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8日 星期六

林同濱:收藏奇石聆聽其音

北京日報
林同滨与水石融为一体 林同濱與水石融為一體 长江石上的天然数字 長江石上的天然數字
蒹葭雪
你能聽到奇石的聲音嗎?
當浮世的嘈雜漸漸覆蓋住大自然的聲響,當無節制的慾望淹沒了日漸枯萎的內心感知,台灣收藏家林同濱先生的藏石,依然能把人帶入一個安靜的世界。
面對那些似松似月似濤的畫面石,林同濱沉醉其中,物我兩忘。伴隨他的講述,外界的喧囂變得沉靜,且聽那些石言石語。
那是三十多年以前,年少的林同濱發現一位長者時常抱著自己珍愛的畫作去找藏石家換石頭,一張畫,一塊玫瑰石。藏石者喜出望外、欣然接受,那位長 者則心懷虔誠地抱石回家。令林同濱驚奇的是,這位長者不是別人,正是著名畫家張大千先生。他立刻想到一個問題:那些畫作在當時價值不菲,為什麼要去換取那 些市價平平的玫瑰石?而石頭裡究竟藏著什麼,能吸引這樣一位對審美有著卓越判斷的人以畫換石?出於好奇,林同濱開始關注起奇石。
在上世紀80年代,林同濱曾與朋友聯手在台北故宮(微博)博 物院前的中影文化城舉辦過奇石展,展期持續四個月,吸引了許多文化界名流。林同濱驚訝地發現,有一個人會在每天八點鐘來看石展,而且每次都會駐足停留一兩 個小時。他目光炯炯,神情認真,顯然對那些形態各異的奇石興致盎然。林同濱想起在電視上看到過他,沒錯,是台北故宮博物院院長秦孝儀先生。直到找到一個好 的時機,林同濱才很虔誠地上前向秦院長求解:故宮裡藏著那麼多歷朝歷代價值連城的國寶,為什麼要反覆端看這些略顯平凡的石頭?
沒想到這樣一問,竟把秦院長問笑了,他說了一句讓人很難忘的話:所有故宮裡的藏品,都記載著各個時代的王朝所用過的東西,但是石頭是上帝賜給我 們的億萬年的產物,經過歲月的沖洗打磨,形成了奇、絕、怪的特點,是上天送給人類的真正的物華天寶。林同濱聽完很受感動,雖然當時無法切身體悟到這其中每 一個字的份量,但他明白,奇石中一定藏著什麼內蘊,值得用一生時間去尋找。
此後的日子裡,林同濱開始了對奇石的尋覓和求索。二十多年時間,他收集到了上萬枚奇石,多是以色彩斑斕的畫面石為主。這些奇石來自祖國的大川大 河:金沙江、長江、黃河、紅河等等。多年來,他磨礪了一雙慧眼,見到一塊石,不管產地是哪,不管是什麼品種,只要是自己喜歡的「風格」,就收入囊中。石頭 上畫面的內容,有像文字的,有像水墨山水的,還有像仕女人物的,極其生動傳神。
近些年,林同濱在玩石中,感到內心與大自然已經完全融為一體,他想讓那些石頭生長於「大自然」之中。於是他創造出一個新的玩法,在奇石館中造了 一個水槽,模擬自然界的「小河川」。讓幾百枚心愛的石頭靜靜地躺在「小河川」之中,歡快的活水從石面上汩汩流淌,宛有天然之境。每天坐在「小河川」前讀 石,似乎能聽到石頭發出的、各種超然於現實世界的音樂:時而似松風陣陣,似泉水潺潺;時而似飛天仕女的淺吟低唱,似水墨丹青背後的琴瑟弦音,還有那亙古的 天籟,不絕於耳。
在數十年的讀石歲月中,林同濱悟出了對生活的一種平和心態。林同濱的選石和賞石理念也在此過程中不斷地生發,在秦孝儀院長概括的「奇、絕、怪」的特點基礎上,他加上一條自己總結的感受——「新」。
所謂的「新」,不僅是審美發現的新,是玩法的新,更是賞石理念不斷延展生發的新。為了闡述對「新」的理解,林同濱從「小河川」中撈出幾枚奇石,給我們一一講解。  
總結這些具有「新」特點的奇石畫面,頗有當下的味道:有的像是畢加索的抽象畫,你不知道那幾筆線條的含義,但是看了就會莫名地感動;有的像奧運 會的中國印,還被林同濱細心地配上了「奧運北京」的底座,更顯氣韻生動,具有時代特徵;有的像層巒疊嶂的群山,畫面惟妙惟肖。而這些時代印記是在那些傳統 山水人物畫中找不到的,這是時代賦予的新,亦是審美發現的新。
而對於玩法的新,林同濱認為每個人都可以發揮自己的獨創。無論是將石頭放在書房,作為「案頭山水」的凝視,還是營造出流水「小河川」的清雅自然,都會賦予賞石新的樂趣,賦予生活新的品質。在不斷向大自然汲取靈感的過程中,不斷地去生發,賦予個性色彩。
無論是時代的變遷和演化賦予了石頭內容上的新意,也無論是個人風格和閱歷的凝練折射出新的讀石體悟,都會造就出賞石理念的更新。而林同濱所提煉的「新」,是新思路的啟發,是新角度的探索,是「活水源頭隨處滿」,也是有待所有愛石之人彼此共同激發的新靈感。
想起了張大千先生抱畫求石的虔誠之心,石頭裡到底有什麼呢?每個人都可以擁有自己的新理解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