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2日 星期六

孔雀屋裡的中國瓷器(圖)

 三聯生活週刊 
18世紀90年代以後,美國對華貿易已趕上荷蘭、丹麥、法國等國而躍居第二位,僅次於對華貿易有百年歷史的英國。
  1784年8月底,第一艘美國商船——「中國皇后號」從紐約抵達廣州黃埔港。這是美國與中國第一次發展直接貿易。
  這單生意的老闆是費城商人羅伯特·莫里斯,他精明能幹,20歲時與人合作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專營商貿、海運等事業。美國獨立戰爭爆發後,莫里斯 一度獨攬了華盛頓軍隊中的所有軍火事宜,官至美國大陸會議財政部總監,他組建北美第一傢俬人商業銀行——北美銀行,負責籌集款項。1784年,莫里斯聯合 紐約商界人士,投資12萬美元,共同購置了「中國皇后號」商船及貨物。接著,莫里斯聘任格林(1736~1796)為「中國皇后號」船長。格林28歲就當 過船長,在獨立戰爭期間曾任海軍上尉。莫里斯還邀請山茂召(1754~1794)作為他的商務代理人,此人善於經營管理,很有文化修養,受過會計訓練,擅 長與外國人打交道。多年後,《山茂召日記》成為後人研究美國早期對外貿易歷史的重要史料。
  1784年2月22日是美國獨立戰爭時大陸軍總司令喬治·華盛頓的生日。格林特意選擇這天作為遠航中國的出航日。「中國皇后號」全船43人,載 著人參473擔、毛皮2600張、羽紗1270匹、胡椒26擔、鉛476擔、棉花300多擔,這些都是中國市場走俏的商品。半年後,商船到達廣州黃埔港。 1785年5月15日,「中國皇后號」又滿載中國貨物(其中包括紅茶2460擔、綠茶562擔、瓷器962擔和大量絲織品、象牙扇、梳妝盒、手工藝品)返 航紐約。
  「中國皇后號」一回到紐約,立刻登出銷售中國商品的廣告,隨即銷售一空,利潤高達3萬多美元。喬治·華盛頓也派人購買了302件瓷器及繪有圖案 的茶壺、精美象牙扇等。這些物品仍有部分保留在美國賓州博物館和華盛頓故居內。「中國皇后號」成功的中國之行對於困境中的美國來說,算是一件驚天大事。當 時,各大報紙競相報導,並發表大篇幅的評論,稱此行是「一次遠見卓識的、傑出和成果豐碩的航行」。那些急於海外貿易的商人都彷彿聽到了福音,波士頓商人竟 發行每股300美元的大額對華貿易股票;紐約、費城等多個東海岸主要商埠的商人紛紛出動,開展對中國的貿易活動。
  早在1520年左右,中國瓷器經西班牙商人傳入美洲。隨著北美殖民地飲茶習慣的普及,中國瓷器(尤其是茶具)的需求大增。隨著中美直接貿易的開 始,美國歷史上出現了第一次「中國熱」,紐約一躍成為早期貿易和投資的貿易中心。據統計,從1786到1833年的48年間,美國來華的船隻已達1104 艘,是英國來華總船數的44%,超過其他歐洲國家來華船隻總數。以此為開端,18世紀90年代以後,美國對華貿易已趕上荷蘭、丹麥、法國等國而躍居第二 位,僅次於對華貿易有百年歷史的英國。
  華盛頓弗利爾美術館內有一座孔雀屋,可以說是兩國貿易的最好見證。這裡金碧輝煌,來自中國景德鎮的青花瓷器陳設其中,這是17、18世紀盛行中 國風的延續,這股風尚由歐洲延伸到了美洲。孔雀屋原本是英國船商弗雷德里克·雷蘭(Frederick Richards Leyland)在倫敦住所裡的餐廳,1876~1877年,美國著名畫家麥克尼爾·惠斯勒(James Abbott McNeill Whistler,1834~1903)將這兒設計成為藝術的殿堂,使陳列架上方形成渾然一體的孔雀背景。1904年,美國鐵路富豪查爾斯·蘭·弗利爾 (Charles Lang Freer)從英國買下孔雀屋,將其搬回到底特律的家中。1919年弗利爾去世後,孔雀屋又被移置到華盛頓的弗利爾美術館內。
