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收藏
青銅圖1
筆者收藏了一套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第三組青銅器金銀幣,幣上的這些青銅器筆者都曾在博物館裡見到過。
第三組青銅器金銀幣所選擇的主題青銅器均為商代鑄造,在器物選取上兼顧了地域與文化的多樣性。 其中5盎司金幣的“司母戊方鼎”是祭器,1/4盎司金幣的“人面龍紋盉”、1公斤銀幣的“亞址方尊”、5盎司銀幣的“亞方罍”、 1盎司銀幣的龍紋觥是不同類型和用途的酒器,五件器物有祭祀禮器和日常生活的實用器物之分,在審美方面的標準也不甚統一。 而這套幣中的“司母戊方鼎”、“亞址方尊”、“亞方罍”三件青銅器的名稱中都有“方”字,表現出來的器型也都是方正挺括、周正威嚴的,凸顯了其莊重、威儀之美;而“人面龍紋盉”、“龍紋觥”卻走的是輕靈的路線,著力表現青銅器的圓潤和紋飾之美。 方與圓,周正與柔順,威嚴與靈動,這套金銀幣五個規格的兩種風格,實現了方圓互補,展現了青銅器不同層面和角度的美。
在畫面佈局方面,設計師注重追求與主題青銅器器型及內涵相匹配的構圖關係。 司母戊方鼎頂天立地,以飽滿的構圖將這件國之重器的“重”凸顯了出來,而無邊的工藝有效拓寬了視覺的延展性,提升了這尊世界最重單體方鼎雄偉敦實的氣勢;亞址方尊和亞方罍均為豎體器物,設計者通過居中和偏移的不同手法,輔以繁縟神秘的背景紋飾,直觀地展現出器物的典雅之美;人面龍紋盉、龍紋觥則側重古風今用,融合了自身對器物的審視取巧,使之更加迎合現代美學的理念。
特別是那件於1990年在河南安陽郭家莊160號墓出土的亞址方尊,屬於大口折肩尊類中的方體類型。 這類方體尊中最大也最著名的一件是現存於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出土於湖南寧鄉的四羊方尊。 亞址方尊雖然不如四羊方尊那麼碩大和有名,卻因出土於殷墟遺址,代表著商王朝的正統文化,也堪稱方體大口折肩尊中的經典之作。 與其同墓所出的還有一件形制、紋飾皆與之相同的方尊,二者應為一對。
亞址方尊通高43.9厘米,重21.4公斤,從其器型、紋飾風格來判斷,應屬於殷墟第三期,也就是殷墟最鼎盛時期鑄造的器物。 此尊造型雄偉,紋飾瑰麗,方口外侈,束頸斜肩,斂腹微弧,下承喇叭形高圈足。 內底鑄有銘文“亞址”,是受器者或作器者的名徽,所以命名為亞址方尊。
亞址方尊所屬的大口折肩尊類,在商代早期即已出現,是最早出現的尊的形式,其形式可能是模仿自陶尊的形狀。 但早期的大口尊都較矮,因其口徑大而顯得較為矮胖。 到了晚商時期,這類尊的尊體開始變得高大,頸部和圈足都有所加長,成為雄偉的重器,亞址方尊就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之一。 而到了商代末期,這類流行於整個商代的大口折肩尊逐漸被新興的觚形尊和筒形尊取代,最終退出了歷史舞台。 (劉 輝)
青銅圖2
青銅圖3
青銅圖4
青銅圖5
(來源:中國商網—中國商報收藏拍賣導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