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30日 星期日

古錢幣收藏穗遜京滬(圖)

大洋網-廣州日報 
2012年5月成交价7.13万元的“高”大型平肩弧裆空首布(通长:96mm)。 2012年5月成交價7.13萬元的「高」大型平肩弧襠空首布(通長:96mm)。 2011年11月 97.75万元成交的“齐返邦长大刀” 六字刀 2011年11月 97.75萬元成交的「齊返邦長大刀」 六字刀 2010年5月以352.8万元成交的战国赵铸大型“武阳”背“一两”三孔布。 2010年5月以352.8萬元成交的戰國趙鑄大型「武陽」背「一兩」三孔布。
文、圖/記者 江粵軍
  在2010年中國嘉德(微博)春 拍古錢幣專場中,存世孤品——戰國趙鑄大型「武陽」背「一兩」三孔布經過近40次激烈競價,最終以352.8萬元人民幣成交,創出古幣拍賣新紀錄,這標誌 著古錢幣市場的升溫大幕急速拉開。到2011年,中國嘉德春拍古錢幣專場推出的754件拍品成交率為92.57%,總成交金額達到3271萬元。
  古錢幣市場「漸入佳境」,是否因其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其辨偽識真的難點與判別標準在哪?京滬穗三地的古幣市場是否同步?未來趨勢又如何?著名古錢幣專家帶你深入堂奧。
  青銅使命:兩千多年鑄幣不歇
  談論中國古錢幣,首先要做個界定。在收藏市場上,古錢幣多數情況下指的是中國古代鑄幣,在中國綿延兩千多年的貨幣史上,鑄幣一直到清代末年都擔當著主要的貨幣角色,其中,尤以青銅鑄幣為常態。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原院長高崇文教授表示:「在我國,貨幣大約是從商周時期進入了社會生產分工的大發展時期開始出現的。商周時期的海貝或銅都 是實物貨幣,我國最早的金屬鑄幣則是從春秋時期開始出現的……」中國的金屬鑄幣一出現,材質就選擇了青銅。這與西方古代以金銀打製幣為主要貨幣有著質的區 別。
  上海古錢幣專家孫仲匯認為,青銅肩負起鑄幣重任,主要原因在於:「春秋戰國時期,誰的實力強,誰就能稱王稱霸。而青銅作為製造武器、農具的主要原材料,可以說關係著政權存亡,其價值因此上升到非常高的地位,具有作為錢幣的堅實基礎。」
  中國錢幣學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周衛榮研究員,則對選擇青銅成為鑄幣原料的文化元素進行了深入剖析:「中國古代長期用青銅鑄造貨幣的原因在於:中 國的青銅時代有著非同尋常的影響力和意義,比任何其他早期文明地區都來得深遠。現在我們無論在哪家省級博物館,幾乎都可以看到美輪美奐的古代青銅器。夏商 周時期,這些器物很大部分是禮器,本身就是一套維繫社會的禮儀制度、意識形態的象徵。有了這種青銅文化,才形成了一套穿越千年的青銅價值體系。憑什麼青銅 能充當一般等價物?前提就在於它的價值人人都能接受。」
  儘管歷朝歷代也不乏用金、銀等來鑄造仿製錢幣的,但那基本屬於宮廷的賞賜物,並無真正的貨幣流通功能。孫仲匯舉了這樣一個例子:「史書記載,元 宵節,唐明皇跟楊貴妃用金、銀做成開元通寶樣式,分撒給三品以上的官員,讓大家爭搶。而守在宮外級別比較低的官員,一看到誰出來手裡捧得多,就可能蜂擁上 去一搶而光。」
  文化內涵:可補充糾正史料
  以金屬鑄幣作為古錢幣的範疇來探討,中國的古錢幣大體上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古代貨幣種類最多的春秋戰國時期和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方孔圓錢階段。其中方孔圜錢直到20世紀初才退出歷史的舞台。
  按照一般人的想法,可能會覺得先秦的刀布幣距離現在已有兩千多年了,能存留下來的不會太多。但是孫仲匯則說:「這些古幣的存世量並不少。因為秦 始皇統一六國時,要求天下富豪集中咸陽,而富豪們由於各種原因,可能會把這些刀布幣在老家就地埋起來。不料秦末大亂,很多富豪有家歸不得,埋在地下的錢幣 也就從此湮沒無聞了。」
  那麼,中國的古錢幣,究竟有怎樣的文化內涵呢?什麼時期的古錢幣更有歷史文化價值呢?
