、組長:孫志華
內容總策劃:安峰
記者:馮靜、付娟 編輯:劉朗
新媒體傳播:裴璇 外聯主任:陳文菊
專家顧問:海岩、張德祥、陳寶光、周京南、楊波、鄧雪松、曾永傑
D08-D09采寫/新京報記者 馮靜
D08-D09攝影/新京報記者 李飛 王遠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