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8日 星期日

絢麗璀璨的商代玉器

 大洋網-廣州日報 
殷墟婦好墓出土的商代玉簋 殷墟婦好墓出土的商代玉簋
古玉品鑑50
蔣衛東
198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考古系,曾任​​浙江省良渚博物院院長,現為中國文物學會玉器專業委員會理事、中華玉文化中心專家委員、浙江省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
據統計,考古發掘出土的商代近萬件玉器,以中原一帶出土最多。 其中,以鄭州二里崗文化為代表的商代早期玉器,其種類與二里頭文化一脈相承,主要是一些禮器和儀仗性的武器,幾乎不見動物形玉雕,形體寬長的玉戈是此期特色。 商代晚期玉器以安陽殷墟出土的3000餘件玉器為代表,其中僅婦好墓就出土755件,代表著商代玉器的最高成就。
商代玉器的質料來源十分龐雜,殷墟出土玉器據目測鑑定,除少部分質地溫潤、色澤純淨的透閃石玉料可能來自新疆地區外,多數玉料應來自南陽獨山等中原周邊的玉礦。 玉器顏色以深淺不一的青綠為主,也有部分黃褐色與白色。 形體碩大的大件與超大件玉雕,則多見白色大理岩作品。
商代玉器種類造型豐富,包括禮器、武器(儀仗)、裝飾品、工具、生活用具與雜器等。 禮器有琮、璧、環、圭、璋等;武器(儀仗)有戈、矛、戚、鉞等;裝飾品有笄、鐲、玦、墜、串珠以及各種動物圓雕、片浮雕和各種幾何形玉飾等;工具有斧、鏟、錛、觿、刻刀、紡輪等;生活用具有臼、杵、調色盤、梳、耳勺等。 此外,殷墟還出土了多件簋、盤、豆、觶等玉質容器,造型敦實莊重。 婦好墓出土的一件白色大理岩玉簋,口徑16.8、高10.8厘米。 器身分層雕琢精美紋飾,主體紋飾為三組“臣”字眼、寬鼻巨眉的獸面紋。 這類玉質容器,既是商代貴族饗宴的實用器具,也是祭祀神祇時的禮​​器。
成組玉容器的出現是商代高超琢玉技巧的集中體現。 商代玉器常見的圓雕與浮雕並舉、鏤空與刻紋兼施的技藝,大多為新石器時代晚期以來工藝傳統的延續,唯獨玉容器的掏膛與俏色玉作,是前所未見的新技法。
商代玉器紋飾豐富多樣,常見有獸面紋(饕餮紋)、螺旋紋、變形雲紋、菱形紋、鱗紋、龍紋、人字紋等。 刻紋一般直線多於弧線,粗線多於細線,陰刻多於陽刻,最多見雙線並列的陰刻線條(俗稱“雙勾线”)。 “雙勾线”有意識地在兩條陰線之間勾勒出一條“假陽線”,既消除了完全使用陰線的單調感,又增強了整體紋飾圖案化的美感。 因而,“雙勾线”與“臣”字眼、剛勁方折的輪廓造型、剪影式的圖案效果、莊嚴肅穆的視覺感受,共同營造了商代玉雕最絢麗的時代特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