  資深藏家齊同民認為:「中國古錢幣上的錢文計重、紀地、紀值,真、草、隸、篆,日、月、星、辰,各種文字和符號豐富多彩,把中國文化的亮點都集 中在一枚小小的錢幣之上,成為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同時他特別強調,「宋代錢幣的錢文不少都是書法名家或當朝帝王書寫的,由於名家書法書寫在絹 帛或紙張上保存不易,所以我們見到的就相對較少,但宋代古錢幣卻非常完好地保存了下來。」
  孫仲匯則強調:「中國歷史上關於貨幣這一方面,有的朝代記錄得不是太詳細,有的則有錯誤,如果錢幣本身能補充、糾正史料的話,那就有很高的歷史 文化價值了。像金代錢幣,原來史料上記載非常少,現在發現了一些這個時期的古錢幣,價值就相當高了。而且金代錢幣的藝術水平很高,錢文一般人是寫不出來 的,所以沒法造假,價值上又錦上添花。幾年前拍賣過一枚金代的天眷通寶,落槌價是120萬。現在很多人都說宋錢藝術價值高,但大部分宋錢留存下來的量挺 多,所以沒有金代錢幣這麼奇貨可居。幾種造幣量少的宋代錢幣,如靖康銅錢才比較貴重。又像我們一般看到的都是紹聖通寶、紹聖元寶,而紹聖重寶只造了一點點 就停鑄了,這個就很有價值了。若單就鑄造工藝看,南北朝時代的錢幣、兩漢時期的王莽錢幣,水平也非常高。」
  廣州藏市:藏家功利性較強
  儘管古錢幣收藏的熱潮這兩年才初湧,但市場的鋪墊其實由來已久,尤其是京滬地區。上海某拍賣有限公司錢幣部經理徐至嶔表示:「北京、上海的古錢 幣市場上世紀80年代末就逐步形成了。北京的古錢幣市場發展比較穩步,全國各地藏家也喜歡匯聚北京進行交流,而且上世紀90年代末內地拍賣行業也從北京興 起,近年來每季都有五六家大型拍賣公司拍賣古錢幣,創紀錄、領風頭的古錢幣拍賣基本都誕生於北京。由於氛圍好,古錢幣收藏級別也多,入門也不會帶來太大經 濟壓力,所以北京有很多人群,包括年輕人甚至是學生,都樂於參與其中。上海雖然起步也早,但收藏氣氛要弱一些,而且拍賣公司的古錢幣專場少於北京,收藏人 群的年齡段也老一些,基本以中老年群體為主,年輕人還需要進一步引導。而廣州的古錢市場晚於北京、上海,近年來發展得比較快,主要是因為港澳台地區的藏家 或幣商湧入進來,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目前,廣州的拍賣公司尚無設古錢幣專場的。另外,廣州錢幣市場上出現的更多是投資客。投資不用看長遠,無論什麼品 種,只要短期內有炒作機會就行。就這點而言,現代金銀幣的投資性更強些。現代金銀幣是由金幣總公司發行的,文字資料非常齊全,而且屬於國家貨幣,造假可能 性小,又是貴金屬,想要短期升值、投資,這個入門門檻會低很多。當然,古錢幣的文化收藏價值明顯要高於現代金銀幣。」
  廣東省集幣協會副會長李志超也認為,古錢幣在廣州並不太受藏家「青眼」,一方面在於其辨別真假難度較高,另一方面是廣東人比較務實,收藏者或說 投資者希望手裡的東西,不僅可以欣賞,還可以賺點錢,能以藏養藏。「直白地說,廣東藏家的功利性還是強一些。這方面亟須專家進行培訓,讓更多人懂得古錢幣 的文化價值,提高鑑別能力,才有可能出現收藏熱潮。」
  辨偽識真:遼代錢最需小心
  由於古錢幣品類繁多,給造假者一定的想像空間,所以,收藏古錢幣,對於基本的造假方式不可不知。
  對古錢幣鑑定深有研究的周衛榮說,古錢幣造假手段主要有三種:一、新鑄,此種翻砂為多;二、改造,包括改刻、挖補;三、新刻。早期的古錢幣磨邊不磨面,要是發現早期的錢面有磨痕那要警惕了。