  現在所見到的孔雀屋內的瓷器,並不是弗雷德里克·雷蘭所收藏的,而是美國收藏家小邁倫·福爾克(Myron S.Johnny Falk,1907~1992)和他的兩個姐妹將自己和父親收藏的一部分瓷器於1982年捐贈給弗利爾美術館的,用來裝飾新恢復的孔雀屋,以重現它最初的 繁華景象。
  小邁倫·福爾克的父親邁倫·福爾克(Myron S.Falk,1878~1945)是一位土木工程師,在紐約開始了他的職業生涯。1903年,老邁倫與紐約出版社擁有者亨利·愛因斯坦(Henry Einstein)的女兒米莉·愛因斯坦(Milly Judith Einstein)結婚。並於1904至1914年的10年時間裡,在哥倫比亞大學任教,編寫了土木工程、橋樑設計等幾個重要學科的教科書。第一次世界大 戰期間老邁倫在陸軍服役,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擔任軍隊的工程顧問。後來他來中國開展絲綢和其他商品的貿易時,愛上了中國的青花瓷器,開始了他的收藏。在弗利 爾美術館的孔雀屋中,可以看到景德鎮康熙時期燒造的青花人物紋將軍罐、花觚、纏枝花卉的膽瓶等,都是當時景德鎮瓷器中的精品。
  邁倫·福爾克有三個孩子。兒子小邁倫·福爾克是投資銀行家、慈善家和亞洲藝術收藏家。上世紀30年代,他和新婚妻子寶蓮(Pauline Baerwald Falk)到英國度蜜月,在鄉間的古董店裡閒逛時,看到兩隻明代的青花瓷盤,這對富有的新婚夫婦愛不釋手,他們買下這兩件藝術品裝點新家。小邁倫對中國藝 術的認知來自他的父親邁克的收藏,那些裝飾在紐約家中的青花瓷器。此後,小邁倫夫婦痴迷於中國藝術品的收集。日後,福爾克家族成為西方收藏中國藝術品最大 的私人收藏者之一,他們擁有700多件中國瓷器。
  1937年,小邁倫夫婦乘坐首班泛美航空公司美國至中國的快船航班來到中國。小邁倫的業餘愛好是攝影,在中國,他拍攝的家庭影像記錄下了當時的中國。在上海和平飯店,他們會見了作家埃德加·斯諾,在北京參觀了長城和故宮(微博)。 他們認識了著名的藝術品經紀人——馬賽厄斯·科莫(Mathias Komor),他是中國藝術品及日本繪畫的權威,亞洲協會的創始人之一,美國很多博物館的顧問。科莫出生於匈牙利,畢業於法國格勒諾布爾大學,在那裡他還 獲得了博士學位。科莫1941年來到美國,成為美國公民,在紐約麥迪遜大道和第71街擁有一家畫廊。小邁倫夫婦的中國之行,看到了宋代陶瓷和古老的商代青 銅器、玉器,以及更華麗的、越來越流行的明代瓷器。這次旅行,激發了他們對所有中國藝術品的熱愛。但由於1950年中國對西方關閉,他們直到1979年才 再次來到中國。小邁倫的長女帕特里夏(Patricia Falk)回憶說,我父親80多歲時,為了考察瓷器窯址,還掉到了稻田裡。
  1945年,邁倫·福爾克去世,他的收藏交由三個孩子繼承。作為收藏家,小邁倫有良好的團隊。他們與克利夫蘭博物館及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 館的董事、東亞藝術學者謝爾曼?李(Sherman Lee,1918~2008)成為摯友,他是美國學者、作家、藝術史學家和亞洲藝術的專家。
