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6日 星期三

《保養錦囊》末期並補腎肝脾 尤重補腎陰壯骨

中醫師林高士表示,中醫治療骨折末期多以補腎壯骨為主,骨折損傷末期是指骨折傷後七個禮拜以上,這時候患處瘀腫已經消掉,然而筋骨接續尚未完全堅固,同時肢體功能也沒有真正恢復至正常的狀態。

最後階段用藥是以補腎壯骨為主,這是從傳統中醫的角度來看,中醫認為,腎為先天之本,腎主骨生髓,腎為陰陽並存之症,腎陰虛則陽易亢,也就是中醫說的「水虧火旺」之類的說法,患者常出現盜汗、遺精、牙痛、舌紅、少苔等症,這些都是屬於陰虛陽亢或水虧火旺所致。

林高士指出,這種情況的療法原則以腎、肝、脾並補,重在補腎陰為主,可使用熟地滋腎陰,益精髓;枸杞子滋補肝腎;山藥滋腎補脾,用這三種中藥材有助於起到補腎治本之功。

但為防補藥太過,林醫師強調,可以澤瀉配熟地瀉腎降濁;牡丹皮配枸杞子可以瀉肝火;茯苓配山藥能夠滲脾濕;五味子能斂肺滋腎,如果再加上菟絲子、肉蓯蓉等藥材,有助於強壯腰膝,強健筋骨,以便達到補腎益精的好處。

骨折是骨科的常見疾病,多半是意外所造成。三軍總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林高士表示,從傳統中醫的角度來看,中醫認為,跌打損傷皆瘀血在內而不散也,如果血不活則瘀不能去,如果瘀不去則折不能續,所以中醫療法主要就是調理氣血,接續筋骨,同時補益肝腎。

林高士醫師指出,骨折初期患者可接受西醫治療,也可以選擇中醫療法,中醫治療骨折初期患者,跟西醫不太相同,因為中醫認為,損傷部位有部位經絡受損之別,所以在辨證用藥時,要特別注意損傷部位經絡的不同,適當加減用藥,靈活使用合適的處方或中藥材。

治療局部損傷與整體功能有關,傳統中醫認為,血行脈中,貫於腠理,環週一身,因人體外固,經隧內通,所以能夠流注而不失正常,如果因為意外傷折,內動身體經絡,則血液循環的路徑就不得宣通,若瘀積不散,則應辯明為腫為痛,治宜除去惡瘀,促使氣血流通,如此就可復原。

林 高士醫師進一步舉例指出,治骨折初期以活血化瘀為主,如果是跌打損傷導致筋斷骨折,瘀血阻滯,則為腫為痛,必須以活血散瘀,消腫止痛為治療原則。活血化瘀 的方式有很多種,譬如以三七、紅花、當歸活血散瘀為主,輔以乳香、沒藥,以加強去瘀作用兼行氣、消腫止痛,並搭配白芷以便止痛、消腫排膿,因瘀血阻於經 絡,不通則痛,所以必須搭配通經散結的藥物,以便消腫定痛。

不過,林高士醫師強調,由於病情已傷及筋骨,這時候適合佐以續斷、骨碎補等 「助君藥」加強行血,並補益肝腎,續筋接骨,生肌止血,清熱止痛。值得一提的是,當人受到驚嚇時,身體的氣會亂掉,正所謂「人驚則氣亂」,骨折患者有時也 一樣會有類似情形,所以必須使用合適的中藥材來鎮靜安神,這些藥材皆為「佐藥」。

中醫用藥有所謂「君、臣、佐、使」的用藥方式,根據藥物 的特性進行藥量的增減,所謂「君」藥,就是治療主症的藥方;所謂「臣」藥,就是幫助君藥,強化治療作用的藥物;所謂「佐」藥,就是幫助治療次要症狀或減少 主藥的副作用;所謂「使」藥,是用來幫助藥性到達生病的處所,或調整所有藥材功能的藥物。

林高士表示,中醫治療骨折中期,通常是以接骨續筋為主,骨折中期通常是指傷後三至六週的期間,主要有局部症狀有所改善,腫脹正逐漸消退,疼痛逐步緩解,但筋骨損傷尚未連接緊密的病理變化。

林 醫師指出,骨折中期患者通常患處瘀阻仍在,氣血運行仍無法暢通,所以主要治療原則應以和法為主,重在活血化瘀,和營生新,同時濡養筋骨。意外或跌打損傷所 造成的骨折瘀血,會促使氣血無法順利流通,這時候營衛失其流暢,所以患處就會瘀血腫痛,肢體痙攣,關節無法順利伸展活動。陰陽氣血在體表的層次,中醫統稱 為營衛。

林高士醫師進一步指出,中期骨折患者合適以川烏、草烏來去風除濕、溫通經絡,且具有較強的止痛作用,這是君藥;天南星能燥濕化痰 以除身體經絡裡面的痰濕,同時也有止痛的作用,這是臣藥;再以去瘀接骨,行氣活血的藥物以化解經絡中的瘀血,促使人體氣血流暢,這是佐藥,最後配合使用通 經活絡、調合各種藥物,共為使藥。

引用:  http://61.222.185.194/?FID=11&CID=13386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