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7日 星期四

中國古玉研究有千年歷史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北京9月22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古玉器專家楊建芳教授22日說,從北宋呂大臨《考古圖》(卷八)收錄傳世玉器算起,中國古玉研究迄今已有近千年的悠久歷史,不過發展非常緩慢,至明清時期才出現玉器藏家和古玉愛好者有關古玉的論著。
  海峽兩岸聯合出版發行的楊建芳新著《中國古玉研究論文集續集》當天在北京首發,已年逾八旬、在兩岸三地玉器和玉文化界備受推崇的楊建芳先生當天親臨首發式現場並以「深化玉器研究」為題發表演講作時上述表示。
  他介紹說,民國年間,大量盜掘出土的古玉流入市場,成為私人或公私博物館藏品,不少藏品後來以圖錄的形式公諸於世,對其時古玉研究起到很大促進作用,包括引起歐美學者的關注和致力研究。
  古玉研究的躍進始於上世紀60年代,契機是新中國開展大規模建設工程導致大量古玉的出土,以1968年河北滿城漢墓玉衣和玉器的重大發現為代表,重要古玉層出不窮的發現,為中國古玉研究提供了大量前所未知的新資料,從而提出許多嶄新的研究課題。
  近50年來,隨著有關古玉的發掘報告、圖錄、論文、專著等不斷問世,中國古玉研究已由以往僅有三五位學者鑽研的冷辟學科成為眾多學人埋首探究的 一門顯學。目前,中國玉學研究頗具規模,已建立堅實的斷代框架(新石器時代至清代)並具備各種自然科學輔助手段(玉材鑑定、琢刻微痕研究、工藝模擬實驗 等)。
  時代在不斷進步,學術在不斷發展,中國玉文化研究也要與時並進、不斷深入。楊建芳認為,應該從重視考古學研究方法的運用、注意形制和紋飾的微觀 研究、強調玉器研究與歷史的結合、開展中外文化交流對玉雕影響的研究、審慎利用和鑑別傳世玉器、積極引進自然科學方法等6個方面,深化玉器研究。
  這位玉器專家特別提出,傳世玉器真假混雜,古玉贋品的製作大約始於宋代,其後愈演愈烈。新中國成立後進行工商改造,古玉作偽之風大減,改革開放後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古玉贋品又再氾濫。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的作偽者較舊時的作偽者「高明」,不但懂得利用科技手段製造玉器皮殼效果,而且參考大量出土玉器圖錄,製作出來的贋品幾乎可 以亂真。因此,古玉學者利用傳世玉器,尤其是改革開放後冒出來的「傳世」玉器,務必十分審慎,應以古玉形制、紋飾微觀研究和微痕研究等鑑別辨偽,否則據其 研究得出的結論易生錯誤,所謂「失之毫釐,謬以千里」。(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