  而古錢幣的偽造之風也並非自今日始,清同治年起,由於不僅文人雅士喜歡古錢幣,普通的愛好者也日漸增多,因此人們對古錢幣的關注由比較單純的歷 史文化價值,擴展到其經濟價值。特別是到了民國年間,為了經濟利益進行偽作就比較多了,但當時的方法相對單一,容易辨別;上世紀90年代,作偽開始出現多 元化;到了2000年以後,古錢幣作偽水平大大提高,高仿層出不窮,甚至很容易「絆倒」一些老專家。
  孫仲匯也認為,當代人的造假手段高明。「現在最讓藏家頭疼的是遼代錢。以前遼代錢極少見,甚至很多國家級的博物館都沒有,但最近東北地區出土了 一些,結果假的馬上就跟進了,而且五花八門,隨便挑個遼代的年號就臆造。因為遼代錢錢文本身就寫得比較馬虎,鑄造工藝也很粗糙,所以現在真假莫辨,很多人 都不敢收。西夏錢也有同樣情況。」
  不過,孫仲匯認為多上手必有收穫,因為古錢幣的存世量非常大,把玩多了,時代特徵自是瞭然於心。「這和古書畫不一樣,即使是書畫鑑定家,他所能看到的明代書畫也很有限,更不要說宋元等時期的了。」
  同時,孫仲匯告誡新入行者千萬不要閉門造車,以為自己在家裡看了幾本有關古錢幣的書,眼力就足矣。「好多人都是中年以後才開始玩錢幣,而且一般 是有錢有閒的成功人士,他們可能從心理上拒絕再當『小學生』,也不想從最基礎的收起,一上手就要玩高檔的,結果往往是被假幣『玩』了一把,輸得慘不忍睹。 所以收藏古錢幣不能跳過小錢,必須從低到高循序漸進。另外,不懂錢要懂人,要找到可靠的人幫自己掌眼。也別存著撿漏的心理,風景區和地攤上的假貨多得不勝 數,要到信譽好的幣商或拍賣行『尋寶』。」
  收藏之道古有垂範
  對古錢幣的收藏研究,古人早有垂範。周衛榮指出,至遲在南北朝時期已有收藏、研究古錢幣之風,顧煊《錢譜》可以為證,可惜原書已散佚。
  孫仲匯也提供了一系列的例證:「西安何家村出土的唐代寶物中,有窖藏的大量古錢幣,包括戰國時代、漢代、六朝各個歷史時期很稀少的古錢幣,一看 就是有選擇性收集的。南宋洪遵所寫的《錢志》,是流傳至今的古錢幣著作。清代咸豐年間畫家戴熙家裡也發生過一件和古錢幣有關的逸事:戴熙和父親都很喜歡收 藏古錢幣,一次父親臥病在床,動彈不得,恰巧戴熙找到了一枚珍稀的古錢幣,拿給父親看,父親一高興,當即從床上一躍而起,吃下了兩大碗飯。」
  齊同民則特別談道:「中國人有懷古念古尚古的傳統,古訓教人,啟迪現實是自然而然的事兒。古人收藏錢幣就是因為喜歡,因為好古,希望代代相傳。而今人收藏大部分想的是值多少錢,這是最本質的區別。」
  不過,今人的逐利心理在清代已有濫觴。「清以前人們收藏古錢幣主要是研究、欣賞,好古之風使然;清,尤其是清晚期之後,除研究、欣賞外,人們對其經濟價值的追求逐步上升。」周衛榮如是說。
  關於當下古錢幣藏家的「成分」,孫仲匯如此分析:「收藏和投資各佔一半吧,有很多開始抱著投資心理的人慢慢也玩起來了,喜歡起了錢幣背後的文 化,從逐利漸漸過渡到欣賞。最初他們買進賣出不停手,後來愛上了,即使能賺大錢也不捨得賣了。有人本來就是因為喜歡而收藏,後來資金緊張賣掉一些,發現獲 利可觀,生財有道,也就做做生意了。」
  如果是以投資為主要目的的話,孫仲匯認為收藏古錢幣就得注意以下幾點了:一、古錢幣的品相要好;二、要大家喜聞樂見的,不要那種太陽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否則別人看不懂,就很難換手了;三、要投資大錢,這樣才升得快;四、起價不能太高,太高要升上去就難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