  福爾克家族所收藏的瓷器,幾乎都為17世紀景德鎮燒造的青花瓷器,這也是那個時期美國收藏家所鍾愛的瓷器品種。這份收藏中,除官窯之外,還有大量的外銷瓷和民窯精品。在1982年捐贈給弗利爾美術館一批後,不知是何原因,還留存了一批外銷瓷,今年出現在紐約佳士得(微博)亞洲藝術周上。這些瓷器是中國造型、西方紋飾,在中國人看來,洋味十足,而在西方人眼裡,則是非常東方。
  17世紀景德鎮青花瓷器賞
图片资料圖片資料
清康熙中期 青花歲寒三友圖方瓶
图片资料圖片資料
巴特勒家族藏
  方瓶四面自肩部以下漸收,圓肩,喇叭形口。瓶身有三面分別繪「歲寒三友」,第四面繪有一株菊花,每一面都有與畫面內容相關的文字。器物上還有一個章款「水石居」,這是康熙時期景德鎮一個重要的陶瓷作坊。
  明天啟、崇禎年間
  (約1625~1640)
  青花克拉克碗
图片资料圖片資料
巴特勒家族藏
  碗內外壁滿飾花紋,圖案被分成多個開光,這是克拉克瓷器的典型特徵,外壁口沿下方繪有鬱金香。主要紋飾由四個開光組成,相對應的兩個開光內的畫 面是相同的。其中一個開光內一個傲慢的官吏正在訓誡一位歐洲人,兩人身後是一個多層拱門;而另外兩個開光內的顯著位置也繪有拱門,一位憤怒的歐洲人正在房 外責罵中國僕從。大約在1625~1645年的晚明時期,大量中國瓷器出口荷蘭,此碗是其中一個典型代表。
  約明崇禎十六年
  (1643)
  巴特勒家族藏
  20世紀70年代後期,英國人邁克爾?哈徹船長在中國南海打撈出2.5萬件瓷器,此碗就是其中的一件。碗製作規整,圈足較高,底部和口沿都施釉。碗壁以青花描繪折枝蓮、牡丹、菊花,花朵部分為刻劃花,上罩透明釉。花枝之間各有一隻蝴蝶在翩翩起舞。
  雖然在海底沉睡有340年之久,所幸此碗釉面磨損極少,在沉船被哈徹打撈之前,我們所知道的僅有少數幾件帶刻劃花裝飾的器物。
  清康熙中期 青花西湖景色圖瓶
图片资料圖片資料
上海博物館藏
  青花色澤濃豔,深藍悅目,在白色釉層的襯托下更增嬌豔,畫面中所繪名勝為杭州西湖景色,多數景點有牌匾書寫名稱。「錢塘門」外三騎揚鞭,「三義廟」內老少對坐,「百歲居」旁雅士駐足等,全器共繪33人,繁而不亂。
  清康熙早期 青花荻浦歸帆圖筆筒
图片资料圖片資料
上海博物館藏
  此筆筒胎壁勻厚,底較重,器內與器底留有清晰的修坯痕跡。大口外撇,略呈捲筒形,內外透明釉,外壁釉面比內裡明顯光亮潤澤,顯然是特意調製的兩種不同等級的釉料。
  器外壁繪荻浦歸帆圖,畫面採用平遠構圖,山勢層層疊起,高樹樓閣亭台隱約其間,中間遼闊江面,船隻揚帆歸來。此圖是中國水墨畫中的傳統題材,自宋到清代多有作品傳世,瓷器歸帆圖是受其影響而來。多見於明末清初的瓷器上。
  清康熙中期 青花西廂人物故事圖瓶
  上海博物館藏
  瓶撇口,長直頸,圓鼓腹,圈足,底書「大明嘉靖年制」三行六字雙圈青花楷書款。整件器物的裝飾被分成了三段:頸部上段為山石梅竹喜鵲紋,山石嶙 峋通透,老梅遒勁;下段表現的是嬰戲圖,畫面中10個天真的男童被分成兩組,一組舞獅,一組放風箏;瓶腹是裝飾的主題紋樣,在四個長方形開光內,以敘事性 的手法來講述《西廂記》的故事。
  記者 李晶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