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6日 星期一

鎮館之寶:莊嚴妙相像牙印與宗喀巴坐佛像

 新浪收藏

“莊嚴妙相”象牙印
宗喀巴坐佛像
甘肅省博物館藏明宣德二年(1427)“莊嚴妙相”象牙印,牙質呈米黃色,堅膩圓潤,光潔鮮亮。 印高6.5厘米,印台高2厘米,印面邊長4.2 厘米,印鈕雕一端正豐滿的法輪,穩置於仰覆蓮瓣鈕座之上。 蓮瓣以雙陰線勾勒輪廓,蓮座一側陰刻“宣德二年□月□日”,另一側刻“賜剌麻班丹領佔”,字體皆楷書,筆鋒勁健,刀法純熟。 印面正方,刻有陽文九疊篆“莊嚴妙相”四字,有邊欄。 佈局精密嚴整,字態端莊秀麗,線條剛柔相濟,脈絡通暢。 班丹領佔為岷州衛喇嘛,曾於宣德元年赴京貢馬。 明宣宗在宣德二年回賜財物,以示褒獎,此印應為賞賜物品之一。 明代官印未見以像牙為質材者,給藏族高僧頒賜象牙印,蘊含著崇尚藏傳佛教的特殊意義。
公元7世紀,松贊乾布時代,佛教開始傳入西藏,但到9世紀中期最後一代吐蕃贊普達瑪時,佛教又被禁絕。 直到11世紀,以佛教大乘密宗為主要教義的喇嘛教在西藏興起,陸續出現了脈系複雜的許多教派。 明朝永樂年間,喇嘛宗喀巴(1357~1419)進行宗教改革,創立了藏傳佛教中最大的教派——格魯派,被譽為“雪域佛陀”。 甘肅省博物館現藏宗喀巴坐佛像一座,像高93厘米、寬62厘米。 宗喀巴頭戴尖頂丹霞帽,身著藏式袈裟,袒右臂,結跏趺坐,手拈蓮花,施說法印。 大師雙目微閉,目光下視,面容慈祥,具有典型的藏式造像風格。 造型優美,鉚焊縫隙光滑平整,衣褶線條清晰,反映了藏族金屬工藝的高超水平。
這尊宗喀巴坐佛像是格魯派早期造像。 因該派穿黃衣,故俗稱黃教,以別於穿紅衣的舊喇嘛教。 黃教在西藏發展迅速,後又波及青海、甘肅等地。 甘肅洮、岷一帶藏民原信紅教,元代薩迦派(花教)得勢,取代了紅教地位,至明朝天順年間,方又改奉黃教。 明政府為了鞏固封建統治,穩定藏區局勢,推行寬鬆的民族政策與宗教政策,相繼設置河州、洮州、岷州、西寧諸衛,由當地藏族首領擔任各級行政長官,並允許職位世襲。 另一方面又充分利用喇嘛教在藏民中的地位和影響,積極扶植宗教勢力,鼓勵修建寺院,由高層喇嘛負責管理當地宗教事務,並頒賜各種封號以提高他們的威望,增強他們對中央政府的向心力。 “莊嚴妙相”象牙印,便是明王朝宗教開明政策的實物見證。 (文:劉亞珩圖片由甘肅省博物館提供)
來源: 每日甘肅網-甘肅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