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1日 星期三

潘天壽指墨茶畫稱絕響

 美術報 
潘天壽 指墨畫《舊友晤談圖》 潘天壽指墨畫《舊友晤談圖》
■竺濟法(浙江寧波)
豐富多彩的中國茶文化不乏著名茶畫。 筆者最近發現,同鄉現代國畫大師、美術教育家潘天壽先生的國畫《舊友晤談圖》,是歷代茶畫中唯一的指墨畫。
潘天壽(1897-1971),浙江寧海人。 字大頤,號壽者,又號雷婆頭峰壽者。 1945年任國立藝專校長。 1959年任浙江美術學院院長。 他對繼承和發展民族繪畫充滿信心與毅力,為捍衛傳統繪畫的獨立性竭盡全力,奮鬥一生,並且形成一整套中國畫教學的體系,影響全國。
指墨茶畫《舊友晤談圖》作於1948年,指墨畫,紙本設色,規格90.7×40.5cm,現藏杭州潘天壽紀念館。 潘天壽擅長指墨畫,有多幅巨制大作,登指墨畫之高峰。
《舊友晤談圖》畫面為兩位飽經風霜、仙風道骨的久違老友,在巨石蕉林下對坐品茶,閒談亂世生計之艱辛。 兩位老友正面者似乎在訴說,側面者在聆聽,面部表情豐富。 指墨畫畫得如此細膩,實屬難得。
畫面上方題詩云:
好友久離別,晤言倍覺歡。

峰青昨夜雨,花紫隔林巒。

世亂人多隱,天高春尚寒。

此來應少住,剪韭共加餐。
詩句不難理解,主題為亂世之中好友難得相逢,字裡行間隱隱透露出畫家無奈的避世之情。
雖然畫題和題詩中未見“茶”字,但畫面中的一壺兩杯,則是非常巧妙的點綴,與畫題“舊友晤談”相呼應,深化了“晤談”主題,這是畫家的高明之處。 此畫已被茶文化界列為茶畫,這可能是畫家始料未及的,可謂是“無心插柳”了。
這一題詩另見畫家1944年所作的《山齋晤談圖》,不同的是,《山齋晤談圖》不是指墨畫,畫面為古松、山齋,未見人物。 該是畫家比較喜歡這一題詩,也許他認為舊作題詩還不很到位,在4年之後的指墨畫《舊友晤談圖》上再題該詩,使詩書融為一體。
1984年,山東籍著名畫家和書畫收藏家徐伯璞,將潘天壽20世紀40年代贈送他的水墨梅花茶具圖《與君共歲華》等7幅作品,捐獻給江蘇淮安市博物館,最近幾年才見諸媒體與讀者見面。 此畫為大寫意佳作,可與齊白石的著名茶畫《梅花茶具圖》媲美,茶畫中又多了一幅難得的名家名作。
水墨畫《與君共歲華》縱23厘米,橫64厘米,紙本,是潘天壽1945年的作品。 此畫筆墨簡約,看似不經意之作,實則匠心獨具,情感熾烈。 畫面為一把茶壺、三枝梅花、一隻茶杯。 茶壺為造型古雅樸拙的陶壺,以闊筆重墨皴染,古意盎然。 茶杯以淡如輕煙的筆觸勾寫,給人以現代感。 壺、杯之間有兩枝三叉梅花,自左向右平放,疏影橫斜,節律自然。 花有盛開的,也有含苞待放的花蕾,孤清冷艷,姿質幽美,暗香浮動,茶香梅馨躍然紙上。 茶的清淡、梅的高雅,暗喻主人品格的高潔。
畫上題字曰:“與君共歲華”。 落款為:“銘竹嫂夫人鑑可,三十四年初春,壽”。 下鈐“潘天壽”白文印。
記載了潘天壽與徐伯璞夫婦的深情厚誼。
徐伯璞(1902—2003), 山東肥城人。 曾任濟南市中學校長、南京國立戲劇專科學校校長等職,20世紀30年代與潘天壽相識。 1944年,他們又在重慶相聚,徐氏時在國民政府教育部任職。 潘氏先在國立藝術專科學校任教,後在美術教育委員會任職。 畫題“銘竹嫂夫人”即徐氏夫人蔡銘竹女士。 蔡銘竹(1909—1980),廣東番禺人,時在重慶某小學任教。
當時正值抗日戰爭期間。 潘氏與徐氏意趣相投,當時潘氏單身,生活清苦,徐氏經常邀請潘天壽到家中小酌。 其間潘氏常在徐氏家作畫,凡中意之作,均贈送徐氏夫婦。 《與君共歲華》作於1945年。 是年春節,徐氏又邀請他到家中品茗賞梅,共度佳節。 潘氏頗有雅興,潑墨作畫題贈女主人。 這是作者和徐家交往和友誼的歷史見證,也是對徐家女主人殷勤款待的答謝和讚美。 此圖樸中藏華,雖貌似平淡,然平中見奇,突奇走險,寓意深刻。 使人聯想到畫中之情、畫外之畫——兩位知音好友一邊品茗,一邊賞梅。 其樂融融,其情濃濃,情深意長躍然紙上。
據徐氏介紹,這批潘氏佳作,一直秘不外宣,精心呵護,“文革”時尚有14幅,是潘氏抗戰期間留下最多的作品,在潘氏存世200多幅作品中佔有重要地位,對研究潘氏藝術特色具有重要意義。 1984年,徐氏將潘氏《與君共歲華》等7幅作品,連同另外45位近現代藝術家的100多幅書畫捐獻給江蘇淮安市博物館,才得與觀眾見面。
潘天壽生活儉樸,不嗜菸酒,喝茶也不講究。 筆者在他的數百首詩作中,看到很多涉酒詩句,可惜僅找到一首難得的茶詩——《兜率春茶》:
露芽說兜率,陸羽未知名。

何須六七碗,兩腋始生風。
“兜率”系梵語音譯,猶言天宮,為欲界六天中之第四天名,分內外二院,內院為彌勒菩薩的淨土,外院為天人享樂的地方。 兜率宮為太上老君所住。
兜率茶產於浙南勝境雁蕩山常云峰下兜率洞附近,原名鬥窟茶。 清代曾唯纂《廣雁蕩山志》記載雁山茶有四品:白雲茶、紫茶、鬥窟茶、白山茶。 常云峰因霧隨峰轉得名。 相傳遊人抱著至誠登山,雲霧便會自行消退,因此也叫靈俯山。 唐代張又新有詩云:“仙俯靈巖莫漫登,彩雲香霧晝常蒸,若能到此消心願,隱豹垂天亦為澄。”常云峰下方的兜率洞周圍非常適宜茶葉生長,鬥窟茶被譽為雁茗中的極品。 當地能仁寺顯廣法師愛茶,將此茶更名為兜率茶,富有仙家道氣。
1955年,潘天壽曾赴雁蕩山寫生,留下《靈巖澗一角》、《記寫雁蕩山花》等多幅反映雁蕩山水的墨寶。 《兜率春茶》該是作於其時,想必是他品茶之後留下的傑作。
雖然潘天壽少有茶詩,但從該詩來看,他是知曉茶史的,四句詩中,不僅寫到茶聖陸羽,還化用了盧仝的“七碗茶歌”。
此詩極言兜率茶茶品之美,無疑為雁山茶難得的文化珍寶。 可惜該詩流傳較少,未見當地宣傳。 寧海20世紀80年代崛起為新興的名茶之鄉,望海茶、望府茶相繼被評為全國名茶,先後取得國際、國內有機茶認證。 可惜潘天壽在“十年內亂”中頗受折磨,英年早逝,否則當為家鄉茶文化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